【中華商道】為國立功為民立德之晉商猗頓

作者:楊寧
font print 人氣: 286
【字號】    
   標籤: tags: , ,

猗頓,春秋時期的大鹽商,太史公曾評價道:「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其猗頓之謂乎。」猗頓祠中的古碑文亦有如下的文字:「猗頓不朽有三:為國立功,為民立德,己身立言。」山東民間迄今仍流傳著他扶危濟困的故事。

根據《史記集解》引《孔叢子》所載,猗頓曾是魯國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耕則常飢,桑則常寒」,種地養蠶他都不擅長。在其生計艱難之時,聽說了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前去跟范蠡討教致富的方法。范蠡給他出了個主意:如果想快速致富,就應當先從養牲畜開始。

猗頓聽從了范蠡的建議,遂遷徙到西河(今山西西南一帶)水草豐美之地,開始畜養牲畜。史載該地在明清時尚存有猗頓居住的房子和猗頓墓。

在畜養牲畜的過程中,猗頓很快摸索總結出了「牛者頓足,馬者夜飽,羊行自飽」的規律,他還通過將本地和外地品種的牲畜交配繁殖達到牲畜品種的改良,比如改良後的「大黃牛」,曾被譽為全國「五大良種之一」。

在猗頓的經營下,蓄養規模不斷擴大,「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致富後的猗頓為表達對陶朱公范蠡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在畜牧業方面取得成功後的猗頓,開始種植果園、開辦桑園,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而早在經營畜牧業的同時,猗頓就注意到了販運池鹽是一個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

雍正《敕修河東鹽法志》卷一說:河東池鹽為「池水澆晒之鹽,可直(接)食用。不須涑治,自成顆粒。」即將池水澆在地上,風吹日晒後即可成為顆粒狀食鹽,不需要煮煉。 因此,《左傳‧成公六年》中稱其為「國之寶」。既然河東池鹽為天然造化而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猗頓就不斷擴大池鹽的生產與銷售規模,這使他成為當時著名的大鹽商。

據說,猗頓為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加快販運速度,還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後的運輸方式,欲以舟運,開鑿了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後來因黃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不過,關於猗頓開鑿運河的事情,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資料的佐證。

史載,猗頓還把鹽運到西域,又從西域換回珠寶販賣。由此可知,其對珠寶也有著相當高的鑑賞力。《淮南子》中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一種美玉)者,唯猗頓不失其情。」

隨著猗頓對外貿易的擴大,其所居住的地方,成為了一個發達的村鎮,後人稱為「猗頓城」。傳說,猗頓在晉南盆地一帶,占有大量的土地,東至垣曲山,西至黃河岸,南至中條山,北至汾河邊,都屬猗頓經營的領域。

猗頓成為巨富後,廣行仁義,樂善好施。有次大旱,兩年顆粒未收,他用自己積存的穀物,除了借給當地百姓外,還給窮人辦了「濟貧店」、「捨飯店」;對於窮苦之人,他是有求必應,從未落空。另外,他還用自己的財富讓他的家人、朋友、親戚也都能分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產業。遠方的貧苦人聽到這個消息也來他這裡謀生。

因此,官民都很尊敬他,當時,他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韓非子》中有言:「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可見猗頓之富已遠近聞名,並可與王勢並提。

猗頓去世後,人們為他蓋廟塑像,每逢年節,人們誠心給他燒香跪拜,獻上祭品。而他的墓就在山西省臨猗縣牛杜鄉王寮村的村西頭,古樸肅穆。猗頓廟中的古碑文記載了他的一生:為國立功,為民立德,己身立言。

民間還流傳著一些與猗頓有關的故事。如猗頓去世後很長時間,一個年輕人去西安經商,途經王寮村(此地已經荒蕪),遇雨難行,周圍只有一個猗頓廟可以避雨,於是他避入其中。在廟裡等天晴,久了就熟睡過去。睡夢中,見一位白鬚老人,給他指點經商之道。夢醒後,他認為是猗頓顯靈,便跪在猗頓像前,告說心願:「如果我到西安經商興隆,一定給您掃墓修廟,重塑金身。」依照猗頓指點的方法,三年後,年輕人果然生意興隆,金滿銀溢,於是他返回山西,在他遇雨的地方給猗頓重建了一座墳墓,墓前塑有猗頓像。

從猗頓的一生看,他不僅富可敵國,而且為人仁義,無怪乎太史公將猗頓與范蠡並列,稱為「陶朱猗頓之富」。@*#

參考資料:

1. 《史記》
2. 《史記集解》
3. 《晉商故事》,1996年出版。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約在近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中國人就有了早期的商業行為,即進行商品交換。《淮南子‧覽冥訓》中說黃帝時「市不豫賈(價)」,意思是說沒有亂喊價錢的商業欺詐行為。上古百姓天性淳樸,樂天知命,自然在商品交換中也保持了一種美好的狀態。
  • 在越王成就霸業後,深諳勾踐品性的范蠡選擇了功成身退。他帶著家人、弟子,輾轉來到了齊國,並將自己的姓名改為「鴟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為了打消當地人的疑慮。眾人在海邊結廬而居,並墾荒耕作,同時兼營商業。沒過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的家產。
  • 慶忌一驚,回頭用手揮向要離,沒揮中;再揮手又落空;第三次一揮,慶忌揪住了要離的頭,接著按入水中,再提起放在自己的膝上,慶忌說,「你竟敢動矛來傷害我!」
  • 椒丘訢一聽,沉默片刻後,嘆了口氣,扔下了手中的劍,對要離說,「過去,從來沒有人敢輕視我的勇猛。要離,你的勇敢超過我之上,你才是真正的天下壯士。」
  • 岳陽大觀
    從明朝永樂三年開始,鄭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橫跨十萬餘里,時間跨越28年。在海上,鄭和的船隊風帆高張,日夜不停穿越於狂濤之間,他們為何能夠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歷史的大使命?
  •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鑒真東渡為尋「真法」,抑或尋覓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進修行的鑒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
  • 霸王別姬!虞姬就義凜凜,伸志昭昭,完大節於生前,留清名於歿後 !當年「霸王別姬」的情節和史傳有什麼出入嗎?虞姬的前身是誰?後來虞姬再見項王的時空,那又是怎樣的境況呢?
  • 道人化身變鶴,能夠飛翔,能夠快速自我療傷,還具有預知未來的宿命通功能,顯然修煉能讓人修到不同次元的生命層次的說法的確不虛。
  • 她是清代奇女子,恰似史上的李清照、書中的林黛玉。她秉絕代姿容,具稀世才情,憑藉詞、書、畫三大才藝穩居滿清第一才女的地位,更因詞作成就,被譽為女中納蘭、大清「詞后」。
  • 明月皎皎,秋桐藹藹,她是獨坐青軒的淑女,也是悵望雙燕的思婦。沒有人知道她一生經歷了什麼,唯有在她留存的詩歌中,勾勒出一道清麗朦朧的身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