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蒼天不負民(下)

--古代清官拒賄詩聯選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清代畫家鄭板橋,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他經常穿著布衣,到鄉村田間關心農作,以至老人們和他見面時,還不識他是知縣。六十一歲時憤而罷官,去官的那天,百姓遮道挽留。離開縣衙門,兩袖清風,兩書夾板,一具阮弦,就是他全部財產。他曾作一首〈題竹詩〉曰:

宦海歸來兩袖空,逢人賣竹畫清風。
還愁口說無憑據,暗裏贓私遍魯東。

他兩袖清風,一貧如洗,還擔心別人無端懷疑,其高風亮節恰似竹君子。

清代葉存仁先後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為官三十餘年,毫不苟取,甘於淡泊。有一次,在他離任升遷之時,僚屬們派船送行,但船隻卻遲遲不啟程。直到夜半時,才見一葉小舟伐來。

原來是僚屬們為他送來的禮物,因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選在深夜送來。葉存仁見此情景,揮筆寫下一首〈拒禮詩〉,並將禮物退了回去:

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相送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好一句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的「不畏人知畏己知」,彰顯了一種嚴於律己、力行道義的自覺境界。

楹聯

明代吏部尚書王恕,為官清廉,任人唯賢,曾題聯懸於吏部大堂:

仕於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
仕於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饋遺」、「苞苴」均指賄賂。此聯告誡人們,切莫以賄賂買官賣官,並以此自律。
 
清代張伯行從來不受屬下分文贈禮,備受康熙皇帝的稱讚,他任福建巡撫時,為杜絕送禮者,曾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在巡撫署衙門外: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
一釐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
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文字簡潔,琅琅上口。那些送禮者見此檄文,不敢自討沒趣,均悄悄離去。

清代趙慎珍在桂林為官,一次,在升遷時為正己身,手書警聯自誡: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
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儘管聯句簡直,但道出了為官者克己奉公、勤政為民的高風亮節,樸實而又自然。

清代無錫知府武漠赴任時,在置衙掛出副對聯做安民告示,其中有一聯曰:

罔違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該聯一貼出「四方人皆聚觀,時先聲所奪,平日紳衿之出入縣庭者,皆息危懼」。

清代余小霞任廣西三防主簿,桂林府重修廨置時,府衙楹聯多出自余小霞之手筆,如儀門聯、大堂聯云:

此是公門,裹足莫幹三尺法;
我無私謁,盟心只凜一條冰。

清代忤墉在河北樂亭當知縣時,曾在大堂柱上親自書一副警示聯:

受一文分外錢,遠報兒孫近報身;
做半點虧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

連收受一文分外錢都要得如此報應,警示人們要惕勵因果,切莫欺心。

言為心聲,古代清官們的拒賄詩聯可以說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從中可以看出其信奉「烏紗頭上有青天」、「舉頭三尺有神明」、「官清民自安」等道德理念和為民造福的決心。

他們坦蕩的襟懷,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百姓的浩然正氣淨化著人們的心靈,同時也警醒和勉勵世人:敬天信神,相信善惡有報,時時處處遵守天理、道德和良知!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當然有它的神跡在。據古人留下的文藝專著和其它記錄中,半神文化的神跡表現遍佈歷代的詩、畫、樂等文藝形式中。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