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柳、祭掃、滾花饃 民間清明傳統回歸潮

人氣 3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踏青、祭掃、贈柳、蕩鞦韆、蹴鞠、打馬球……一系列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皆在「清明」時節集中「亮相」,2011年清明前後,海內外和中國大陸各地與清明有關的民俗文化活動盡顯民間百姓渴望傳統回歸的熱情。

4月4日,北京市民清明節期間在北京玉淵潭公園踏青賞花。據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統計,截至3號下午3時,51萬遊人湧進市屬公園追逐春色,較去年同期增長33%。其中,玉淵潭接待遊客11萬人次,同比增加55%;北京植物園遊客達3.3萬人次,同比增長115%。


清明時節民間百姓湧進北京八寶山公墓(AFP PHOTO)


2011年4月3日,北京,民眾在先人的墓碑前祭拜(Getty Images)


2011年4月4日,北京,一名婦女在已故親人的墓碑前祭拜(AFP/Getty Images)

清明不忘祖 鋤子孫草 鞭炮 贈柳

廣東的客家人過清明必「門插柳、頭戴柳」,以示不忘祖先。而東莞樟木頭鎮的客家人卻不「重」柳而「重」草——「子孫草」。當地客家人在清明節時,有去祖宗墳上鋤「子孫草」的習俗。

樟木頭許多客家家族到目前為止仍保持著親力親為鋤「子孫草」的習慣,以求祖宗保佑、祈求好運。每年清明前後,許多移居海外樟木頭客家人都要趕回家鄉,鋤「子孫草」表明自己不忘祖先。

在山西晉南地區,當地人仍保留著傳統的清明祭祖方式。在這一天,兒孫們會起個大早,趕去先人墳頭。先放鞭炮,再將酒肉菜果等祭品放到墳前。祭祖時,家家都會做出石榴、桃子等形狀的花饃,將之放在地上,來回滾上兩三次,壓一壓新翻的土。墳頭再插幾根柳枝、放上花圈,一家人在墳頭燒香、燒紙錢。最後叩頭祭拜。

4月4號在河南開封的清明文化活動中,河南開封龍亭廣場,宋朝「九帝」身披「龍袍」,率領文武百官和歌姬宮女,攜帶插在甘霖中的枝枝新柳,邊走邊向路旁遊客「贈柳」。

三日烏魯木齊市32萬市民祭故人

不管是隆重的祭祀儀式,還是一束菊花、一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都同樣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

從4月2日至4日,烏魯木齊市有32萬人前往各大公墓、陵園進行清明祭掃和悼念先輩。其中4月2日、3日是祭掃最高峰,2日約有14萬人,3日約有17萬餘人。

在不少掃墓完準備返回的市民都拿出了手機或照相機拍攝「人山人海」的掃墓大軍。「真沒想到今年會有這麼多人來掃墓,場面太壯觀 了,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市民韓平說,每年清明節他都會和家人一起來給爺爺掃墓。「每年來時也感覺到人多,但都沒像今天這麼多,看到這樣的場面,就想把它照下來。」

想讓孩子繼承傳統

4月4日,市民張女士帶著20歲的兒子小劉從鹼泉街走到東山生態園時,頭髮上已經落滿了雪,小劉提著祭品跟在母親身後前往姥爺的墓碑。張女士說:「已經26年了,每年的今天都會來祭奠父親,風雨無阻。」

今年20歲的小劉還在讀大學,由於前些年清明節並沒有法定的假期,除非是剛好趕上週末,他才會有機會跟著父母一起來。張女士說:「這次帶著孩子來,是因為我想讓他感受一下這種氣氛,讓他能把這種傳統繼承下去,這是對長輩思念的一種表達方式。」

張女士本是一個傳統的人,對於一些習俗比較看重,她認為掃墓是自古以來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化體現,可是隨著兒子慢慢長大,她 發現在這方面跟孩子的想法已經出現分歧,「現在的孩子已經不重視祭掃這樣的事情,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淡薄,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對物質比較看重。」她說。


2011年4月3日,北京,一名兒童拂去先人墓碑上的灰塵。(AFP PHOTO)


2011年4月5日,香港,一民眾正在點香準備祭拜。(AFP PHOTO / Antony DICKSON )

清明口岸忙:港人回鄉祭祖

中國人重視孝道,強調「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或是在東南亞和美歐等地,都有大批孝子賢孫選在清明節掃墓,遙寄對已故長者及祖先的思念。

4月2日上午從7點到11點,羅湖、皇崗口岸熙熙攘攘,出現了持續的客流高峰。據瞭解,今年清明節期間內地市民有3天公休假期,而香港地區也將迎來4天長假,因此口岸人流高峰表現為出入境雙方向的。入境方面,香港市民大多都是到廣東探親、祭祖。

過去的週末和週日,已有大批港人北上掃墓。香港入境處預計,4日和5日兩天是出入境的高峰期,僅人流最大的羅湖管制站,預計三天內有136萬人過境。


中國人重視孝道,許多人選在清明節掃墓追思故人。圖為2011年4月5日,香港民眾正在先人的墳前祭拜。(AFP PHOTO / Antony DICKSON


許多人選在清明節掃墓追思故人。圖為2011年4月5日,香港一民眾將鮮花揹著肩上準備到先人墳前掃墓。(AFP PHOTO / Antony DICKSON )

臺灣「民族掃墓節」祭拜祖先

1935年,台灣國民政府明定清明節為國定假日,也稱「民族掃墓節」。各地墓園在清明前後,祭掃活動進入最高潮,山頭儘是掃墓人群,充份顯示中國人不忘本的精神。

台灣許多家族先人是明、清時代東渡來台,繁衍生息,迄今約有三、四百年歷史。在位於桃園縣新屋鄉「葉五美公」家族祖祠和祖塔。其宗親會已向政府登記為「葉春日派下協進會」。大房宗長、也是協進會理事長葉倫境表示,每年清明節掃墓,派下五大房約六、七千名子孫分自台灣內外各地返鄉祭祖掃墓,承傳著葉姓派下族裔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傳統,這項盛典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

美部份城市允許自家後院燒紙祭拜

每逢清明佳節,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清明祭祖的活動,藉此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清明祭祖的活動。2011年4月5日,台北民眾燒香祭拜祖先。(AFP PHOTO / PATRICK LIN)

4月3日,在舊金山地區具有典型東方色彩的六山陵園入口處,車隊排成了一條長龍。舉目望去,漫山遍陵都是前來祭拜的人群。

祭拜的人流中不乏碧眼金髮者。細問之下,原來都是華僑華人的女婿或媳婦,他們因受中國清明文化的感染,也樂於前來掃墓。

掃墓者不少是祖孫幾代同行,拄著枴杖的祖父母領著兒孫在墓前細說家族史。許多在美國出生的華裔,通過在清明節舉家祭祖、上香的活動,加深了對祖籍國傳統文化的瞭解。

愈來愈多海外華人清明期間選擇在自家後院燒紙錢祭拜祖先。美國蒙市、阿罕布拉等熟知華人習俗的城市在今年只要事先領取許可證,在自家後院燒紙錢都不予追究。許可證免費。

印尼華人清明祭祖代代傳承

清明節前一個星期,印尼華人就開始買紙錢、蠟燭、花籃以及現代祭品如「金條」、「手機」等。去外地掃墓的人早早就預訂了機票和船票。印尼華人表示,清明節很有意義,這期間不僅掃墓拜祭先人,緬懷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團聚的日子。清明節習俗應該代代傳承,尤其是現代社會更應該發揚孝道。

前些年,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宗親們通常是祭祖後共進午餐,敦睦宗誼。 有的還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習優秀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體現了華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更多的華人是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或到寺廟進香祈福。

日本華僑清明掃墓

4月5日清明節,日本東京恰遇到這種紛飛的細雨。「日本人一般是在春分的時候掃墓,然後在夏季盂蘭節的時候還會去掃墓。

新華僑家庭主婦陳茜茜告訴媒體:「日本百貨商場裡面賣模型的地方,有賣微型墓地模型的。我特意買了3個,自己組裝出來,然後把這些年去世的3位親 人的照片鑲嵌在裡面。平常的日子,我把這些墓地模型就放在書櫃裡面,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我就把它們拿出來擺在桌面上,搞一個小小的祭祀儀式。」

清明節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晉國公子重耳為紀念捨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設立這個紀念日,幾經演變,成為今天全球華人慎終追遠、紀念先人的節日。詩經小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被認為可能是中國現存最早有關掃墓的詩句。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紀念祖先,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 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此外,清明為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相關新聞
清明大陸頻報殯葬黑幕 民間祭祖趨熱
清明再掀搶購潮 大陸民眾瘋搶紅布桃罐頭
花博倒數  清明連假人潮湧
清明還賞雪  合歡山湧車潮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