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所隱含的危機

人氣 6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15日訊】(編者按: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現在中國人口政策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一方面隨著環境污染的惡化,資源的過度開發,糧食已呈現出短缺的危機,再多生孩子可能會加重這種危機,另一方面,人口老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也給經濟生產力帶來阻礙,方方面面都是困難重重。誰造成了這個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呢?應讀者要求,現轉載《新紀元周刊》223期專題新聞:《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面面觀》一文。)

2011年4月2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稱中國總人口為13億7053萬6875人。其中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數據香港為709萬7600人,澳門55萬2300人。

上次大陸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兩相比較,十年中大陸增加了0.74億,相當於新增一個英國的人口,增長率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目前大陸有男性6.86億,占51.27%;女性6.53億,總人口性別比為105.20,但出生人口的性別比高達118.06。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3.10人;0至14歲人口占16.60%;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漢族人口占91.51%,比10年前下降0.08%;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文盲率為4.08%。詳情請見圖表。

據悉,這次人口普查由於投入多,人們比較重視,官方公佈的漏報率只有0.12%,查出1,300萬以前沒有上報戶口的「超生黑人」。概括地說,統計結果讓人們既喜又憂。面對同樣的數據,不同觀點的人給予了不同的解讀。新華社在「從人口普查數據看中國經濟社會四大積極變化」中概括出四點:

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止,1990至2000年增加1.3億,2000至2010年只增加了0.739億。

二、居民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2010年的4.08%。

三、經濟活力不斷增強,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2.21億,比2000年增加1億。

四、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城鎮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3.46個百分點,2000年比1990年上升9.86個百分點。

不過中國民間人口學家和外國媒體還看到了很多負面作用,有人甚至將老齡化、性別比失衡上升到中華民族未來發展攸關存亡的高度,急切呼籲停止計畫生育國策,否則悔之晚矣,但中共官方宣稱,將繼續推進現行的計畫生育政策以「穩定低生育水平」。

結構失衡下的人口最好階段

普查顯示,2010年中國15至64歲勞動力年齡人口達到近10億的歷史頂峰,19至22歲最有活力的人口達到1億的歷史頂峰,20至39歲人口也還有4.3億。老年扶養比不到12%,總扶養比(非勞動人口與勞動人口比例)只有34%(歷史最低),從人口結構看,目前是中國綜合國力最強、負擔最輕的時期。

不過未來的前景卻令人擔憂。中國15至64歲總勞動力將在2013年達到頂峰,然後開始迅速減少。很多人認為,中國即將走日本1990年代經濟衰退的人口結構老路,不同的是:日本是先富後老,中國是未富先老。日本目前人均GDP為4萬多美元,而中國只有4,000美元。由於19至22歲人口是企業所需的最有活力的新增勞動力,是大學年齡人口和參軍入伍年齡,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數量變化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大。專家指出,2009年中國19至22歲人口數量達到歷史頂峰(1億),然後快速減少,到2019年將只剩下0.58億,10年下降43%。這將意味著企業因新增勞動力嚴重不足而大量撤離中國,大學因生源不足而被迫關門,事實上2009年高考報考人數減少40萬,2010年減少74萬。這對國防和房地產業來說,也意味著好日子快走到盡頭了。

老年化帶來的困境

「中國人口老年化」是這次人口普查給人最強烈的信息。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中說: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佔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之為「老齡社會」。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在1970年代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在1999年跨入了老年門檻。有人說中國的未富先老,有點像一個普遍吃不飽的村莊,村民們卻患上高血脂和脂肪肝一樣滑稽。針對「未富先老」的說法,中共官方最近拋出了一個新名詞叫「邊富邊老」,不過,「中國社會正在變老」,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預計2015年後,中國人口將可能出現負增長,屆時,60歲或以上年齡人口將超過2億。

德國《威斯法倫日報》28日說,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的社會正在迅速變成灰色,孩子的數量也正在下降。人口曾是中國前進的武器,廉價勞動力讓中國製造充滿優勢,但現在人口將成為中國政府的一道難題,在老齡化之前,中國應增強技術產業,否則中國可能掉入峽谷。」

在世界各地,老齡化都對社會保障體系、勞動力結構和消費產業提出新的挑戰,對中國而言這個挑戰就更加嚴峻。截至2010年底,官方公佈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56億,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的參保人數僅為1.03億。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目前中國家庭呈現出「四、二、一」的三代家庭模式,撫養係數比從1964年的6.3%逐漸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這將使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另外,中國養老金支付能力也受到挑戰。現行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措施」的養老金製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必然產生「空帳」問題,2000年中國養老金「空帳」為360多億元,但2005年底「空帳」已經達到8,000億元。還有離退休人員的醫療費用也隨著老齡化日趨嚴峻。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除老齡化外,城市化是人們關注的另一焦點。英國《衛報》說,中國差一點就變成了都市化國家,現在有49.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而1982年中國剛改革開放時這一數字只有20%。馬來西亞《星報》說,向來大部分人住在農村、從事農業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城市化的社會佔據了主導。BBC指出,目前來自農村的大陸民工數量是10年前的兩倍。

俄羅斯有媒體戲稱中國的城市人口正好達到了「魔鬼數字」(6.66億)。預計中國城市人口在2030年前將突破10億,人口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將達到8個,並且其中兩個大城市的人口將超過2,000萬。相反,根據去年的人口普查,俄羅斯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數量從13個減少至12個。

各國人口:人多了還是少了?

在國家實力的對比中,人口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目前全球有11個國家人口過億: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這些國家對人口多少的認知感受也各有不同。

對於中國此次的人口普查,俄新社對比說,中國人口仍然在增加,而在過去8年間,俄羅斯人口減少了220萬人。文章還特別對比了兩國各民族的比例變化,稱近10年來中國的民族人口狀況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漢族占91.5%,少數民族占8.49%;俄人口普查則表明,俄羅斯中部地區的本地人口正變得越來越少,被北高加索的人口填補。有人甚至稱俄羅斯族正在消亡,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改變的話,首都莫斯科未來將會變成「北方的格羅茲尼(車臣首府)」或「北方杜尚別(塔吉克斯坦首都)」。

美國2006年人口破3億,該國主流情緒是樂觀的,《紐約時報》當時說:「人口增長和經濟活力有著共通之處」,但已經不像1967年該國人口突破2億時那麼興奮。有媒體分析說,美國之所以還能樂觀,是因為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只有英國的八分之一。去年歐盟的人口突破5億,歐盟的情緒是喜憂參半,因為歐盟的人口增長大部分來自外來移民,當地人口增長緩慢。

印度前不久公佈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總人口數已達12.102億。《印度教徒報》稱,在過去20年裡,印度人口共增加了3.5億,而中國僅增加了2.1億,印度人口到2025年將超過中國。雖然印度從聯合國糧食署申請的救援補助很多,但大部分印度人並不把人口多當成負擔,相反,無論是政客還是商人,「人口紅利」總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有力論據」。在他們看來,「人口紅利」意味著更多的年輕人口,更多的勞動力,更大的市場。不過也有謹慎的。《印度斯坦時報》刊文說,印度要真正實現「人口紅利」,還需要充分地用知識武裝、培訓及教育國民,然而目前這方面情況不太樂觀。

一胎半惡果 男女比例失衡

目前大陸實施的計畫生育政策,不是簡單的一胎化政策,而是一胎半。在中國城市,一對夫妻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違者被開除工作,在農村,第一胎是女兒的,允許生第二胎。由於農村養老制度不健全,女兒出嫁後只能靠「生兒養老」,於是人們想方設法作胎兒性別鑑定,是女胎的就做人工流產,只讓男孩生出來,於是導致了新生嬰兒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這次普查發現,2000年以來新生嬰兒男女比例一直維持在118至120(:100)的高水準上,2008年更高達120.6:100,有的地方甚至140:100,遠遠高於105(±2)的正常值。這樣到2020年底前,中國必然會有多達2,400萬的年輕單身男性,這些人沒可能結婚,也不會有自己的子女,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很多學者指出,控制人口完全不需要採用計畫生育這類嚴厲政策。事實上,由於鼓勵晚婚、晚育、少生的政策,大陸生育率已經從1970年的5.5個降到1979年的2.7個。1970年至1990年,其他沒有實施計畫生育政策的發展中國家生育率下滑速度與中國相仿。台灣就是個很好的對照。台灣從1945年的600萬人口,增加到1963年的1,200多萬,再到目前的2,300多萬,人口翻了幾番,但並沒有因為沒搞計畫生育,人們的生活水準就降低了,相反,目前台灣的人均收入是中國大陸的十倍以上。台灣用提高全民教育水準的方式,從1965至1985年短短20年內,台灣20至49歲已婚婦女的平均子女數已從4個銳減到2個,如今更降低到1.19。教育和生活水準的提高,自然會對抑制人口起到推動作用。

計畫生育是否應繼續?

有專家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出,中國在1996至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35至1.44左右,這與以前官方修訂的1.8低了很多。一般情況下,每名婦女只有平均生育2.1個孩子,該國人口總量才能穩定在一定水準。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一名學者推算說,如今中國人口人均年齡是34歲,即使按照生育率1.60%來算,到2050年時半數中國人年齡可能不低於50歲,而且當中國有25%的人口達到60歲或以上,他們的人均收入最多只能達到西方老齡化國家的三分之一。

「美國之音」稱,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高出生率不同,中國人口增長出現了「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淨增長),許多發達國家花了長達100年的時間才達到三低標準,而中國是在短短幾十年裡做到這一點。此前中國官員聲稱,在過去30年裡,如果沒有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中國會有額外4億的人口增長,不過專家對此說法有質疑。

當時中國宣稱獨生子女政策只假定30年的期限,如今30年過去了,很多人認為中國需要放寬二胎政策,來解決老齡化問題。不過很多家庭表示,中國是否應該放寬獨生子女政策,這一辯論的緊迫性遠低於如何負擔撫養一個孩子的重任。據大陸媒體報導,目前在北京養育一個孩子,累計花費在百萬元人民幣之上。一位在北京三里屯散步的年輕媽媽告訴路透社記者:「一個就夠了。教育是一個大問題,我都不能確保讓我兒子念上好的幼兒園,我的很多朋友甚至不想要孩子。」

有學者比喻說,中國人口在迅速老齡化,好比坐車走下坡路,若繼續執行獨生子女政策,「相當於給這輛已經在走下坡路的車踩油門」。中國這輛「老人車」會衝向哪裡呢?不過也有人相信,中國相對有限的資源只能承受這麼多的人口,一旦放開生育,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受拖累。如今兩種觀點還爭執不下。

中共折騰人口 製造苦果

不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現在中國人口政策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一方面隨著環境污染的惡化,資源的過度開發,糧食已呈現出短缺的危機,再多生孩子可能會加重這種危機,另一方面,人口老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也給經濟生產力帶來阻礙,方方面面都是困難重重。誰造成了這個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呢?究其根源,是中共在人口問題上折騰人民,一步錯,導致步步錯。

1950年代,中共拿百姓當炮灰,運用「人海戰術」攻打國民政府,挑起朝鮮戰爭,發動「大躍進」,鼓吹「人多力量大」,鼓動多生,把生十個孩子的母親定為「英雄媽媽」。到1970年代,中國婦女生育率達到5.81個,比正常情況多生了四億多人。到了1980年代,為了擺脫人吃不飽飯的困境,中共又搞了計畫生育,活生生的將4,000多萬前來投胎的生命消滅在娘胎中。

據說,當時計畫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前導彈設計師宋健的計算制定的,他推算出2080年前中國人口可能達到40億。不過中國官員們不懂的是,人是活的,社會是千變萬化的,生孩子是跟社會、經濟、生活水準以及健康、教育環境等多種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怎麼能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推算得了的呢?

但就是出於「戰天鬥地」的共產主義理念,中共在人口政策上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一連串瞎折騰,把中國人口問題變成了無法收拾的難題,中華民族被逼到了困境中,讓每個中國人不得不吞食中共一手製造的苦果。◇

相關新聞
預估2033年以前中國人口將達15億
中國人口老化老人1.4億
中國人口快速老化  勞力市場前景堪憂
中國人口老齡化導致嚴重社會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