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36計(四十二)

王維洛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

14 圍魏救趙:避開鋒芒,攻其弱處

「圍魏救趙」,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計。

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敵陽不如敵陰

圍魏救趙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西元前三五四年,魏國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王命令田忌、孫臏率部前去救趙國。孫臏認為,魏國大將龐涓率主力
正在攻打趙國,魏國國內空虛,不如率部去圍打魏國,迫使魏軍放棄進攻趙國而回師來救,這樣既可以解趙國之危,又可以在途中設伏,重創魏軍。於是齊國軍隊向魏國進攻,包圍了魏國首都大樑(今開封),龐涓聞訊後,率部兼程趕回魏國,在途中陷入孫臏的埋伏,魏軍大敗,龐涓喪命。

圍魏救趙的智慧,正是兵法所言,與其進攻兵力結集之處,不如打擊敵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擊敵軍陽剛之處,不如攻擊敵人陰弱的部份。

三峽工程主上派採用圍魏救趙的計謀,避開三峽工程反對派的批評,而將攻擊目標指向三峽工程緩建派。利用有意壓低三峽工程所需要的投資,造成三峽工程虛假的各項優秀經濟指標,從而得出國家財政可以承受三峽工程建設的結論。而由於政治因素,緩建派只是向中央領導建議暫緩興建三峽工程,無法直接在生態環境和移民安置等重要問題上,向三峽工程主上派進行挑
戰,以致被對手所利用。

三峽工程「緩建派」

一九八二年鄧小平為三峽工程開了綠燈,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原則批准興建三峽工程方案,引起國內外強烈反對,特別是來自全國政協委員的反對。但由於政協委員的政治身分和以往教訓,致使三峽工程反對派不敢正面反對中共中央,而是以「緩建派」的面目出現,抱著「武死戰,文死諫」的忠誠之心,向決策者上書,提醒政府,三峽工程投資過大,國力不足,工程經濟效益不好,不宜過急做出決策。因此三峽工程的反對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緩建派。真正公開提出堅決反對三峽工程建設的,只有黃萬里、侯學煜等少數幾人。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為三峽工程反對派領軍人。周培源是個物理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和德國,曾師從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其後事業也頗有建樹。在其後半生中,以科學家的身分活
躍於中國政治舞臺,是位不倒翁。周培源先生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協主席,九三學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等高職。

長江三峽工程論證是周培源生命歷程最後十年中,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一九八四年以來,周培源先生一直反對長江三峽工程快速上馬。他曾率一百八十二位全國政協委員,視察三峽工程所涵蓋的湖北省和四川省,回北京後又上書中央,建議緩上長江三峽工程。此時,周培源先生並未如同以往,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統一思想,統一行動註。他從解剖自己開始:為什麼在五十年代是個長江三峽工程的積極的支持者,到八十年代卻站到另外一面去了?他認為當時是從狹隘的愛國主義出發。

「我在五十年代曾是三峽工程上馬的積極分子 ,那時主要是看了我們自己選的三斗坪花崗岩壩址,比過去薩凡奇所選的南津關石灰岩壩址要好的多,其他方面未作研究。近幾年來,因多看
了些材料,多作了些瞭解,特別是政協經濟建設組作了詳細而切實的調查,使我認識上有了很大轉變。我覺得這個問題關係國家千年大計,必須慎之又慎。」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人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三峽工程是否成為第二個黃河三門峽工程?筆者以為,上天給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判決是:立斬;而對三峽工程的判決是:凌遲。
  • 第一個對三十六計進行系統科學研究的,不是中國人,而是瑞士人,藉由其書,使三十六計走出了中國,進入世界。中共決策者機關用盡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與國務院,決定對長江三峽工程進行工程可行性論證。
  • 三峽工程36計
    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九六九年十月),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和水利部,向毛澤東提出修建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議。毛澤東本來是竭力支持以建設大壩和水庫來治理中國河流的想法,但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失敗,使毛澤東火冒三丈,以致對大壩工程的熱情驟然大減,便以戰備為由,拒絕修建三峽工程的建議。
  • 三峽工程36計
    當水庫發揮防洪效益,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三米時,許多沒有被計算為三峽工程移民、沒有搬遷的居民該怎麼辦?長江水利委員會認為,這些居民可以跑到更高的山坡上去,即所謂的「跑洪」,等洪水過後,再回到被洪水淹沒過的家中。
  • 三峽工程36計
    「苦肉計」,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三十四計,敗戰計其中之一。原文為:「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 推遲蓄水,就會影響發電,也會影響對下游流量的補給。這個方法在目標不改的情況下,無法接受。剩下的只有工程整治一條措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錢便往下投就是了,淤多少,挖多少,反正這筆錢,不會算到三峽工程的投資上去。
  • 一九八四年,李鵬擔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把實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領導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作為歷史賦予的重任。
  •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三峽工程做了三個不同蓄水方案比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較的結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發電效益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濟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則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還要差。
  • 「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多高」這個理論,完全是「無中生有」,既沒有先人的經驗證明,也沒有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持。
  • 三峽水庫長六百餘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為零,所以,三峽水庫庫尾處重慶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峽大壩處的水位高,兩處的水位絕不可能是像李鵬所說的那樣是一般高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