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廣州民俗:「水神」崇拜(上)

李亮
font print 人氣: 162
【字號】    
   標籤: tags:

依山傍海的千年水城--廣州,就像南國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水天一色的珠江岸邊。廣州有「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的水城格局,歷來被人們稱為「水城」、「江城」。

自宋代以來,城內外的文溪、西濠、南濠、清水濠、東濠、沙河湧、大觀河、荔枝灣、西關湧、漱珠湧、花地河等大小水道河流縱貫廣州南北東西。從越秀山往城裏眺望,綠溪如網,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其景有若清明上河圖。

廣州水城所形成的獨特民俗文化與地域風情,也成了今日為人所推崇的嶺南文明經典。千百年來,粵人是「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的水上居民,他們單純而固執地相信,水神能給人們帶來平安、幸運。

因此,為了消災遠禍得到神靈護佑,就十分信奉水神,凡船舶停泊處的岸邊均建有水神廟宇,對「水神」的祭祀活動尤為注重。

「水神」,意為水域之神、司水之神。在中國神話傳說,「水神」是傳承最廣、影響最大的神祇。據古籍記載,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職司不同的水神,而歷代水神的稱謂亦多有變化。

如「水仙」,晉《拾遺記.卷十》云:「屈原以忠見斥, 隱於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謂之水仙,立祠。」又如「水伯」,《山海經.海外東經》云:「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此外,還有叫「水君」,「水母」、「龍王」等別稱。

在古籍與百姓的傳承中,諸水神皆有名諱。「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蓐收」(見《太公金匱》)。(長)江神為奇相(見《廣雅.釋天》),(黃)河神為冰夷(見《海外北經》),蜀江(都江堰)神為李冰(見《太平廣記》條引《成都記》等)。

因為,凡是天下的大江大河,都是由天子主持祭祀,而諸侯只負責祭祀自己轄境內的江河。古代祭祀水神,除齋戒禱祀外,主要使用沉祭的方式。

據古書記載,帝堯曾經將玉璧沉於洛水,以祭祀洛神。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首次到南方巡遊,渡過長江時,也把玉璧沉入江中祭祀江神。除玉璧之外,牛羊也常作祭品之用。廣州祭祀水神著名的廟宇有南海神廟、南海西廟、天后、仁威廟、龍母廟等。

一、南海神崇拜與南海神廟

南海神是指南方之水神。《隋書.禮儀志二》:「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海於會稽縣界,南海於南海鎮南,並近海立祠。」唐代韓愈所題的〈南海神廟碑〉:「海於天地間,為物最巨,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號為祝融。」

廣州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南海神廟在隋朝時稱「南海祠」,到唐宋時稱「南海廟」,清代才稱「南海神廟」,民國又有文獻稱「波羅廟」。

神廟之前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牌坊,上書「海不揚波」四字,據說是清康熙的御筆。而牌坊面對的海域曾叫做「黃木灣」,唐代詩人韓愈有「扶胥之口,黃木之灣」的名句,扶胥在今天的廟頭村一帶,而黃木灣現在變成了黃埔。

南海神廟規模宏大,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深五進,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分別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後殿,兩側有廊廡、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

南海神廟珍藏有歷代皇帝御祭碑,及存韓愈、蘇軾等名人碑刻而被譽為「南方碑林」。

南海神廟之所以被稱為波羅廟,及每年黃曆二月十三日舉行祭祀的南海神誕又稱為波羅誕,說來與神廟外草地上的一棵波羅樹有關,這棵高大波羅樹,是當年波羅國的樹種。

傳說西元647年,印度摩揭陀國(又稱波羅國)派使達奚司空到中國朝貢,他上岸植波羅樹於廟前,又貪戀美景,不及上船,被留在廣州。他思鄉心切,立化廟旁,當地人為他塑像,並奉為神,民間稱這尊像為「番鬼望波羅」。

現在神廟儀門東側,還可見到仿製的「番鬼望波羅」像,達奚司空皮膚很黑,保持著遙望的姿態。

隋朝開皇十四年(594),隋文帝下詔在近海處建祠祭祀海神。廣州南海也應詔建立了南海神廟。根據相關記載,自隋文帝下詔建南海神廟之後,一千四百多年來,歷朝皇帝下詔加封、派員祭祀以及撥款修葺的次數達一百次以上。由於有官家照顧,南海神廟的聲譽日漸興隆,地位慢慢超過了東、西、北三海的神廟,成為諸海神廟之首。

歷代皇帝為了表達他們對南海神的崇敬之情,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同樣的一種方 式,那就是給南海神「封官」。史料記載,唐天寶十年(751),唐玄宗封東海神為「廣德王」,西海神為「廣順王」,北海神為「廣澤王」,而南海神為「廣利王」。

嶺南曾短暫出現過南漢國,其後主對南海神可謂是頂禮膜拜,下詔封「南海廣利王為昭明帝」。宋代廢除了南漢給南海神的封號,但到了宋康定二年(1041),仁宗又加「洪聖」封號,於是成了「南海洪聖廣利王」了。

宋皇佑五年(1053)加「昭順」封號,南宋紹興七年(1137)加「威顯」封號,到了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元帝又為南海神加「靈孚」封號,這時南海神已是「南海廣利洪聖昭順威顯靈孚王」了。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五嶽四瀆之神,都受命於天,不是人間帝王可以隨意加封的。因此,將前朝對南海神所有的封號一筆抹去,欽定以後只能用「南海之神」,他還派人在南海神廟立下巨碑記載此事。

從此以後,明朝、包括清朝的皇帝大都遵循朱元璋定下的這個規矩。只有雍正皇帝別出心裁地封南海神為「南海昭明龍王之神」,這在清朝是獨一無二之舉。

到民國時期,時任軍政府大元帥的孫中山還在西元1923年偕同宋慶齡,一起到南海神廟拜謁南海神。這也是南海神廟建廟一千四百多年來,前來拜謁南海神的人中身分最高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