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3)

上善若水--老子篇(下)

千載雪
font print 人氣: 119
【字號】    
   標籤: tags:

老子出關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後來見周王朝日漸衰敗,於是決定離開周都。他開始到處雲遊,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傳給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老子騎著青牛往西要到秦國,途中得經過函谷關。函谷關大概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裏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裏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尹喜愛好觀天文,愛讀古籍,這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一團紫氣雲集,從東方冉冉飄來。關令尹喜是修養好、學識高深而根基非常好的人,與老子有很大的緣分。

他一看此氣象,心裏一頓,這是聖人將來的吉兆啊!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關令尹喜早就聽過老子的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來了?於是趕緊派人打掃街道,夾道焚香,恭迎聖人。


老子(clipart.com)


不一會兒,就見到一位氣質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果真是老子!

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高飛遠走了,心想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於是纏著他,要他寫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老子當然是不樂意,但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出關!沒辦法,老子只得答應。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他觀看關令尹喜長相,知道他非一般常人。

相傳,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尹子》。當然,老子也頗為欣賞關令尹喜,知道他也是的大智者,所以有種得遇知音的感覺。因此,也就為他著書,實則是經由他的手,把此種清修無為的方法留給人們,但又不能寫的太明白,所以很多人看了不知所以。

當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字一字地寫在簡牘上,先寫上篇,接著寫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一數,共有五千多字,取名《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共分成八十一章。

終於,一部五千言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道德經》誕生了!當老子寫完的時候,他看到天空出現一隻特別美麗的仙鶴在那裏翩翩起舞,還看到天上諸仙的笑容。

關令尹喜讀到如此玄妙的著作,心中大為折服。他對老子說:「拜讀您的著作,我再也不想當邊境官,就想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答應了。傳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出現在西域流沙,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歲數!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老子來到中原大地,橫跨江河,西遊出關,傳道度人,南下蜀國講經救世,最後留下其智慧結晶《道德經》一部。因此,《道德經》是中華神傳文化的瑰寶,教人向善、返本歸真、順應天意,目的是給世人奠定修煉文化。自古以來,一直為中國人所尊崇,也深受其益。

如今,很多人只是把《道德經》當作學問來研究,幾千年來,也研究不明白。其實那些文字所表達的是一種境界,一種心態,為的是脫離這種世俗,而不是讓人沉浸在研究學問的誤區中;那麼反過來說,當人們洞徹宇宙與生命奧秘的時候,自然就會成為人中的智者!

當時光流轉了兩千多年之後,今朝回顧老子的成道經歷,就會發現,一個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先有「大德」才會具有一種「奇緣」!

「上善若水」哉!@*

(本文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明是以水治為開端的。從原始先民虔誠的海河崇拜、奇異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以水喻道的洞見,以及外師造化,終得心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浸透著流水的神韻和大道的空靈。
  • 古今中外的無數先賢、學者對「水」的體悟,都和老子的理論大體一致。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
  • 楊萬里,南宋傑出的詩人。他自幼讀書勤奮,博學廣聞。他為官清正廉潔,人們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這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多次提出「君子」,並對其道德內涵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闡釋。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