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端午節要「驅五毒」?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20622
【字號】    
   標籤: tags: , ,

端午節,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慶,當日有許多民間習俗活動,除了划龍舟、包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還有插艾葉、菖蒲,掛鍾馗像,戴香包,喝雄黃酒等驅邪避疫的民俗活動。

此外,端午節還有一項特別的傳統習俗,就是「驅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五種毒性最強的動物,一般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等動物合稱。但壁虎並非毒物,故也有一說以蜘蛛取代壁虎。

那麼,為甚麼端午節要「驅五毒」呢?

每年到了黃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草長蟲鳴,群蠅飛動,天氣逐漸變熱,又遇梅雨季濕氣重,瘴癘之氣驟增,瘟疫開始流行,而蛇、蠍、蜈蚣等生長於潮濕陰暗環境的毒物,也開始活躍起來。這種氣候,容易使人感覺不舒服,也易滋生各種致病的細菌,使人生病。

所以,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中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及《太平御覽‧卷二二》引漢朝董勳《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俗多六齋放生。」

因此,五月不僅是毒月,五日又被認為是惡月之最。傳說五月五日這天邪祟當道,五毒並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薦席、蓋房子」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就是不養育五月所生的孩子。

據《史記‧孟嘗君列傳》上載,以好養賢士而聞名的孟嘗君,出生於五月五日,其父田嬰令其母不要養活他,因為當時傳說,五月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高與門戶一樣,會害父害母。

另東晉名將王鎮惡也是五月五日出生,被視為不祥,家人原想過繼他人,但祖父留下他並取名鎮惡,取鎮住惡運之意。此外,宋徽宗趙佶亦五月五日生,從小被寄養於宮外。

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視五月為惡月,五日更是惡月中不吉利的日子,而五月正值炎熱悶濕的盛夏時節,故民間有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端午節這天,五毒出沒居室,影響人的身體及生活起居,所以要採取避毒、驅毒的措施,才能驅除病害。

據唐朝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唐朝時有掛「五時圖」的習俗,就是在紙上繪上蛇、蠍、蜈蚣、蟾蜍、蜥蝪,也叫「五毒符」。相傳這五種毒物必須同時並存,才不會彼此攻擊,方能和平共處。因此,掛五時圖就能防止毒蟲作祟。

在民間人們一般會在屋中貼五毒圖,用紅紙畫上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分別刺在五毒上,意謂五種毒物已被刺死,不能再危害人了。
有的地方會在家中的門、牆、窗、炕上,貼上用紅字剪的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的圖像,稱為「剪五毒」。還有吃五毒餅的習俗,就是將刻有五毒動物圖像的印子,蓋在餅上,共有五種不同顏色的餅,有吃掉五毒,使其不再毒害人之意。

民間還有用雄黃在小兒額頭上畫「王」字的習俗,一是可驅避毒蟲,二是借猛虎鎮邪(王字似老虎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之代虎)。有的地方,小孩要帶繡有五毒圖的「五毒兜」,表示以毒攻毒,驅五毒、保健康。

所以,端午節除了祭祀、紀念外,驅五毒、防瘟疫也成了重要活動。@*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上載:「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又《漢‧蔡邕‧陳實碑》載有:「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閉心靜居。」另有《漢‧班固‧白虎通道德論‧卷四‧致仕》上說:「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這些古文裏的「懸車」之年、「懸車」告老、「懸車」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為七十歲﹚辭官退休。那麼,為甚麼用「懸車」來表示退休呢?
  •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而官員戴烏紗帽則起源於東晉,但成為「官服」的一個組成部份,卻是開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在宋朝修改後加上了雙翅,一直到明朝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當官的代稱了。
  • 黃曆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繫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唐朝劉肅《大唐新語.公直》上載︰「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書中所記載「燒尾」的意思,是說唐朝大臣初拜官時,為了表示感恩,就向皇帝進奉食品。又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燒尾》中有:「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這裡「燒尾」的意思是指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那麼,為甚麼慶祝升官要稱為「燒尾」呢?
  • 從史籍記載中,我們常會發現負責管理一縣的長官,因朝代不同而有縣令、縣長、縣尹等不同的稱呼。但到了明清時期,掌管一縣政事的長官被稱為知縣,如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正說間,後堂又有幾個閒蕩的公人聽得了,走來幫興。」另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聽窗外鑼響,許多火把簇擁一乘官轎過去,後面馬蹄一片聲音,自然是本縣知縣過。」那麼,縣的長官為甚麼稱為「知縣」呢?
  • 在古籍史書的圖片或古裝戲劇節目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們,身上所穿的官服總繪繡著許多精緻的圖案,不同的官階,官服上的圖紋或數量也不同。那麼,為甚麼官服上要繪繡這些圖紋呢?
  • 通常人們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所景仰的人,會用泰斗來讚揚這些傑出人物。如文學泰斗、武術泰斗、學術泰斗、中醫泰斗、音樂泰斗……等等,那麼為甚麼要用「泰斗」來形容呢?
  • 古人很重視清明這個節氣,因為一到清明,天氣回暖,氣候濕潤,雨水增多,萬物復甦...
  • 古代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北堂種植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記煩憂。於是,萱草遂成為中國的母親花。
  • (shown)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璽」。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