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俗手札】做圈兒漣漪吧

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個人的快樂其實是源於一種集體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的朋友群是否快樂。他們還發現,一個人的快樂會像水面的漣漪一樣,傳播到三層社會關係以外。

而快樂的傳染力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距離越近,受到快樂傳染的機會就會增加。與快樂人為鄰,你的快樂機率會增加34%;而居住較遠的朋友受到的影響就會小。社會聯繫最豐富,處於社會關係網絡中心的人會比網絡邊緣的人快樂。具有傳染性的快樂保留時間至少能持續一年!

由這個研究得出的結果,我們可以理解到良好的信息、優雅的舉止、正向的思考、廉潔的操守、高尚的道德……等等,這些美好、真誠、善意、寬容的良性訊息會像快樂一樣,似漣漪般的傳播給你周遭的人、事、物,使一切都隨著往美好與正確的方向改變。

其實古人比我們聰明得多,他們早就察覺這種道德、禮教善化人的力量與感化、澤被的威力,所以有「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成語作為上述這一項研究的最好印證。古人一直言傳身教的默默作著示範,將人該具備的道德、操守、行為準則,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用。就連雙方爭戰、對壘時,也知道如果能做到「兵不血刃」的「仁義之師」,就可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道理。誰都明白道德教化的無形之功與人心感化的巨大威力。

孟母三遷的故事,誰都耳熟能詳。她發現除了自己的言教、身教之外,周圍環境的影響更是深且巨,於是開始了再三的遷居,最後才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因周遭常有讀書人來往,他們高貴的氣質、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使附近的居民無意中受到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初解人事的孩童,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節,莊嚴肅穆而有模有樣。至此她才安心定居而留下了歷史上的這一段佳話。這故事證明了環境無聲的影響力有多大!

我們都知道,古代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因為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嘛!但絕不影響她們的持家教子,因為那「古訓」,那「傳統美德」,那「門風」,那「家傳庭訓」,在在都深植於每個人的腦海中,溶入每個人日常生活與行為裡。代代承傳,綿延不斷,在老一輩的口傳心授裡,在長輩的身教、言教中,耳濡目染著。那時的人,一旦被批評為「沒家教」,那可是不得了的嚴重事兒呢。這是道德無言之教的最佳詮釋!

讓我們以古聖先賢為榜樣,積極端正自己的品格;以忽略已久的傳統庭訓、門風為依歸,要求躬身實踐,做圈兒「振興起弊」的漣漪吧,雖談不上匡時濟世,可也能以自身的美好道德,感染周遭的一切!

要不,就學學那些法輪大法的修煉者,他們可能是你的親人,妳的好友或妳熟識的人,當你隔一段時間再見到他們時,你會驚訝於他們的變化:道德提升、心靈超凡、身體健康、遠離病痛、滿面紅光、神采奕奕、相貌堂堂……。

所有的改觀,全都是按真善忍的要求為人處世,因此不費吹灰之力,沒花半個子兒就沒災沒病、身心舒暢。他們平靜而永不停歇,像清風無聲吹拂、似春雨默默滋潤似的,傳播著真善忍的因子,傳播著用真善忍裝備起來的道德。

在各個角落,從不同方位,他們以親身的改變強力的感染著周遭,並「以身驗證」,如漣漪般,一圈圈擴散開來,使更多的人獲益,再去影響更廣的人群。這就是道德的無聲教化,這就是操守的無言誘導!這就是獲得身心靈健康的大道與真理!

怎麼樣,你也做圈兒漣漪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必須先有給予,然後始能有所取得;必須有助於人,所產生的快樂才能稱為真正的幸福;要想快樂,就可以得到快樂;以真誠待人,就可以得到誠摯的回報…
  • 聽完原委,我動心了,為著一顆有心的豆子,常想一顆至死不渝的心是否也同它一般,即使死生,仍不改其志。
  • 吸取大自然的一切聲色,享受鳥語花香、泉音流水、山光樹影的情趣,往往能夠在無形中美化人性、孕育純淨心靈、滋潤快樂與善良感情…
  • 一雙新的鞋子,剛開始穿時難免會有些不舒適,擠腳或磨皮,但穿上一段時間以後,鞋子會被腳撐鬆一些,而腳也會因習慣而適應鞋子。
  • 人生如流水,縱使兩岸的景色再美,當流過之後,就永無回頭重溫的機會了。
  • 如果懂得放、失、棄、離,則生命就如同扯鈴,能發出清越的旋律…
  • 父親息事寧人的謙卑態度,總令她不快,然而卻在一次事件中,讓她明白了很深的道理......
  • 寂寞不是孤獨,是思緒的一番冷靜,是生活的另一番昇華,寂寞並非虛空,寂寞可以淺嚐...
  • 更因著煙嵐雲霧的遮掩、隔絕,拉遠了四周的景物,遠距離欣賞不見細節與瑕疵,而造成了夢幻般的想像、而形成了視覺上的朦朧之美!
  • 你是否想遠離人們的讚美和圍繞,跟隨那可愛鳥兒歡唱的音符,尋覓避世的幽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