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業有成 EQ比IQ更重要

文芳 編譯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根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孩子們控制自己的情緒,稱之為「自我調節」。自我調節在教育界是個熱門課題,估計兒童的自我調節會對其學業或將來發展造成影響。

加拿大安省和卑詩省在全日制幼稚園中強調寓教於樂,這種教育方法對自我調節起到相當程度的作用。

卑詩大學的幼教專家查普曼教授(Marilyn Chapman)主張兒童應「在玩中學習」。但如今趨勢,特別是美式作法,鼓勵孩子們自幼學習。查普曼認為如果強迫孩子閱讀,或許他們年紀較小時就開始學習,但研究也發現,他們很可能在8歲時就會對閱讀失去興趣。他不解的表示:「一天下來,除非強迫他們,否則,他們不喜歡讀書、寫字,也不想學習,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加拿大傾向於如同芬蘭這樣全球教育質量最高的國家,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使他們在7 歲時才正式接受文化教育,認字和識數。

專家相信,「玩耍」對孩子很重要,因為玩遊戲過程中可教育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例如:有人會藏玩具,而有人知道怎樣找到玩具。還有,孩子在玩中可學習如何有禮貌地向別人要手中玩具,比搶玩具更有效,這就是「自我調節」形式。

約克大學兒童發展專家夏克爾(Stuart Shanker)在去年秋季「大眾教育」會議上表示,自我調節比智商更重要。其影響不只是孩子分數高低,更重要的是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們去教室的頻率、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以及孩子們對危險性行為、好鬥、吸毒的抵抗程度等,甚至包括他們用多少時間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

一項針對兒童從20 世紀60 年代直到他們成年期的縱向追蹤研究,為「自我調節」的作用提供有力證明。40年前,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者從事一項名為「棉花糖測試」(Marshmallow Test)的自我調節測驗。他們將一組4歲的小孩單獨留在放有棉花糖的房間,告訴這些孩童,如果他們能忍一段時間再吃棉花糖,將可得到第2 個棉花糖。實驗結果,有30% 的小孩能忍15 分鐘或更長時間。

此後,研究人員持續追蹤這部分孩童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表現。結果發現,當年為能得到第2 塊棉花糖而忍一段時間的小孩,他們在高中時更能控制自己,他們的SATs (標準評量測驗)得分更高,較少有過胖或吸毒等問題。

這項研究結果,讓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教育,不再過分強調智商(IQ)決定學業成功,而是思考如何提升情緒智力(EQ)的作用。總之,自我調節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幫助解釋為何聰明的學生如果不上課或不做作業,他們的成績也不會比較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剛剛結束長長的年假,除了孩子之外,父母親的收心操也十分重要。一下子面臨孩子開學和自己的開工,不免也會有些許不適應。而且父母親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在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爸媽們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況。以下介紹幾個親子穩定收心的好辦法。
  • 信任、耐心、責任感、自信心和投入,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的5種重要的幼兒品德。
  • 許多父母認為,讚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取得成就。然而,美國一本育兒著作認定誇獎孩子要注意方式,過多讚揚不利孩子成長。
  • 到底做全職媽媽還是兼職媽媽?這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有了新的結論。最新的一項澳大利亞研究顯示,有兼職工作的媽媽養育的孩子最健康。

    這項研究訪問4500名母親及其學齡前-5歲的子女。研究中不僅記了錄兒童身高、體重等資料,同時分析他們吃零食及看電視等習慣,並於兩年後再次進行調查。

  • 家中有十幾歲的孩子,恐怕是父母最頭痛的事情了。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的轉變非常之快,以至於你無法跟上形式的變化。如何「對付」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並沒有唯一的黃金規則,不過可以試試下面的九招,讓你成為一個「高效」的家長,同時成為孩子的表率。
     
    1. 記住自己的角色:父母。你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小孩,同時幫助他/她準備好長大成人。比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名領導者和一位充滿
  • 我們常認為資優生、有創意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但是研究顯示,很多資優孩子在成長背景中,家庭教育和品格教育的養成是讓其優秀特質發光發亮的主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的利器。
  • 古人云:「寓教於樂。」雖然現今父母親,無須刻意隨時給孩子來個心理建設教育,但至少可給予孩子適當的學習機會與典範,而不是一昧放縱其玩樂慾望,甚至滋長暴力行為的幼苗。
  • 只要掌握好幾個秘訣,鼓勵嘗試、慎選媒體、勿比較、樂觀其成等,就可以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 為自己的寶貝選擇最好的托兒所,為人父母總是傷透了腦筋。就算經過貨比三家,也很難確定自己選擇的托兒所合不合適?
  • 把握好教育時機,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社交能力和培養其他的一些良好習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