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忠、智交融

蕭玉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9月27日訊】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漢字皆因象形而造,意為「象形字」,由此可見,「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阿,人若能不偏不倚並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

古人謂: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因為公生明,偏則暗;誠如《大學》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慾之後,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無論身居何處,要想真正做好和自己相關的事物,須臾不能離開「忠」字。

關於與「忠」的含義,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亦有諸多記載,生動且活靈活現的演繹了一段段關於「忠」的歷史。《左傳•宣公十二年》中云:「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談到忠心,人們往往和愚直聯繫起來,其實並不盡然。據《晏子春秋》中記載:齊景公問晏子:「忠臣應該怎麼樣侍奉國君啊?」晏子回答說:「國君有災難,不為他殉死;國君出國逃亡,不為他送行。」景公很不高興,說:「國君分割土地來封賞忠臣,分出爵位來使他顯貴。國君有災難,卻不為他殉死;國君出國逃亡,卻不為他送行。能算忠臣嗎?」對曰:「臣子的善言如果被採納,君主終身都不會有災難,做臣子的哪裡有殉死的機會?臣子的良謀被採用,君主終身都不會出國逃亡,做臣子的哪裡有送行的機會?如果善言不被採用,君主有難而為他殉死,是妄死;良謀不被採納,君主出逃去送他,那就是欺騙。所以忠臣,總是能夠讓君主採納善言,而不會讓君主陷於災難。」 此番對答,將晏子非凡的智慧和忠心都展現的淋漓盡致了。

在歷史上「陳軫妙語破讒言」的佳話廣為流傳,也體現了陳軫的忠心與敏捷的思維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戰國時候,張儀和陳軫投靠到秦惠王門下,都受到重用。不久,張儀發現陳軫才情卓越,由於嫉妒心使然,非常擔心秦惠王因此而冷落自己卻重用陳軫,於是他便暗生邪念伺機在秦惠王面前盡讒言。一天,張儀對秦惠王說:「大王經常讓陳軫往來於秦國和楚國之間,現在,楚國對秦國並不比以前友好,對陳軫卻特別好。可見陳軫所作所為全是為他自己,並不是誠心誠意為我們秦國做事。聽說,陳軫還常將秦國機密洩露給楚國。作為大王的臣子,他怎麼能這樣做呢?我不願和這種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聽說,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要是這樣,大王還不如先殺掉他。」

秦惠王頓時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便派人給陳軫傳話意欲召見,一見面,秦惠王對陳軫說:「聽說你想離開我這兒,準備上哪去呢?告訴我吧,我好為你準備車馬呀。」陳軫百思不得其解,正值此際,忽然明白這話中暗藏「玄機」,於是淡然的回答說:「我準備到楚國去。」此刻,秦惠王對張儀的話已經更加確信,稍有停頓後說:「那麼,張儀說的話都是真的?」

陳軫頓時領悟到,原來是張儀暗中作祟,鎮定的說:「這事不單張儀知道,連過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於大王您。楚王又怎麼會要我做他的臣子呢?」秦惠王又問:「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將秦國機密洩露給楚國呢?」陳軫坦然一笑,對秦王說:「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從張儀的計謀,用來證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呀。」秦惠王一聽,面露難色。    

陳軫接著說:「楚國有個人有兩個妾。有人想對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圖謀不軌,遭一頓痛斥。他又去招惹那個年紀輕一點的妾,得一時歡暢。這個楚國人死了,有人就問那個圖謀不軌的人:『如果你要娶她們做妻子的話,是願意娶那個年紀大的呢,還是娶那個年紀輕的呢?』他回答說:『娶那個年紀大些的。』人們又問他:『年紀大的罵你,年紀輕的喜歡你,你為什麼要娶那個年紀大的呢?』他說:『處在她那時的地位,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她罵我,說明她對丈夫很忠誠。要娶她為妻,我當然也希望她對我忠貞不貳,對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罵。』大王,您想想看,我身為楚國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國的機密洩露給楚國,楚國會信任我、重用我嗎?楚國會收留我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大王您該明白了吧。」秦惠王聽陳軫的話,便消除了心中的疑慮更加信任忠心耿耿且智慧非凡的陳軫,亦給了他非常優厚的禮遇。

解析「忠」的含義,是謂不懈於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故忠從心。也告訴了人們具備「忠」之品德之人並不都是愚直的,亦常常是和智慧、敏捷的思維和行為相互交融,互為一體。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遇到秦軍,弦高大吃一驚,知道是要去打鄭國,回國報信已經來不及了。
  • 秦繆公是春秋時秦國國君,他心胸寬廣,推恩愛人,秦國在他治理下秦國漸漸成為霸主。有一次,秦繆公在岐山下打獵,他的一匹馬走脫了,被山下的鄉民捉住吃掉了。
  • 商朝建立後,傳到第九代太戊即位時,國勢已經衰弱,諸侯國漸漸的不來朝拜了。
  • 五代時有個大官叫袁象先,他其它本事沒有,要談起嗜錢如命來,簡直是天下一絕。他到處搜刮,苦心經營,臨終時積攢了財富幾千萬、房子四千間,並且用幾十萬錢打點朝廷上下,以求宮內宮外人人講他好話,名利雙收。這些財產他在油枯燈盡時還捨不的分給各個兒子花用,而是全部交給兒子之一袁正辭,才放心的撒手塵寰。
  • 吳明徹是南北朝時秦郡人,年輕時遇到侯景作亂,天下糧價大漲,秦郡人飢餓不堪。
  • 孫謙,字長遜,東莞郡莒縣人。小時候被親人趙伯符賞識。孫謙十七歲時,趙伯符當上豫州刺史,就引薦他當左軍行參軍,在職位上孫謙以能幹著稱。孫謙父親去世後,孫謙辭職,搬家到歷陽務農來養活弟妹,鄉里人都稱讚他們的親善和睦。
  • 張煌言和鄭成功、李定國並稱清初三大抗清領袖。張煌言是儒生,卻性情慷慨激昂,喜歡談論軍事。他在崇禎十五年考上舉人,當時軍情緊急,考試要加試射箭,張煌言射箭三發三中。
  • 清代,山東福山縣人安某,確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餘裏,人們稱他為「安飛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視於人,甚至還常常仗技欺人。

    有一天,安飛星來到鄉間,看見一位農夫,打著赤腳在耕地,農夫的一雙新鞋,放在田梗上,被安飛星看上了,即取而穿之。那位農夫追得氣喘汗流,也沒追上。安飛星以此取樂。

  • 西漢末年沛郡有一個富翁,臨終時因為兒子太小,除了女兒和女婿再沒有親近的人可以托付,但是覺得女兒和女婿不善,如果托付他們照顧弟弟,難免他們不貪財害命,富翁左思右想,最後請來全族人,當著眾人的面立下遺囑說:全部財產交給女兒和女婿,只有一把劍托付女兒和女婿保管,等到兒子十五歲時交給他。
  • 晉明帝司馬紹自小就很聰明。他只有幾歲時,一次長安使者來京城謁見他父親,父親問他:「你說長安和太陽哪個離我們遠?」司馬紹說:「太陽遠,只聽人說使者從長安來,沒有聽說誰從日邊來的。」他父親很驚奇。第二天,他父親大宴群臣,又拿這個問題問司馬紹,司馬紹說:「太陽近。」他父親吃驚的說:「為什麼你昨天說的和這不一樣呢?」司馬紹說:「抬眼可以看見太陽,卻看不見長安,所以說太陽離我們近。」他父親對他很驚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