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教育支出僅次於軍費 民國人才輩出

人氣 31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1月19日訊】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財政極其困難,但仍然將巨款投向了教育,對大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費,甚至提供食宿,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僅次於軍費,居政府財政支出的第二位。

據南方報業網報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前中國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91所遭日軍的轟炸,財產損失巨大,25所院校因此被迫停辦,繼續維持的僅有83所。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數量也急劇下降,財產損失更高達3,360餘萬元。

而此時,由於日軍佔領了中國最重要的財富來源地東南沿海地區,中國政府因此失去了佔全部財稅收入一半以上的關稅,加上軍費開支急劇上升,財政狀況極為窘迫。一些政界、教育界人士極力倡導實施戰時非常教育或國防教育,主張將一切正規教育中斷,高中及大專院校停辦,師生員工應徵入伍,共赴國難。

蔣介石:戰時教育需作平時看

針對於此,蔣介石提出了「戰時教育需作平時看」的觀點:「我們切不可忘記戰時應作平時看,切勿為應急之故而丟卻了基本。我們這一戰,一方面是爭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於此時期改造我們的民族,復興我們的國家,所以我們教育上的著眼點,不僅在戰時,還應該看到戰後。」

陳誠更是直接批駁戰時非常教育「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知道教育是千年萬年的大計,所謂『百年樹人』,一個國家,要建國,要強盛,就要培養無量數的人才,以為領導,以為中堅」;「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尤其當國家臨到存亡斷續的關頭,成為絕對的需要,這是一個國家最強韌、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有計劃地將大學遷往內地,淪陷區90%的高級知識份子、50%以上的中級知識份子和37所高校都轉移到了大後方,這是一個奇蹟。

但大批來自淪陷區的學生衣食無著,教育部長陳立夫便以個人名義借貸建立了貸金製度,凡經濟來源斷絕的學生,可直接向學校貸款以維持生活,貸金包括膳食及服裝各項費用,並免費提供住宿。這等於政府向學生無償提供了學費和生活費,因此貸金製隨後改成了公費制。

在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國民政府也重視大學的科學研究。教育部於1938年特地撥經費給國立大學,令其恢復因戰爭而停辦的研究所,恢復招收研究生,並酌情增設新的研究所……

抗戰期間教育經費在國民政府的財政支出中僅次於軍費,居政府財政支出的第二位。

民國時期人才輩出

民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大批世界級大師。由於日軍轟炸而被迫遷入雲南,由北大、清華、南開組合而成的「西南聯大」,不但培養了大批理科人才,也造就了很多文學上的頂尖人物,如汪曾祺、穆旦,翻譯家何兆武,還有在美國的國學大師何炳棣、社會學家楊聯升等。

1999年中共建國50年之際,給23位科學家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無論是王淦昌、趙九章、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還是鄧稼先、朱光亞等,這些人基本全是民國時期培養的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單只在1920年代,中國物理學家就取得了14項居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就,1930年至1933年間,就有16項。

由此可見,教育是百年大計,是一個國家復興和富強的根本。正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見到成效和回報,因此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是政府有無遠見、是否負責的試金石。

(責任編輯:李平)

相關新聞
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尋求歷史真相
抗戰勝利60週年 馬英九盼還原歷史
抗日名將孫元良:「說國軍消極抗戰天理何在!」
還原抗戰歷史真相是史學者的責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