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看新年2012

吳惠林:為「2012」解迷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編語】名「震」世界各地、各族裔的2012年終於降臨人間。環繞著2012年,從古至今的歷史上有過許多超越時空睿智的預言,也有許多讓人迷惑的傳說,科學家們對2012年也做了一些引據的預測。紛紛陳陳,人們潛心關注和熱烈討論它的話題,可說已經匯成「2012學」了,其中一個非常耐人探究的事實是為何世界上幾千年來所有傳說和預言到了2012年都戛然而止?接下來人類何去何從?2012是世界末日?還是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2012年剛好與中國的黃曆年壬辰龍年輻輳。回顧中國幾十年來的史實,龍年是一個充滿變數之年、動盪之年,也是具有更新契機之年。在這跨入中國黃曆新年的門檻,本欄匯集一些名人看2012年的觀點,照會這天上、人間重要的時刻:從高處的觀點往下探看,人類還能繼續寫自己的歷史嗎?人間要怎樣超越前人預測的災難?怎樣才能走出幸福之路?誠以為這才是人人面對2012的重要課題。

「2012」這組數字在2009年紅遍全球,眾所周知緣於一部好萊塢電影,就是名為《2012》的這部影片,是賣座災難片《明天過後》的編導再接再厲的力作,特技更多、災難更徹底地直指人類面臨毀滅。所以,「2012」是指年份,而影片推出時是2009年,換句話說,「預言」三年後全球人類將遭逢可能滅頂的大災難,這麼攸關每個地球人生死存亡的驚悚大事,無怪乎影片一出就受到世間人的高度關切。

「2012」是啥?

關於明確預言災難將臨頭的年份的事件,我的記憶中就至少有兩件,一是美國經濟學教授Ravi Batra在1987年寫作的《浩劫1990》(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二是鄭浪平在1994年出版的《一九九五.閏八月》。這兩本書在臺灣都是暢銷書,前者是預告1990年全球將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後者則描述1995年閏八月中共將武力犯臺。雖然兩人的預言似乎都摃龜,但一者或許因為他倆的先洩露天機致人類有所防備而免於災禍,二者災難的日期可能延後。

就第二種解釋,2008年下半年百年罕見的全球金融海嘯侵襲,就有被認定是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的翻版,有人還認為有過之呢!而2009年底中國海外流亡學者袁紅冰教授在臺出版的《臺灣大劫難》一書,明言2012年中共將全面控制臺灣,並籌組社會民主黨作為臺灣的代理政黨。若由馬政府2008年上臺以來一面倒向中國、對中共幾近百依百順,甚至被認為卑躬屈膝觀之,袁紅冰的預言似非空穴來風。所以,「預言」的提出或許不能等閒視之,「寧信其有」並預作準備總沒有壞處。

回到《2012》這部災難影片,演的是馬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情景,而且短短的三年後就來到,究竟是真是假,當然每位世間人都很關心。那麼,馬雅人為何會有此預言,其詳細內容為何?更是世人急切想知道的,這本《新紀元》特刊《飛越2012》正可滿足需求。本書以小說方式詳細記敘並解讀馬雅預言外,還將中國和西方古代的一些預言相提並論,此外,還將外星人、麥田圈等異象和傳說一併介紹,最後再對人類的大劫難預言之啟示和破解作了分析。

其實,關於地球和人類的浩劫,不必看古代預言,只由近期的天災人禍就可知道絕非危言聳聽。資源的耗竭已逼使人類非面對問題不可。最具震撼的可說是1973年出現的「能源危機」,而1972年春季問世的《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則提供背景說明。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的作者群係以計量模型估算出資源到達極限的時日,這曾給世人帶來無比的震撼,而首次石油危機的發生,更加深世人的恐懼感。

悲觀樂觀壁壘分明

此後討論自然資源和環境危機的著作、會議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自此普遍受到重視、甚且蓬勃了。直到現在,對環境資源各抱持悲觀和樂觀兩種極端論者仍為數不少,樂觀者就是立基於對技術進步的信心,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佘羅(Lester C. Thurow)在2000年出版的《知識經濟時代》(Building Wealth——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書就是20世紀末的代表性觀點。悲觀者甚至引述老子《道德經》及熱力學中「能趨疲」定律,來強調「民胞物與」、「對天地萬物無私」才能「永續發展」,旨在告誡世人珍惜萬物(包括植物、動物等等所有物種),才能成就世代人的永生。

到底是悲觀論者對或者是樂觀論者正確,極可能永遠沒有答案,而關鍵就在對「技術進步」的看法。處在E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科技的看法似乎偏向正面、樂觀,而無止境的進步也在電腦、網際網路等等高科技產品面世之後被較樂觀的認定。不過,科技進步促進經濟成長可能是無止境的嗎?縱使科技進步是無止境的,其對人類的「福祉」一定是正面的嗎?而政府以政策再予以強化,是否應該呢?

E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所依恃的就是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但即使是一般人所認識的物質性狹義經濟,自2000年下半年開始,連以「新經濟」在1990年代吃香的美國經濟也走入不景氣,而「新經濟是否已成明日黃花?」已由質疑成為肯定。無論如何,1990年代的「新經濟」終究還是落入「生產力遞減」的宿命,而「景氣循環」也仍是難免,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也總是有起有落。迄21新世紀伊始的全球經濟嚴重下滑,又有「空前危機」的論調出現,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和繼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至少告訴我們,靠科技來引導狹義物質性經濟成長畢竟仍是有限度的。其次,縱使科技仍會不斷進步,但高科技所伴隨的風險是否愈高呢?

眾所周知,科技進步依靠電力,一旦電力不繼或管理失當,所造成的損害是否相對大?我們是否該嚴肅思考過分依恃電力的科技進步,相對地風險是否也愈來愈高?德國的社會學大師烏爾裡希.貝克(Ulrich Beck)在2000年出版的《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克對談》(Freiheit oder Kapitalismus)一書中,就以「經濟領域的『車諾比』」來描述不可預知的龐大「科技風險」,而人類的「無知區」也因為高科技的發達而無限擴展呢!

科技風險繫於人心

這種不是人類有意製造的風險,除了對日常生活愈來愈依賴電力,以及諸多電器電腦產品對現代人會帶來愈來愈大的「意外損害」之外,每個活生生的行為人由於科技的愈見發達,原始的求生本能會不會愈來愈消褪、甚至於有朝一日喪失殆盡呢?

除了一旦出現意外,現代科技用品即停擺無法使用外,科技愈發達,其產生的能力愈大,一旦用在作奸犯科事務,反而會對人類產生無比的危害。舉例來說,諾貝爾發明火藥,若用來開採礦產或作為建設之用,固然可在物質層面上造福人群,一旦作為戰爭用的各式武器,其禍害實在難以計量。就人類歷史上幾次世界大戰之慘狀,以及日常生活裡惡徒更方便作案,而善良無辜民眾的安全威脅更大,已可知這種顧慮並非危言聳聽。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遭受的「911」驚恐事件就是活生生見證,而國際恐怖分子之所以愈見囂張且難除,現代科技的助力正是主因。其實,當今社會幾乎無孔不入的騙案,也是高科技產品扮演推波助瀾角色的啊!

推理至此,一個重要的根本性課題就浮現出來了:現代科技產品是「工具」,其本身設計不良或使用者疏忽所產生的不安全性,固然愈來愈高,最嚴重的是有些「人」刻意使用它來戕害同類。所以,讓我們深自思考的是:「人心是否愈來愈淪喪?」果真如此,「到底已淪喪到何等地步?」而這種現象與科技的進展是否呈現極高的正向關係?能夠找回「善良的人性」嗎?

個人多年前就思索這些重大課題,而《增長的極限》第三版於2004面世,離1992年第二版的《超過限度》(Beyond the Limits)12年,作者們曾希望2010年再出第四版,雖然說是40週年,其實離第三版的時間只六年而已。該書第一版1972年面世,第二版為 1992年,第三版是2004年,第四版預計2010年,可知各版的時間距離愈來愈短,背後其實隱含深意。由於人類不自愛,沒能聽進去該書的忠告,不只忠言逆耳還變本加厲,在「科學萬能」、「迷信科技」下戮力追求成長,於是「成長的極限」時期縮短,只不過短短20年已瀕臨「超越限度」。作者們第三版自序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用白話說就是人總是「事到臨頭」才驚覺「大禍已至」,但「為時已晚」。作者們深諳世人的此種通病,乃寫作該書,期盼浸泡於自私、追求短利的世人,能記取古人「未雨綢繆、防範未然」之訓詞。

遺憾的是,由該書在30年間推出三版、且間隔愈來愈短觀之,「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應是活生生寫照,第二和三版都以最新資料作相同方式的極限推估,而「超限」、「崩壞」、「毀滅」等等名詞也紛紛出現。其實,只需稍微注意,天災人禍、水深火熱、資源耗竭等實景和警訊都在我們當前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現,在中國、印度等大國也加入追求經濟成長的行列之後,更加速地球資源的掏空,特別是極權中國,無法像民主社會一樣還有法治、人民,以及市場機能的監督、調節,所採用的強取豪奪的「成長方式」,更是極限期縮短的元兇。所以,世人共同努力促使「民主中國」早日實現,應是當前世人最適切、最關鍵的使命,這也是《增長的極限》和《飛越2012》帶給世人的最寶貴啟示。

最後,個人希望讀者們務必細讀並好好咀嚼本特刊,也由之深自檢討自己的行為和操守。不過,有人或許仍然疑惑著:「回復人性,懷抱更大同情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這種「好人」的起碼要求能被視代人採取嗎?答案是肯定的話,「世界就能讓成長速率回到極限範圍內,且因而得以避免崩毀的命運」。如今,世人的確面臨最嚴苛的「選擇」,說到底,是走向新生抑陷入崩毀,繫於每位地球人的一念之間,而人心回升,找回誠信倫理,仍是當下各個人最起碼的使命。不要忘了,人生如寄旅,不能讓旅店在我們這一代過客手中崩毀,而清心寡慾、儉(簡)樸人生應該就是最佳的選擇!

(轉載自《新紀元》259期)

http://mag.epochtimes.com/b5/261/10342.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說阿琪雅娜的神奇在於繪畫和詩歌創作方面無師自通,並沒有受過任何名師指點,這也不實事求是。她確實沒有受到人間的任何名家指點,但還是有人指點的,那就是來自上天的信息傳遞──耶穌教她繪畫。阿琪雅娜的網站(http://artakiane.com/)的年點擊率超過了1.5億次。很多人對她的成就羨慕不已,卻忽略了她對神的虔誠和篤信在先,神才給她能力創作出驚人詩句和畫作,為的是讓她成為證實造物主確實存在的一個活的見證。
  • (shown)兒時編織故事的靜止時光,少時狂索知識的生命探求,蓄積成金士傑源源不絕的創作之泉。像是歷史上修煉的苦行僧,也像追求真道的詩人,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快速運行,金士傑以他一貫中等偏慢的速度,掀開了臺灣舞臺劇歷史新頁。
  •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教授 孫賢和,在FT中文網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概述民初才女林徽因之後,清晰的展現了一個家族中不同女性的命運,同為名門之後的林櫻出國便學有所成、名滿天下。而同樣擁有才華的林冰留在國內,經歷了文革的摧殘,以及所留下的後遺症,引人深思。
  • 大陸民運人士王丹的父母將來台自由行,引發關注。王丹今晚在臉書上說,反對部分人士認為大陸對他「不錯」,「不能回國探視家人,有何不錯可言?說到底是為理念而付出的代價。」
  • 賈伯斯(Steve Jobs)在里德學院的旁聽生涯,對於後來蘋果電腦的美學設計風格,有深遠影響。
  • (shown)「一日一蘋果」曾是一句養生口號,在喬布斯帶有東方特質、講求人性需求的創意下,新時代「一人一蘋果」的潮流口號也在世界掀起陣陣浪潮。當世人流連在蘋果帶來的新體驗時,喬布斯安靜離開了人世……
  • 以「幾米」品牌經營的周邊商品,一年創造10億臺幣產值,是近年來最成功、具代表的臺灣文創作家。一場病,讓幾米走進創作。他用繪畫面對死神擦肩而過的恐懼,即使無助無望抑鬱難擋,他仍以善良的心、溫柔的筆,畫出生命的光亮。孤寂卻溫馨,他的繪本療育著自己,安慰了無數苦悶的心靈,也意外走進一片文創之林。
  • 有時一天完成一張畫,有時三天才完成一張,幾米說:「我真的覺得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要花很多、很多、很多的時間,經歷很多、很多、很多的折難。」「好像世界上並沒有真正所謂簡單的事。」不想塑造天才般的形象,幾米希望懷有同樣夢想的人,能踏實實踐。
  • (shown)許多產業在參加故宮文創研習後,深感故宮博物院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大寶庫,典藏的文物都蘊含無限的創意活水…
  • 欣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雙十國慶大典,中樞於台北總統府前廣場舉行隆重慶祝儀式,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旗海飄揚下,國人充滿欣喜情緒高昂,緬懷先烈感動莫名。尤其是今年扶老攜幼返國參加國慶的僑胞人數爆增,他們紛紛表示:在建國百年雙十國慶日不能缺席一定要回來。馬英九總統在大會上揭櫫政府自由、民主、均富的治國理念,正是實踐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建國的理想,最後馬總統帶領全體振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台灣民主萬歲。透過電視衛星畫面我們也可看見,全球各地熱愛中華民國的僑胞們,亦利用假日在僑居地擴大舉行升旗典禮,當大家目送美麗的國旗冉冉升空迎風昂揚之際,人人心中默禱中華民國國祚永固國運昌隆。值此舉國歡騰國恩家慶的光輝十月,觸景生情追憶感懷兩位愛國音樂教育家:李抱忱博士與先父計大偉教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