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36計(六十九)

王維洛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地震成因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西方國家的科學家對水庫誘發地震成因,進行了許多科學研究,利用深井作注水實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研究課題。但從七十年代起,西方國家放棄水庫高壩這個經濟發展模式,致使此類研究也大為減少。

科學家認為水庫誘發地震成因主要是:水庫蓄水,壓力增加,岩石中裂隙、斷層更加發育;庫水滲透岩石的範圍更大更深;庫水滲入裂隙起了潤滑作用,引起斷層滑動,從而產生地震。由於水庫誘發地震多是淺源地震,所以震中烈度高於同等強度的天然地震。

那麼三峽地區有記載的史上最大地震的情況又是如何?在三峽壩址不遠,與三峽庫區同屬一個地質構造的來鳳縣,縣誌中較詳細地記載地震和崩塌的災難為:西元一八五六年,「清咸豐六年初八辰時地震,屋瓦皆動,環近數百里同時震。來鳳縣與黔江交界之大路壩,山崩十餘里,壓埋三百餘家;自悔家灣板橋溪至蛇盤溪,三十里皆化為湖。地震時,有大山陷入地下,又忽然躍出而下墜者;有平地忽然湧出小阜者;有連山推出數里外者,山上房屋人畜俱無恙者;有田已淹沒而田內秧禾反在山上者。山麓故有河,為山石壅塞,水逆流,淹沒廿餘里,瀦為池,廣約六、七里,深不可測。」如果三峽庫區發生強度超過咸豐大路壩的地震,那麼三峽地區居民的人員財產損失,將是十分慘重。

地震頻繁

三峽水庫從二○○三年六月一日正式蓄水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水庫開始運行,接著又超計畫將水位上升至海拔一百三十九米。之後水庫水位在海拔一百三十五米至一百三十九米間運動。

自從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就發生了幾千次的有感地震。人們從中初步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三峽水庫蓄水位越高,地震越頻繁;三峽水庫水位變化越快,地震也越頻繁。

二○○六年九月二十日二十二時起,三峽水庫又將水庫蓄水位從海拔一百三十五米升高到一百五十六米,一共提高二十一米。按照最初的計畫,這個過程應該在二十一天中完成,但卻一共持續了三十七天,直至十月二十七日九時五十分,才完成預定目標,比原計劃延長了十六天。

雖然小心翼翼地每天只提高○點五七米,比原計劃每天提高一米少了許多,但在此期間,三峽庫區還是發生能定位的地震一百四十五次,其中最大地震規模二點五,地震活動較之前強。目前三峽水庫距離正常蓄水位還有十九米,距離最高蓄水位還有二十四餘米.為了保證三峽水庫在汛期的防洪要求、和汛期之後通航和發電要求,三峽水庫必須在汛後一個月的時間內,將水位從海拔一百四十五米迅速抬升到一百七十五米,否則三峽工程的通航和發電目標,將無法實現。然而隨著水位的繼續升高、和水位變化幅度的增大,三峽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地震頻率將繼續增加,而誘發地震穩定下來的時間將拖得很長。

地震烈度

隔岸觀火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九計,出自唐乾康《投謁齊己》。隔岸觀火作為計謀的意思是:冷靜地觀察敵方內部爭鬥,讓其自損軍力,最後我方可以達到不攻而破的目的。

三峽工程決策者所考慮的只有一個,就是三峽大壩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中是安全的。三峽工程決策者不曾考慮的是,三峽工程誘發地震時,三峽地區的人民是否安全?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是否被破壞?三峽地區的房子是否會倒塌?三峽地區的道路是否會塌陷?三峽地區的坡岸是否會塌滑?水庫誘發地震,震源淺,即使地震強度不高,震中的地震烈度也會很高。

比如湖北省丹江口水庫,一九七三年發生規模四點七水庫誘發地震,震中烈度就高達七度,損壞房屋一千九百餘間,地面裂縫,庫區內產生滑坡。二○○五年九月二十七日,長江三峽鄰區湖北省隨州市三里崗附近,發生里氏規模四點七地震。據報導,此次地震造成二千二百一十八戶,七千七百六十三人受傷,損壞房屋一千二百六十六間,緊急轉移人員三萬兩千人。隨州地震震級不高,震中地震烈度為七度。有人認為隨州地震和水庫蓄水有關,雖尚未得到中國地震部門的證實,但也未予以否認。

規模四點七的水庫誘發地震,能造成震中地震烈度為七度的破壞。難道三峽地區發生水庫誘發規模六點五地震,震中的地震烈度還是維持在七度不成?那時的地震烈度,恐怕是八度、甚至九度。這將是一幅怎樣的悲慘景象?有多少房屋要倒塌?又有多少居民要傷亡?這一點,三峽工程決策者考慮了嗎?

參加三峽工程論證、但拒絕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上簽字的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學煜先生指出,在三峽庫區將發生多種災害的綜合後果。三峽建壩蓄水後,因水的浸泡軟化作用和浮力作用,令庫區兩岸的坡岸穩定性減弱,促使老滑坡復活,形成新滑坡。從地質構造等條件來看,庫區存在著誘發性地震的可能性。

一旦發生地震,道路塌陷,坡岸失穩,滑坡、崩塌的岩土進入水庫,形成湧浪。同時上游和庫區又降暴雨,形成大洪水,在地面又無植被保護的情況下,更容易觸發滑坡、崩塌。這種綜合災難,三峽工程決策者考慮了嗎?隔岸觀火,山崩地裂,與我何干?這就是三峽工程決策者所採取的謀略。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九八四年,李鵬擔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把實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領導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作為歷史賦予的重任。
  •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三峽工程做了三個不同蓄水方案比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較的結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發電效益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濟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則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還要差。
  • 「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多高」這個理論,完全是「無中生有」,既沒有先人的經驗證明,也沒有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持。
  • 三峽水庫長六百餘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為零,所以,三峽水庫庫尾處重慶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峽大壩處的水位高,兩處的水位絕不可能是像李鵬所說的那樣是一般高低。
  • 而二○○三年六月以來,三峽水庫蓄水的實踐,恰恰證明:高峽出平湖,根本是無中生有。
  • 為了支援三峽工程統一領導建設,李鵬在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建立三峽省,為此,必須先行組建一個籌備組。
  • 一九八八年,全國政協再次組織三峽考察團,這次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有一百二十八人,團長是政協副主席周培源。
  • 按照西方決策理論,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術問題,而三峽工程決策是政治決策;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為政治家的決策做工程技術準備,而政治家則是出自政治考慮,權衡各方面利弊,做出最後的決策。
  • 這段時間裏,陸欽侃在許多書刊上發表文章,陳述不贊同三峽工程的理由。他和其他政協委員一起,揭露了一九七五年河南板橋、石漫灘水庫和其他五十餘座水庫潰壩,造成二十三萬人死亡的事實。
  • 「欲擒故縱」,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十六計。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