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匯通天下特展 「錢」的歷史文化藝術

人氣: 7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2年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匯通天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特展在台灣國立國父紀念館展出600餘件文物。策展人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劉惠媛接受記者採訪說,「錢的歷史其實就是人的歷史,也是創新觀念與技術的歷史。」

孫中山像開國紀念銀幣。(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她表示,錢、銀行、金融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展是從教育為出發點的歷史文物展。展場設計師、前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姚政仲說,雖然我們講錢是有「銅臭味」 ,但健康看待「錢」事實上有非常多意涵,「特展可以認識錢幣的歷史、文化及藝術。」

鄭家集楊德興號牛角錢莊印章,屬於較大型的印章,周圍文字為《朱子家訓》全文,共522字,每字僅有米粒大米的大小。由於防偽需要經常更換,故該印章切去一角以示作廢。(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匯通天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特展即日起至12月7日在國立國父紀念館2樓中山國家畫廊展出,由國立國父紀念館、永豐金控、中國工商銀行共同主辦,展覽從早期錢莊到現代銀行,帶領觀眾探索貨幣與銀行的發展演變。

玉貝-商或周(上),銅貝-商或周(下)。(攝影: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劉惠媛表示,錢、銀行、金融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我們在道德上又好像談錢不太好,就造成對錢是「愈近愈陌生。」她介紹,人類最早由貝殼做錢開始,到春秋戰國時代出現金屬鑄幣,及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官方設計鑄造了「外圓內方」的銅錢形制,從貨幣發展的歷史來看,錢一直和社會政治經濟都息息相關。

李韻記恒隆往來摺。(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錢莊與銀行 專門處理「錢」的機構

錢莊是中國傳統社會重要的金融機構,主要是以銀兩和銀元的存款及貸款業務為主,清末已相當具規模。清末民初,逐漸出現了中外合資的銀行,也有錢莊與洋行合作,引進西方銀行的經營方法,最終轉型成為現代銀行。

匯通天下策展人北藝大劉惠媛教授。(攝影:鍾元/大紀元)

劉惠媛表示,人類發明了紙鈔以後,就不用帶著沈重的銀錠,「你做生意可以去到更遠的地方,或可以將經濟規模做的更大。」她說,其實這些就是銀行的制度,也就是因應經濟的發展,產生改變世界的一些觀念,「錢的歷史其實就是人的歷史,也是創新觀念與技術的歷史。」

[[1]]

美國裴羅氏牌銀行記賬機,20世紀30年代,上海一些大銀行引進美國生產的記賬機用於日常使用。該機器功能強大,具有記賬、計算、記憶等功能。(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劉惠媛說,從前我們比較容易忽略這些東西,希望藉由這個展覽,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其實身處其中,經濟史也是社會通史的一部份。特展基本上是歷史文物展,她想把歷史教育做的比較活潑、生動,有趣味性及藝術性,也希望大家可以在這裡發現很多錢的典故和錢的生活小智慧。

匯通天下展場設計師、前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姚政仲。(姚政仲臉書)

春秋時期齊國刀幣。(國立歷史博物館)

姚政仲說,由錢幣從古到今的發展過程,可以認識錢幣的歷史文化藝術,其實圖案、造型都是藝術;甚至有很多政治在裡面,因為政治環境安定與否,以及國家對貨幣的各種政策,是否能讓整體經濟健康,都會對幣值有影響。

西漢柿子金餅,西漢黃金貨幣形制多為圓餅形。(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劉惠媛分享,除了展示的歷史文物有教育性,可以學習錢的歷史或防偽的知識,比較有趣的是「我也很想讓小朋友也能來參與,所以有一個互動區,也讓他們拓印很多很漂亮的錢、印章,就是希望把錢的歷史跟我們的生活產生一種連結,我覺得應該蠻好玩的!」

「五天」官錢號錢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匯兌驚奇-飛錢

古時候交通不便,將貴重銀兩運往他處,旅途中存在許多風險,因此專門護送貴重貨品或鉅額銀兩的「鏢局」應運而生。押鏢過程不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金錢與人力;而且在做大宗生意時,也顯得「現銀交收」的不便。

唐朝的「飛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匯兌,亦即交款於甲地,取款於乙地。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至大中祥符年間,四川16戶富商共同發行紙幣稱之為「交子」,性質類似現代的支票。

[[10]]

北宋-崇寧通寶折十,北宋宋徽宗時期的年號錢,有徽宗親筆的瘦金體錢文。(國立歷史博物館)

皇家美學:御書錢

由皇帝親筆題寫「錢文」的錢幣稱御書錢,是宋朝獨特的造幣文化,鑄錢工藝中以宋徽宗題寫的瘦金體錢文「大觀通寶」及「崇寧通寶」,瘦直挺拔、勁健有力最為精美。

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攝影:鍾元/大紀元)

貨幣戰爭

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表示,2008年的金融海嘯引發了一場挑戰金融的貨幣戰爭。歐美大量藉由印鈔救景氣,大量的量化寬鬆政策,結果造成貨幣價值出現巨大波動,不僅讓新興國家通膨壓力升高,也導致世界金融體系不穩定。藉由此展覽鑑古知今,特別深具意義。

「很多人講貨幣戰爭這件事,其實政府是最大的操手。」劉惠媛說,美國貨幣寬鬆其實就是「以鄰為壑」,他們一直印錢就會影響到我們。

清代開爐錢樹,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彷彿枝葉對稱的小樹,故稱之為錢樹,此錢樹共21枚錢幣,光緒年間鑄造。(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姚政仲說,金融危機讓我們省思國家追求經濟繁榮的意義,盲目追求GDP的成長,擴張消費其實是潛在的社會問題,政府靠過度舉債和印鈔票來維持經濟 ,帶來的通膨壓力,錢就變的不值錢了。

蔣介石與國父孫中山。(網路圖片)

動盪的年代-惡性通貨膨脹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積弱不振被列強欺負,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創造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蔣介石繼承國父孫中山志業,1927年他率軍北伐完成中國統一大業,並在二次大戰中擔任中華民國國軍總司令,帶領軍民浴血抗日8年,國軍打到抗戰勝利,已經是民窮財盡。

毛澤東和中共表面上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抗日,背地裡對日軍游而不擊,破壞抗日。日本投降之後,國共爆發了內戰,蘇聯紅軍迅速佔領東北,把日本關東軍的軍火裝備提供給中共。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1935年由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貶值嚴重。

人們拿著大把大把鈔票上街購物,銀行行員無奈地數著堆積如山的紙鈔。(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1949年在上海60億元僅能買到77粒米

由於惡性通貨膨脹,當年民眾上街購物都須攜帶大捆鈔票;最常見的街頭景像是民眾拿著成捆鈔票或馱著一袋紙鈔去購買日用品。當時人們蜂擁至銀行擠兌黃金,銀行的職員面對著小山丘般高的紙鈔,忙著清點數都數不完的鈔票。

六十億元銀行券,此為中國貨幣史上最大面額的紙幣。(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1948年政府下令發行「金圓券」停止法幣流通,按1比300萬的比率兌換法幣,當時通貨膨脹的速度驚人。到了1949年新疆省銀行所發行的「陸拾億圓」,這張中國貨幣史上最大面額的紙幣,在當時的上海市場上僅能買到77粒米。

動盪的年代-惡性通膨時期景象。(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1949年在台灣 4萬元舊台幣換一塊錢新台幣

通貨膨脹讓人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當人們扛著一扁擔的鈔票,連一碗麵都吃不起時,一拿到錢就得趕快花掉。一顆蛋7,200元,一斗米24萬5,000元。寄一封信到中國大陸廣州的郵資要7萬多元,一個月的薪水大約是100萬元。1949年6月,台灣省政府宣布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將從前發行的台幣稱為「舊台幣」,以舊台幣4萬圓兌換新台幣壹圓的比率進行更換。

劉惠媛說,當時在台灣及大陸通膨非常嚴重,「就是在那種時代人們是蠻無助的!」她提到,知史鑑今從歷史學習到經驗,我們把錢的知識、銀行的制度、銀行的技術多瞭解,認識到錢的歷史及厚度,錢就不只是數字而已。

蔣介石雖敗於慣於陰謀、趁機坐大的中共,但守住了台灣,保留並復興了傳統中華文化,使中華民國以其自由、民主、富裕的形象為全世界華人樹立了典範。

國父墨寶。(攝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面對不景氣 思考追求錢的品質

面對台灣的經濟不景氣,姚政仲說,台灣邁向高所得國家行列,過往大家習慣高度成長,現在經濟成長放緩,在這樣的時代裡面,錢有無辦法追求更好的品質?他提到,過去當大家都習慣於舶來品消費或大量進口的方式,這時不妨在內需與消費上重新去認識。在消費裡面追求品質,也就是所有的商業商家,更要求注重品質改進。大家改變思維多注重國貨,也就是台灣本土國內的消費,這也是台灣經濟很好的轉機。

大清銀行兌換券拾元。(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集腋成裘健康看錢 政府要照顧弱勢族群

面對金融風暴的因應之道,劉惠媛說,就是愛惜金錢,儲蓄是很好的觀念,「因為你要先累積才有財富,儲蓄是最好的方法;愛惜資源、互助互惠都是很好的。」

姚政仲說,儲蓄可以讓生活品質有幫助或改善。他說,不見得有錢生活品質就一定好,也不見得沒錢生活品質就一定不好。我們如何去善用現有的財富去發揮,不要那麼奢侈,如果跟錢建立非常健康、永續的觀念,安貧樂道注重精神面,健康看錢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姚政仲表示,台灣有很多慈善的公益團體,他們非常活躍對台灣是很好的。但政府要照顧弱勢族群、團體,均富才能讓台灣社會安定,「一個社會的成長、繁榮,絕對不能忽略底層弱勢的族群。」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