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耕耘 彭坤炎分享漆藝成果

作者:文╱賴月貴 圖片提供╱ 彭坤炎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看似不經意,又似巧安排,彭坤炎走上漆藝創作之路已二十多年。自14歲起半工半讀,彭坤炎在唐木傢具從事塗漆工作。唐木傢具通常外銷日本,日本人一向對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個細節都不馬虎,得要通過百分之百的檢驗。這樣的工作經驗,影響了他日後創作力求完美的態度。

服完兵役之後,彭坤炎當起了代工業的小老闆,生意上又和日本人有密切的接觸,他工作勤奮、頭腦靈活以及熟悉臺灣木器加工的產業鏈,於是建立了良好的人脈關係。當時一位日本友人植村修告訴他,「漆」在日本不只是塗傢具,它還大量被應用在器皿上,例如碗、筷等更廣泛的用途;而且漆工藝術還是日本五大重要創作藝術之一。植村修的這番話引起了彭坤炎莫大的興趣,他決定一窺漆工藝術之堂奧。植村修從日本帶了材料和工具書給他,彭坤炎如獲至寶,1986年開始投入堆漆創作。

中國漆器歷史源遠流長,已七千多年,然而漆工藝術的發揚光大則在日本。日人對漆的喜愛,加以鑽研漆器技法,使漆器和生活結合一致,漆工藝術因而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的英文「Japanese」即為漆的代名詞。

10月孕育一件作品 創作過程艱辛

彭坤炎日夜參照著書本,用心鑽研、創作。堆漆創作的媒材是天然漆,技法是將天然漆調製成濃稠狀,從底部開始堆起;為了掌握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特性,讓漆的黏性及凝固度發揮到恰到好處,每天僅能以一公分的進度,一次又一次的堆砌。堆砌到所要表現的形狀,即是作品的粗坯,然後運用雕刀,將粗胚雕成,其所欲展現出的「力」與「美」,再經過色彩紋理的設計,砂紙的研磨,最後上色、髹飾完成;製作一件作品,常需要歷時10個月以上的時間。

[[2]]
在數次的堆疊成形後,再以數十次的塗漆、研磨動作,來呈現平滑的表面,耗時費工,這要有極強韌的耐力才能辦到。

對於他艱難的創作過程,友人曾以四句話來形容:「一日兩三滴,百日初成氣,反覆打磨再髹飾,半年始見有生氣。」因此,每當一件作品完成時,即是他無比的安慰與再創作的動力。

他獨特的堆漆造型,線條律動優美、色澤鮮豔、質感溫潤,在臺灣各地展出備受讚歎,已獲得全國美展等各大獎項,連續十幾年應日本漆工協會邀請,參展東京明治神宮舉辦的漆之美展覽。

2006年獲頒「日本漆工協會會長賞」,獲得日本王室親王桂宮宜仁殿下接見與嘉許。「日本漆工協會會長賞」歷年得獎者均為日本人,彭坤炎是第一位以外國人身份獲得該項殊榮,在工藝界堪稱為「臺灣之光」。然而風光的背後,很少人知道他的創作過程其實是非常艱辛的。

本學習之旅 技法境界獲提升

創作期間,彭坤炎為了使創作的境界不斷提升,他希望能和其他藝術家一起切磋交流,故參加了臺灣舉辦的各種美展;1992年起,屢屢獲獎讓他信心大增。日本藝術界十分重視倫理,堆漆藝術代代相傳,有的已傳至第二十八代,由於彭坤炎刻苦耐勞,又懂得敬老尊賢、虛心請教,深得日本藝術界前輩的認同,逐漸融入日本的藝術圈,受邀到日本參展。

百聞不如一見,多次到日本參展的機會,也是彭坤炎的學習之旅;他拜訪藝術大師的工作室、參觀了漆工藝的產業鏈、採買一些工具和材料,從中學習、吸收到許多專業的養分,不論在技法或創作境界上,皆獲得頗大的助益。這段學習之旅,還讓他瞭解到日本政府對藝術、文化的重視,在日本,「人間國寶」肩負著傳承使命,不僅代代相傳、厚實扎根,也是一種殊榮。

創作路上多寂寞 蛻變是昇華

辯證的看,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利有弊。參加比賽、得獎,對初期創作者是一種鼓勵,但當達到某種境界後,得獎反而變成一種壓力;藝術家比一般人敏感,情感也較豐富,達到顛峰後怕掉下來,那種害怕江郎才盡的苦悶,會讓他們喪失前進的動力。兩年前彭坤炎的創作生命達到巔峰,突然在參觀完日本諸多精美藝術作品之後,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再也突破不了了;在一陣患得患失後,跌到了谷底。

他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每天關在工作室裡,不接任何電話,不吃不睡也不再創作,好似患憂鬱症一樣。他將心中的苦悶對一位前輩述說,意外的是那位前輩告訴他:「一切都是好事,低潮期是很多藝術家都會碰到的情況。當你創作到好像再也無法突破、對自己很不滿意時,代表你已遇到瓶頸,也就是將要昇華到另一個境界了;如蟬脫殼、蛻變般的痛苦,但卻不是壞事。」

一語驚醒夢中人,彭坤炎回到工作室;他告訴自己,碰到困難如果逃避,那麼以前的努力將成泡影,唯有勇敢面對,才是突破困難的方法。現在他的心又充滿了陽光,重返創作之路。

促進中日交流 願當幕後推手

數十年的耕耘,彭坤炎在日本藝術界已建立了很好的人脈;有感於漆工藝術在日本得到了發揚,他興起為國內的美術界及漆藝界盡一份力量的念頭。

1998年和2004年,分別在臺灣舉辦的兩次「中日國際漆藝交流展」,他隱身其中,成為默默付出的幕後推手。

彭坤炎邀請文化局共同參與,希望能安排各級學校老師和學生來參觀展覽,認識什麼是堆漆藝術;交流展除了帶給國人美的視覺饗宴外,也讓文化藝術融入教育、向下扎根。他期盼政府能借鏡日本,擬定一套完整的百年大計,讓臺灣的藝術家不必再辛苦地獨自摸索。

本文轉自第272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文化素以注重自身道德修養聞名於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內涵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座名銘是其中之一...
  • 中國古代的「如意」曾是防身器物,戰爭中也用以代麾作指揮,及佛僧講經是備忘的工具,但更多的是被古人視為吉祥之物。延至清代,小小的「如意」已是集清宮禮儀、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奇用物。
  • 中國的古建築上,多綴有匾額,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匾額講究的是內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現出古代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 現在很多人把「拜年」當作一種融洽關係的方式。平時關係不夠好或和誰有隔膜時,通過「拜年」可以化解....
  •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祟」的怪獸,牠性情十分古怪,喜歡盜取小孩的思想,八仙聽說了,就化作八枚銅錢來到人間,此時恰逢年關...
  • 天在看」,是現代人習慣的一種說法,明白點講,其實就是古人說的:「密室私語,天聞如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中華美食多如繁星,不管是五星級的大菜或是家常小菜,都有著歷史和地理的背景,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許多耳熟能詳的名菜,很多人都吃過,但知道其名稱由來的人卻不多....。
  •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 福聚德門,通常出現在一家大門的匾額上,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經常看到。如果做一個統計,這個詞的門額使用率可能是最高的....
  •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大古老的文化藝術,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它們伴隨著儒、釋、道思想和其他文化藝術,融貫於綿綿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