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曝七常委選拔幕後鬥爭激烈

人氣 4

【大紀元2012年11月22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雨舟)西方媒體披露,中共定奪十八大政治局常委七成員的關鍵過程鬥爭激烈,並且籠罩在「老人干政」的陰霾之下。不過,這一過程由於採納了投票方式也被視為中共將「黨內民主」投放於最高權力層的首次嚐試。

投票、還價圈出七常委

西方媒體報導,中共退休領導人通過十八大前夕的干預和投票,圈出一直難以定奪的最高領導層政治局七常委名單,同時將兩名被普遍認為屬於改革派的汪洋和李源潮勾劃到常委的「局外」。

路透社說,摸底投票是中共黨內首次訴諸「黨內民主」來解決最高權力層的「派系紛爭」;前一次類似投票2007年被用來決定下一級的政治局委員。

路透社的獨家報導援引兩個消息來源說,參加決策者是中共中央十七屆政治局的24名委員和已經退休的10多名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他們在長達數月的時間裏總共進行了十個回合的討論,包括至少兩次非正式投票。「老人們」在這一決定過程中施加了巨大影響,並且施壓在十月底再度投票,「把李源潮推出常委之門」。

中國官方的新華社此前報導,共產黨高級領導人五月在北京召開會議,「民主推薦」第十八屆政治局常委和委員名單。不過,新華社的報導沒有透露會議討論的結果。

路透社說,中國領導層的人選「通過老人和即將離任者之間的討價還價來提前決定」,他們都希望保留自己的影響力和家族利益。摸底投票儘管不能視為對民主化和政治改革的訴求,但是的確為部份派系內鬥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

「出局者」或許塞翁失馬

《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楊繼繩對美國之音表示,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民主也是被「逼迫」的結果。他:「摸底投票並非法定手續,不過也是一張牌。既然沒有一個說了算的權威人物,只好採取投票的辦法,這也算(走向民主的)一小步。」

楊繼繩說,汪洋和李源潮被排「出局」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福之所依」,因為不戴常委頭銜的「頭套」使得他們得以在不受束縛的情況下具有更加廣闊的施展空間。

新華社說,投票的領導人考慮了候選人的「黨性」。這被外媒解讀為形容對共產黨忠誠度的套話。

中國人民大學黨史教授張同新對美國之音說,西方「對中國的民主制度不瞭解,多有猜測」;中共的投票制度不僅體現票數,也體現了協商的過程。

張同新說:「我們的民主制度是經由基層而上,集中了全黨的意見。這些同志都符合條件,但是作為一名國家領導人並非能不能幹的問題,而要考慮更加合適的問題,他們是否更適合擔任其他職務,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發揮每個人的長處。」

很多西方分析稱,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常委七人中多數為保守派。被視為薄熙來對手的改革派人物、57歲的汪洋之所以錯過本屆常委是因為決策層不希望攪動薄案繼 續發酵;而62歲的李源潮在10月下旬的最後投票中「落選」則是因為他被認為「不夠敬老」,並過多提拔胡系的團派人馬。取代李源潮「入常」的是原來並不被看好且有家族成員叛逃西方的俞正聲。67歲的俞正聲曾任上海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江派三人進入常委的內幕交易
李鵬背後捅刀 汪洋、李源潮震盪出局
外界解析李汪未能入常種種因由
汪洋和李源潮都出局與胡錦濤的安排有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