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中世紀情結——過一天懷古的日子

作者:唐思懿

人氣 637
標籤: ,

在山腳下的比武場上,駿馬絕起一片煙塵。外來武士騎在全副武裝的戰馬身上亮出長矛發出挑戰,王子為了保衛家園勇敢地應戰。圍觀的群眾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騎士王子吶喊、助威,一場激戰開始了。盾牌、長矛、火圈交錯,幾個回合後,入侵者被打下馬去,但仍不服輸,還在罵陣。於是王子也跳下馬,開始比試短器械、摔跤,最後王子贏得了勝利,群眾一片歡呼。年輕的王子騎著馬繞場一週,彎腰跟群眾一一擊掌慶祝……戰役結束了,所有參與的騎手再次返回到比武場上,這時觀眾不再內外有別,也給予外來騎士一片掌聲……

這是德國一個中世紀騎士比武表演的一個場景,當然所謂的本地王子和外來騎士都是演員扮演的,他們只不過在表演一個劇目。但是據比武場上的主持人介紹,有些騎手真是從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特意趕來的。

德國的中世紀市場

中世紀文化是德國人的驕傲,而騎士這一群體又是這段歷史的一個典型代表。德國各地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中世紀市場、中世紀節慶、甚至還有中世紀風格的婚禮。這種集會,顧名思義就是展現中世紀的文化和生活。一般這種市場都是以展示各種手工技藝為主,比如打鐵、鑿石頭、做木匠活、製作蠟燭、裝訂書籍、紡線織布、用粘土壘牆、造屋等等。通常,這些熱熱鬧鬧的活動對孩子很有吸引力,活動主辦方也會安排很多兒童參與的手工活動,比如用陶土做陶器、搾果汁,還有比賽射箭、扔斧頭等活動。

用中世紀的紡錘或者紡車紡線,沒有耐心是不行的。左邊小姑娘在紡線,右邊是裝訂書籍。(攝影:唐思懿/大紀元)

對成人來說,逛中世紀市場也很有意思。人們感受著時光倒流,回到沒有機器的時代,很多對現代人幾乎是微不足道、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小事在那時則是大家互助的集體活動,人們手裡一邊做著活,一邊聊著天,彷彿擺脫了時間的掌控,生活節奏也忽然慢下來,展現出了另一幅畫面。我還看到過市場上有人展示剃頭、刮鬍子的技藝,有一次甚至看到兩個人坐在大木頭浴缸裡一邊悠閒地喝著啤酒,一邊泡澡。

德國有一批中世紀文化的粉絲,他們的衣櫥裡會收藏著一套古代服裝,這可不是隨便甚麼破衣服披在身上就完事的。這種衣服,從布料到款式都極為講究,不是現代的產物,襯衣和外套絕對配套,甚至連襪子、鞋子也追求是幾百年前的樣子。這還不包括那些細微的配件,哪怕是一個皮質的小包,或腰間掛著的一個喝酒的牛角彎杯也要保持中世紀的風格。

這些古董不是哪裏都有的賣,中世紀市場上可以買到,互聯網上也有專門賣騎士服裝或者中世紀服裝的網店,當然也可以自己手工製作。單單一件女式長裙最少就要一百多歐元,男士往往都還會挎著刀或劍,所以上上下下一身行頭最低也得幾百歐元,或者,這些根本就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德國人的中世紀情結

德國雖沒有中國那樣源遠流長的歷史,但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這段時間,也是相當輝煌的。德意志王國就在這個時期建立,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公元九世紀中,法蘭克王國被分裂成三部份,東邊的部份即萊茵河右岸說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70多年之後的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國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創立德意志王國,王國大致位於今天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一帶。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成為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可以說,這是德國從未有過的輝煌。

德國人非常珍惜自己的歷史,利用各種場合發揚中世紀文化,幾百年的城堡都會悉心保護起來,城堡、騎士(王子)、貴婦人(公主)這些形象從幼兒園開始就植入兒童的心田。

德國甚至有一批中世紀文化愛好者,平時就穿著古代衣服,徹底活在中世紀裡,連思維、世界觀都按照過去的形式來。當然,一般人只是到中世紀節慶時才穿一穿中世紀的衣服。我認識的卡特琳就是一個鐵桿中世紀粉絲。

卡特琳40多歲,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她說自己對古老文化的摯愛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了。卡特琳住的地方就離一個古老的城堡不算太遠。後來,陰差陽錯地她成為了一個中世紀舞蹈隊的成員。這個舞蹈隊裡甚麼人都有、甚麼職業的都有。隊員們都是自願來跳中世紀舞蹈的,大約兩個星期練習一次。他們的領隊是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專業人員,當初大學畢業論文就寫的是中世紀舞蹈。這支舞蹈隊不僅在家門口的城堡跳舞,也去其它中世紀市場表演,有時候還會被請去到私人中世紀的婚禮上表演。

中世紀舞蹈學起來並不難,和現在歐洲各國的民間舞有點像,要麼男女分開排成兩隊,要麼大家拉著手圍成一圈,隨著音樂跳群舞。

卡特琳這一跳就是30年,她從中世紀舞蹈開始對中世紀文化越來越著迷。像其他中世紀迷一樣,她也做很多手工:自己做中世紀的衣服,編織中世紀婦女戴的髮套。這些德國中世紀鐵桿粉絲充分發揚了德國人做事徹底的精神,從用的布料、針線、款式,甚至到用甚麼樣的針腳都力求保持中世紀風格。為了編織髮套,她上網找了很久才找到那個時代用的木質梭子一樣的工具,接著又從跳蚤市場上淘來的古書中研究發套髮套的網應該是甚麼樣的,怎樣編……

她的一位朋友自己紡線差不多30年了,用的紡車就是《睡美人》裡的那種。這位朋友從跳蚤市場上買到的真正的原始紡車就放在客廳裡,她一邊看電視一邊紡線。然後,再用這些線來織毛衣、襪子。

卡特琳說,自己並不排斥現代化的東西,她也上網,也用手機。但是古老的文化對她有深層的意義。

維護文化傳統

卡特琳覺得,人們有義務把古老的文化延續下去,不要使她中斷。她認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之所以凝聚在一起,是因為有共同的價值觀作為基礎,而這種價值觀又體現在文化裡。當然這樣講起來有點大,卡特琳舉了一個例子。她在鄉村長大,小時候父母教育她,走在路上,無論對面的長輩是否認識,都要首先問候,這是最基本的禮貌。後來,她進城了,吃驚的發現,她向路人問候時,對方根本沒有反應,有的還奇怪地看著她,好像她是個天外來客!這種鄉村和城市的差別讓年少的她她困惑了很長時間。她覺得,這也是一種傳統的遺失。

卡特琳說,對老師的態度也是一個例子,過去學生要起立向老師問日安,以示尊敬。可現在的學生根本就沒有對老師的尊敬之心,所以也不會起立致敬。再比如,現在的東西多到氾濫,小孩子得到禮物也不當回事,因為他無法知道這件禮物的價值,不知道珍惜。可是,如果一件禮物是親手做的,那裏面的愛心是巨大的。她現在就在為侄女織毛衣。所不同的是,她買的是經過加工染色的原始毛線。其實,這還不是毛線,她需要用老式紡錘先加工成毛線,然後兩根毛線再合成一根毛線,之後才能開始織毛衣。這個工程不小,但是她樂在其中,希望親手送給侄女一個禮物,告訴她這件衣服如何來之不易。

嚮往緊密的人際關係

很多人把中世紀描繪成陰暗、灰暗的時代,卡特琳並不贊同。她認為過去儘管沒有機器,所有的日常工作都要手工完成,看上去沒有現代社會有效率,但也正因為人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團隊,需要大家分工共同完成,那種集體的歸屬感是令人嚮往的。

還有,過去人們的人際關係緊密,鄰里間誰家生孩子、誰結婚等等大事小事大家都知道,完全不像現在這樣冷漠。看看電視,經常會看到哪裏死了人多少天、甚至多少個月以後才被發現,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她懷念那種沒有現代化的時代,人活得更貼近自然、更人性、更本色。那個時候,人是人、物是物,各有所值。

中世紀沒有現代做飯的工具,所以做飯要很多人參與,花很多時間。圖左與圖右中鍋裡燉著牛肉 (攝影:唐思懿/大紀元)

一大家子忙活一頓飯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過去的人來說更為重要。說到吃東西,卡特琳告訴我,真正的中世紀市場對食物是很講究的。這裡提供的食品不能有土豆、西紅柿,因為這些食物是當時沒有的。從南美洲「移民」到歐洲的西紅柿和土豆,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才普遍成為德國人的盤中餐的。

過去做飯是一件大事,也許要很多人一起參與才能完成,而且要花很多時間。我去過一個中世紀市場,剛到的時候看到門口一個大帳篷前,「一家」男女老少七八口人穿著各式古代衣服在不緊不慢的做飯。他們使用的廚具也是老式的,幾個棍子支起一個架子,上面吊著鍋,下面點上火。我問拿著大木杓掌廚的男子鍋裡燒的是甚麼,他說是牛肉。身後一條長長的木頭桌子上,人們圍坐著,一邊切菜,一邊說話,時間好像就這麼固定住了。

大約過了三、四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我逛完了整個市場再出來的時候,看到這「一家人」顯然剛剛做好飯,男女老少依然在桌子前,只不過,現在正在吃飯。

就是這一幕,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夏末,斜陽柔和地籠罩著大地,炊煙裊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溫馨地吃著飯……

(責任編輯:文婧)

相關新聞
學習古人經典正向時尚
文化長廊——年輕的德國文化使者
桶匠舞2012再現 勿忘慕尼黑大災難
指巫魔附身 英83童遭凌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