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專家稱走入死胡同

人氣 28

【大紀元2012年1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報導)近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2012》稱,從1991年以來的20年中,中國的經濟結構失衡指數總體處於次級不均衡狀態,中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針對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位於倫敦的宏觀經濟預測諮詢機構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董事戴安娜(DIANA CHOYLEVA)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走入死胡同。英國金融時報特約撰稿人張立偉發表文章表示,權力失控以及既得利益集團不受制約的局面不改變,僅靠宏觀經濟政策的修補,無法避免中國經濟由失衡滑向坍塌。

中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2012年12月12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2012》稱,根據該機構統計,從1991年以來的20年中,中國的經濟結構失衡指數總體處於次級不均衡狀態,中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其中投資消費結構和金融結構失衡最嚴重。2011年更是進入完全失衡的邊緣。

該報告稱,中國長期推行的政府主導型需求管理政策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不斷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程度。

中國經濟失衡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內需無法啟動。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走入死胡同

戴安娜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走入死胡同。

戴安娜認為,中國經濟失衡的原因在於政府的政策,中國經濟的根本缺陷是它不為自己的消費者服務。

戴安娜表示,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北京的經濟刺激瞄準投資和出口,導致經濟失衡更加嚴重。2004年,投資占經濟產出的41%,已經過高;2011年又進一步升高至46%。相比之下,日本繁榮時代的最高投資率只有36%,韓國只有39%。而高投資率的另一面是低消費,2011年消費率已經從10年前的45%下降到35%。

戴安娜認為:「歸根結底,中國的經濟戰略是一條死胡同,因為這些投資在一段時間過後會變得無利可圖。到某個時候,企業通過增加投資生產出來的多餘產品將賣不出去,從而導致利潤大幅下降。今天的中國就是如此。」

英國《金融時報》:權力失控以及既得利益集團不受制約的局面不改變 無法避免中國經濟由失衡滑向坍塌

12月16日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上,中共新的領導人再次提出「深化經濟結構改革」。事實上,30年前中共高層就提出經濟結構調整,但至今結構失衡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立偉發表的相關文章顯示,中國經濟結構失衡調整失敗的原因在於,目前的政治體制是以追求經濟增長為最大的政治正確,這是鄧小平的政治遺產,而後由「保八」等目標具體化,由GDP與政績掛鉤驅動。

其次,是中央權威的喪失,「十六大」後中央採取集體領導體制,決策缺乏效率;但最大的障礙是官僚集團,他們既有政績需要,更有利益渴求,事實上,官僚集團利益最大化是現有模式的核心動力。

張立偉在文章中稱:「在所謂『集體總統制』下,中央決策與執行能力下降,權威削弱,各個部委、地方政府與央企藉機擴張權力,追求利益最大化,加速了經濟失衡與社會失控。這些失控的權利擴張阻礙了經濟轉型,資源和權力越來越向政府、國企集中,造成經濟失衡、社會不公等問題愈演愈烈。」

張立偉認為,權力失控以及既得利益集團不受制約的局面不改變,僅靠宏觀經濟政策的修補,無法避免中國經濟由失衡滑向坍塌。新的一輪政治週期即將開啟,如果不改革上層政治結構,中國依舊會在舊模式的軌道上狂奔。

「但是,地方政府依靠吸血的土地財政進行高槓桿的投資模式,因為土地資源與市場需求同時減少而無法持續,在過去的幾年內,通過融資平台大舉借貸,繼而借『影子銀行』借舊還新,已經讓不少地方政府實質性的財政破產。中國這輛舊車已經沒有燃油,正在依靠透支前進。」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gaozhitan@gmail.com。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經濟結構
經濟學家:大陸經濟結構不當 內需疲軟
拉近貧富差距 吳敦義:改善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丕變 糧價將居高不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