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此心明

不一樣的王陽明(三)

作者﹕劉翰青
font print 人氣: 1355
【字號】    
   標籤: tags: ,

洞房花燭

轉眼到了弘治朝,十七歲的王守仁到南方成親去了,未來的岳父大人叫諸介庵,是江西一個廳局級幹部(布政司參議),也是他狀元老爹的至交好友。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般人眼裡的人生四喜,對王守仁似乎都沒啥吸引力,新婚之夜王守仁沒去陪新娘子,老哥兒一個跑到外邊思考人生去了。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既然如此,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邊走邊想,猛一抬頭,只見一塊匾,刻著三字兒--「鐵柱宮」,喲,道觀,進去瞅瞅吧。裡面一個道士正在打坐,兩人一嘮嗑,這道士原來懂長生之道,是個高人啊,王守仁當即虛心求教,相談甚歡,既然有明師指點,豈能不立刻實踐,於是,他與道士相對靜坐,直到東方既白,臨走時,道士還對他說,二十年後我們海上見。從此以後,王守仁對修佛修道的法門也開始感興趣了。

借用說書先生的常用手法--「花開兩朵,各表一支」,他媳婦家裏可亂了套了,新姑爺還沒洞房就失蹤了,不會被綁架到山西挖窯去了吧,大伙正亂著,新郎自己蹓躂回來了,還在琢磨他的心得呢。

老丈人這份急--我的姑爺,你跑哪去了,全家找你都找瘋了。

找我?幹啥?哎呀,昨天我結婚哪,和鐵柱宮的道士聊了一宿,給忘了,娘子啊,都是我的錯,我可不是故意的。

大概因為新婚之夜鬧出的烏龍,陽明先生一生對夫人十分疼愛,甚至後世有不明就裏的人以為他有俄國名--「怕妻懦夫」。

老丈人一想,可別隔三岔五的再演這出兒,到我的辦公室上班去吧,我看著你。於是,王守仁每天準時報到,幫著處理公文。金子到哪都是金子,別人半天才能幹完的活,他一個小時就解決了,剩餘的時間,他就在老丈人的辦公室裡練字,不過陽明先生這字沒白練–「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並從中悟到:「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格竹致知

過了段日子,王守仁要帶著夫人回余姚,路過上饒時,他專程去拜會了名儒婁諒(字一齋)。這位婁伯伯也不是凡品,老爺子少年時的志向也是做聖賢,他不屑於應試教育的「舉子學」,而是遍訪名師,尋求能提高修為的「身心學」,後來果然有些成就。

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年),婁一齋去北京參加會試,走到杭州,突然向後轉了。大伙問他咋不去考試了,他說:「去了要倒霉。(「此行非為不第,且有危禍」)」果然,那年會試的考場起火了,裡邊的舉子死的死,傷的傷,黃宗羲說這是他「靜久而明」有了神術。

和婁伯伯一番長談讓王守仁收益良多,尤其婁老的一句「聖賢必可學而至」,正點在王守仁的心坎上,這位大儒和我英雄所見略同啊,看來讀書作聖賢這條路走的通。

然而,既然朱元璋把朱熹「品」的《四書》作為明帝國教育部頒布的考試大綱,那麼「海內之士」只好「非程朱之書不讀,非程朱之學不講」,在這種「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明儒學案》)的學術環境下,王守仁要讀書做聖賢自然繞不開朱熹學派了。

朱熹說一草一木皆含至理,這話本身倒也沒錯,但是,當朱熹學派的學者們誘導大家--「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向身外求理的時候,問題就大了。

中華文化歷來講向內求,道家的「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儒家的「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都是這種主旨的體現,老子、孔子被後世很多人視為哲學家,可是,與西方絕大多數的哲學家不同,我們的先聖先賢講出的「道」理沒有推導的過程,而是「悟」出來的,然而,這一「悟道」,讓後世學者莫不心悅誠服,歐洲文化重推理,哲學如此,其哲學思想指導下的西方科學自然也是如此,這正是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最大差別。

朱熹學派的「格物」路子已經偏離了中華文化向內求的原則,這就像射擊,槍口處只要偏一點,到遠處,就不知要偏離幾十、幾百米了。現當代很多國人有個誤區,總以為中華文化不如歐洲文化,所以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歐美。其實不然,幾千年來,中國始終是世人仰慕的天朝大國,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我們的文明、進步比各國都是領先的。當中國頂強盛時代,正所謂千邦進貢、萬國來朝。那個時候,這個文明,在世界上就是第一的,中國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到了現在怎麼樣呢?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中國就是世界上頂弱、頂貧的國家。」然而,自明朝中葉,歐洲興起,中國國勢由盛而衰,船堅炮利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恰恰是因為我們悖離了中華文化的主旨,與「道」漸行漸遠,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遺憾。

書歸正傳,既然「教科書」上說要這麼「格物」,那就「格」一下吧,可是「格」甚麼呢?爺爺在後院種了不少竹子,就它了,王天敘的竹子就這樣載入史冊了。一個人搞「科學研究」太枯燥,王守仁找了個姓錢的同學來作伴,於是兩個大小伙子每天對著竹子默默無言,眼珠也不敢錯一下,到了第三天,那個小錢體力不支,撐不住了,王守仁還不太厚道的笑話了錢同學一下,他本著把科研進行到底的精神,繼續對著竹子送秋波,可是,到了第七天,王才子自己也病倒了,心裏嘀咕,原來不是小錢太面,這種「科研」就不是人能幹的。格竹不成反被竹子給「格」了,王守仁只好感歎,大概不是甚麼人都能成聖賢吧(「自委聖賢有分」)。於 是,遭受打擊的王守仁掉頭「隨世就辭章之學」--準備科考。(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西遊記》中,描繪了一個極其龐大紛繁、五花八門的神佛魔怪世界。諸神怪大多是民間廣有影響的。其中護衛玉帝靈霄寶殿的是道教著名的四天師,即張、葛、許、丘四大天師。
  • 被推崇為明末四大高僧的藕益大師,俗姓鍾,名際明,字振之。藕益大師七歲即吃素;十二歲就外傅學儒,志復聖學,作論文數十篇辟斥釋老,並曾於夢中與孔、顏晤言。
  •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感動無數仁人志士。
  • 商鞅第一次去見秦孝公,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
  • 崇禎十年二月初,三昧和尚於江蘇丹徒縣海潮庵開戒,師及時趕赴求戒。戒期中,戒子需依序當眾背誦《毗尼日用》戒條。師乃首位出列,一口氣朗聲從頭背至尾,猶瀉瓶水,一無停滯!
  • 唐代的高季輔,在擔任吏部侍郎時,凡是經他考核選用的官吏,都是賢德有能力,受到下屬及百姓擁戴尊敬的人。因此,當時人們都稱讚他選官識賢,公正合理。
  • 金世宗是我國金王朝的著名君主。他認真承傳華夏美德和治國經典,克已勤政,優恤臣民,政績斐然。他不僅能夠廣開言路,容言納諫,而且經常鼓勵臣僚針砭時弊,匡正自己的過失,被人譽為「小堯舜」。一時傳為美談。
  • 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為「永明再來」、也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師。他婆心懇切化導世人「 回頭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懷,隱然可見!
  • 師強調:「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師懇切心語,與聞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後塵。
  • 八指頭陀天性純篤,為十足性情中人,無論對人、對物、對山、對水,率皆出自真心,發乎至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