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此心明

不一樣的王陽明(五)

作者﹕劉翰青
font print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駕崩於乾清宮,十五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年號正德。這個朱厚照非但沒有他老爹的厚道,而且是歷史上知名的荒淫皇帝,尤其在玩樂方面很有「創意」,他在奉天殿,弄了隻猴子騎在狗背上,然後突然點起鞭炮,一時間猴跳狗走,他則在一旁拍手跳腳。奉天殿,清朝時稱太和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朱厚照竟然在此地耍猴兒,可見他不是一般戰士。除此此外,明武宗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嗜好,他不願住紫禁城, 就在皇城西北修了個「私人動物園」(豹房),連虎豹帶他自己一塊送進去,而且每天廣招樂妓承應,荒淫無度,總之是「很黃很暴力」。大概覺的皇帝這個工作幹的不太過癮,他又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封官玩兒,先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來又加封自己為「鎮國公」、「太師」最後大概發現升到頂兒還得當皇帝,才作罷。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甚麼好人能呆住的地方,於是,繼王振之後,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台亮相了。

知名太監算是大明朝的一大特產,也是朱元璋留給兒孫的一筆可觀的「遺產」,為甚麼這麼講呢?說來話長,我們都知道,咱們祖上很看重五行學說,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天為五氣,在地為五方,在人為五臟,還有五色、五味、五音等等,總之貫穿了天上地下各個領域,是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現代科學也認為我們中國的五行學說是有道理的,至於科學家們如何去研究他,那屬於專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五行學說講究,在通常情況下,任何一行都不能偏廢--不能太強或太弱,否則就要出亂子,這極大的影響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宇宙觀,因而咱們祖宗很注重中正平和。其實,不僅僅是五行學說,《道德經》裡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儒家講究的「持中庸」、「求平衡」,以及我輩俗人常用的詞--諸如「過猶不及」、「樂極生悲」等等,都是在強調中正平和。也因此,我泱泱中華成了「天朝大國」,使得幾千年來保持了幾十個「中國人的世紀」。

可是,日子沒有一直這麼過下去,否則,我們依然是領袖全球的超級大國。先是前文提到的那個朱熹同學「引導」大家背離了祖宗們向內求的原則,接著就是政治體制上的一次巨變--朱元璋廢相。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很多人,以為君主制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其實大錯特錯了。除去古人對天地的敬畏(皇帝再尊貴也得叫「天子」)不談,政治體制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對皇權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言官就不用說了,即使是其他的官員給皇帝提意見,如果皇帝因此把他殺了,史官會毫不客氣的記下一筆,百姓們也會送他個「無道昏君」的「光榮稱號」,所以,除非哪個皇帝不想混了(比如隋煬帝楊廣),否則,九五至尊也不能想幹啥就幹啥。

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對君權的制約因素--宰相,「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有輔佐之意,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就是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很多具體的事情由宰相處理,皇帝一般不直接插手,皇帝雖然可以任免宰相,但也絕不是隨便說換就可以換的。宋朝之前的宰相上殿議事,皇帝還得給個座兒坐,並且得招 待他喝茶,這叫「坐論」,您就知道這宰相有多牛了。這樣的宰相自然不是皇帝的應聲蟲,而是政治層面約束皇權的要職。

這種相互制約的政治體制和社會道德機制,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君主獨裁,在歐洲人知道「三權分立」之前,中國傳統的權力制約機制就已經維持幾千年了,這也是「中正平和」這一理念在政治領域的具體表現。

可是朱元璋對此覺的很不爽,他覺的光當皇帝很不過癮,還得「兼職」當宰相,於是他借殺胡惟庸的機會,把宰相一職說廢就給廢了,這就如同中藥裡的君臣佐使,少了制約,人是要中毒的,沒了制衡的權力就是獨裁,這樣,朱元璋自覺日子過的滋潤了,可是,卻給後世中國的走向埋下了禍根。廢相給明帝國帶來的後果就是--當朱氏子孫盲目崇拜某太監(比如明英宗對太監王振),就會造成人禍(比如土木堡之變),而且後來的明帝國皇帝們大多有曠工的嗜好,這就給替皇帝蓋公章(掌印太監)和整理公文(秉筆太監)的太監們提供了胡作非為的廣闊天地。

太監劉瑾

好太監並非沒有,比如永樂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廣傳正統的中國文化,立下不世之功。可那不是劉瑾的理想,他的偶像是英宗時的太監王振,您就知道這位能幹出啥事兒了。他哄著武宗朱厚照玩的很開心,想方設法去弄奇鷹異犬,還特選一些色目女子進宮,讓小皇帝享受到耳目聲色的鮮味異品,玩到各樣新東西。

另一個拍武宗馬屁的方法就是送錢。或許有人會問,全國的財富不都是皇帝的嗎?這是我們很多現代人的一個誤區,國庫裡的錢是國家的,皇帝不能隨便動 用,皇帝的錢都存在自己的「帳戶」裡--明朝是內帑(音同「躺」)、宋朝叫內藏庫、清朝稱內務府,因此,皇帝如果生活沒有計劃,手頭也會很緊的。於是,劉瑾假傳聖旨,讓各地鎮守太監每人向武宗獻白銀萬兩,又強掠民田,廣建皇家莊園三百多處,收取租賦,供武宗揮霍。

武宗和「八虎」(劉瑾和另外七個太監)在一塊兒玩的太過分了,連受他老爸顧命的大臣也不召見,而且不經內閣六部研究,直接下發聖旨,常常出錯。 結果終於玩出事兒了,有一天打雷,正殿梟吻、太廟脊獸和天壇的大門都被雷給劈壞了,這在信仰「天人合一」的中國社會可是個不得了的事情,大臣們認為這是上 天對皇帝的警告,不能再這麼胡鬧下去了。於是,由戶部尚書韓文牽頭,作文高手李夢陽執筆,眾大臣聯合給正德上了一份奏章。文章寫的相當漂亮,刺激得朱厚照「驚泣不食」。

劉瑾這頭也沒有坐著等死,八個太監連夜去哭求正德,以頭搶地說:「非上恩,奴才們都得去餵狗。」並且誣陷支持大臣們的司禮監太監王岳,說他欲限制皇帝出入,結果王岳被發落南京。前朝老臣除李東陽外,劉健、謝遷等閣臣都被正德攆回家養老去了。

富有主人翁責任感的大臣們自然不肯善罷甘休,他們上疏請留劉、謝。上次請誅八虎,是北京的言官首先發難,這次的聲勢則由南京的言官來扛大旗了,南京六科給事中幾乎都站了出來,戴銑,李光翰,徐蕃,牧相,任惠,徐暹等連名上奏,請留劉健、謝遷。南京十三道御史薄彥徽,陸昆,蔣欽等十五人,連名上疏請屏 八黨,又「復上公疏」請留劉健、謝遷。

劉瑾對此的回報是「廷杖」--這又是朱元璋的「發明創造」,中國的傳統是「士可殺不可辱」,宋末名臣文天祥寧死不降元,元廷對他也絲毫未加折辱,而是成就了他民族英雄的義名。這個傳統到了「偉大領袖」朱元璋這裡也改了,舉凡不利於安定團結大好局面的,都拉下去「廷杖」--就是逮到帝闕下,脫掉褲子, 用軍棍打屁股--這不但是肉體上的痛苦,而且是對「士」們精神上的羞辱摧殘。

劉瑾把不和諧的因素統統「廷杖除名」,以保持自己權力的穩定,可是他的權力若是穩定了,百姓們的生活就穩定不了了,後來「八虎」中的另一個太監張永倒戈,和大臣聯手除掉了劉瑾,他的權力到底沒有穩定的了,此乃後話。(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 莊姜由於婚後無子,遭到冷落,生活並不快樂。衛莊公後來娶了陳國之女厲媯,再娶了厲姒的妹妹戴媯。衛莊公對莊姜的暴戾冷漠,讓美麗的莊姜在每一個漫漫的長夜裏,寒冷深宮,孤燈長伴。
  • 像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財主不能稱為貴族一樣,「彬彬三代」方可稱為世家,王陽明恰恰出生在這樣一個「精神貴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
  • 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
  • 有連格七天竹子的勁頭,對付「應試教育」自然不在話下,二十一歲這年,王守仁順利中了舉人。他注定一生都要與傳奇相伴,那次鄉試考場,半夜裡來了兩個巨人,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自言自語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後兩人就不見了,看到這一幕的人吃了一驚,卻不明所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