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視頻】從皇帝到總統都敬重的高僧——虛雲

看更多有趣文章……

中國高僧介紹:虛雲老和尚

文/鄭重

這個癡漢,有甚來由;末法無端,為何出頭?
嗟茲聖脈,一發危秋;拋卻己事,專為人憂!
向孤峰頂,直鉤釣鯉;入大海底,撥火煮漚。
不獲知音,徒自傷悲;笑破虛空,罵不唧溜。
噫!問渠為何不放下?蒼生苦盡那時休!

這是近代中國佛門四大高僧之一的虛雲老和尚,在晚年所作的自題詩。我們從其中「 拋卻己事,專為人憂」一句,就不難感受到這一位畢生充滿傳奇、險難的佛門宗匠,其無我利他、不忍眾生苦的崇高情操!民國三十八年(紀元一九四九年)江山易主,內地寺院擾攘不安。當時一百一十歲的老和尚,本有機緣留止香港弘法,然因師念及:「我倘留港,則內地數萬僧尼,少一人為之聯繫護持,恐艱苦益甚;於我心有不安也,我必須回去!」此番心語,可作為師(本文專指虛雲老和尚,下同)之大無畏菩薩護法精神的具體表露!

虛雲老和尚生於清道光二十年(紀元一八四0年),示寂於紀元一九五九年,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年。師之弟子蘇春圃居士,歸納師住世時,有「十難四十八奇」,第一難即是「生為肉球」。師俗姓蕭,為梁武帝蕭衍的後裔,湖南湘鄉人;父玉堂公,母顏氏。玉堂公與夫人年逾四十而無後,乃相偕祈子於觀音亭,歸而於夜睡中,同夢一青袍長髯者,頭頂觀音、腳跨猛虎,躍臥榻上,顏氏遂有娠。

師初出世時為一肉團,母因此驚駭氣壅而死。翌日,得一賣藥老翁相助,剖開肉團,個中所出男嬰,即師也!師由庶母王氏撫育,「生而茹素,不樂世典,見佛像、梵書則喜」。道光三十年(紀元一八五0年)師十一歲,以師兼祧繼叔,祖母周氏為訂兩門親事。十七歲時,師奉父命迎娶田、譚二氏,師雖與彼同居而無染。師時常為田、譚二氏,講說佛法,二女亦多能領悟,夫婦竟成閨中淨侶法友。此又一奇也!

咸豐八年(紀元一八五八年),師十九歲,決志離俗,潛逃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請常開老人為剃度師。翌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師惟恐俗家父親尋訪,遂隱居於後山巖洞,專禮萬佛懺。

三年後,師二十三歲,以玉堂公告老還鄉,師乃回寺門任職事,時為同治元年(紀元一八六二年)。玉堂公旋即於同治三年謝世,庶母王氏遂領二媳入佛門為尼。同治五年(紀元一八六六年),師二十七歲,於鼓山任職四年後,為傚法古德苦行,乃辭去職事,散盡衣物,僅留一衲、一褲、一履、一蓑衣、一蒲團,再回後山過巖洞生活。

三年穴居生活,師食松毛、飲澗水,衣不蔽體、鬚髮盈尺,望之若魅,人見怖畏!後幸賴天台山華頂龍泉庵融鏡老法師點化,師始悟「持身不如持心”,應效學菩薩發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間而不離世間法,如此才是修行正途,時為同治九年(紀元一八七0年),師三十一歲。師自三十二歲至四十二歲,遵照融鏡老法師教誨,行腳參學於浙江、江蘇名剎,尋訪善知識。

光緒八年(紀元一八八二年),師四十三歲,自省出家二十餘年,愧道業未成,為報父母養育深恩,發心朝山,自普陀山法華庵三步一拜,直至山西五台山。師於該年七月初一起香,歷時二十三個月,在光緒十年六月,圓滿拜香超度父母的心願。師追憶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途中,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也因此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朝山途中,師曾陷入飢寒交迫,痢疾待斃的險境;多虧文殊菩薩所化身的乞丐文吉,及時援救,才得以化險為夷,此亦成為日後眾所稱美的感應事跡!師於朝禮五台山後,即順道參訪山西、陝西的名山勝境。四十六歲那年春天,與覺朗等多位法師,同住終南山南五台的大茅蓬。

光緒十三年(紀元一八八七年),師四十八歲,靜極思動,自南五台下山,入四川,沿西康、西藏,直入佛國印度。爾後,復從水路至錫蘭、緬甸;最後,由陸路抵達雲南,所到之處,以朝禮聖地為主。師於雲南參禮雞足山迦葉尊者道場(洱海東方)後,經貴州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參訪,時為光緒十五年(紀元一八八九年)。此兩年中,師身行萬里,除渡海搭船外,會皆步行。師有如下之感言:「水驛山程,霜風雪雨,磧砂峻嶺,島嶼榔椰;境風日變,心月孤懸。體力增強,步履輕捷;不特不覺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謂讀萬卷書,須行萬里路,良有以也!」

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紀元一八九0至一八九四年),師五一至五五歲,行腳於浙江、江蘇與安徽,或遊學參方,或住茅蓬研習經教。光緒二十一年(紀元一八九五年),江蘇高曼寺連打十二個禪七。師於臘月第八個七、第三晚的第六支香開靜時,因手濺著護七所沖的開水,手中茶杯墮地,應聲而碎;師頓斷疑根,當下開悟,有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云:「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蘇春圃居士,曾歸結師五十六歲前是「福慧雙修,隨緣消業」的自度時期;五十六歲之後,則是「無我無私,到處開荒」的度他時期。

師後半生「拋卻己事,專為人憂」的菩薩行,具體表現在弘法利生,建寺安僧等道務上;行化區域,除中國內地外,還遠及海外。四眾弟子得戒受度者萬餘人,乞戒皈依者百十萬人;重建橙師道場、大小寺院,總計八十餘剎,以宏麗著稱者,如雲南雲棲寺;以莊嚴著稱者,如粵北南華寺及乳源雲門寺。師清苦淡泊,百年如一日,總是「一笠、一拂、一鏟、一背架、一衲」隨身,不住持現成寺院,不接受豐厚供養。

印順法師於《懷念長老想起佛教》文中,提及師到處修復廢圮的古剎,領眾搬磚運土,而又不忘坐香參究、早晚課誦、半月誦戒,保存古代禪門風規。

最難能可貴的是,師功成而不居,隨緣修復,隨緣付託,無絲毫私心!師圓寂前一個月,對來訪的弟子開示說:「一個人做事的時候,就要認認真真做去;做好之後,就要像這塊竹板一樣,空無所有!」師以「照見五蘊皆空」的般若妙慧,受一切苦不以為勞,於諸功德不取不捨,表現出真修菩薩行者的本色!

紀元一九五一年,師一百一十二歲,遭逢前所未有的災難,於粵北雲門寺,被匪徒以木棍、鐵棒毒打,五竅流血,肋骨折斷,眾人皆以為:師必死無疑。其實,當時師入甚深禪定,夢至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並遵彌勒之囑咐:「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遂繼續住世。

震驚中外的「雲門事變」後,師一本「不忍聖教衰」的悲懷,獨力周旋,促請主管機關,頒布共同綱領、允許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要求速訂佛寺保存及管理辦法等,對於一發危秋的佛門,有「繼絕舉廢」的功勞。

紀元一九五九年黃曆九月十二日,師以一百二十高齡,示寂於江西雲居山,遺偈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又曰:「正心正念,養出大無畏精神,度人度世。」

師護法心切,至死不渝。臨終前,還諄諄告誡身邊弟子:「我近十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只想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即此一領大衣,是我拚命爭回的!」師殷切期待弟子要堅決守護此一領僧衣,而永久保守的要件,便是人人「以戒為師」。

師不只「拋卻己事,專為人憂」,還澤及動物,曾有雄雞及黃牛皈依、八哥念佛、雙鵝繞佛、雄鵝立化、野狐得度等感化事跡。圓寂該年孟夏,師於眾執事法師前,交代一己後事,謂:「…火化之後,將吾骨灰碾成細末,以油糖麵粉做成丸果,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結緣。滿吾所願,感激不盡!」並作偈曰:「蝦恤蟻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擲江。冀諸受我供養者,同證菩提度眾生!」

師慈眼視眾生,等施無差別的菩薩行,誠令人敬佩得五體投地。惟願有緣人恪遵師訓,淨參三學,堅持四念,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末法眾生,作出苦之舟航!

(文據《高僧行誼》)@*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