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天雷報

張元秀之死狠心人後悔已太遲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350
【字號】    
   標籤: tags:

京劇《天雷報》又名《清風亭》。清朝人焦循(1819年出版「花部農譚」)在花雅並盛的乾嘉時期,他站在花部(京劇這一系統)這一邊極力頌揚;特別就以《清風亭》這齣戲大書特書,做為花部勝過雅部(崑曲)的明證。


1. 《天雷报》佬佬與媽媽-周信芳飾張元秀、劉斌昆飾賀氏。

《清風亭》把張元秀老夫婦刻劃的太傳神了,樸實、善良、盡本份的一對傳統鄉下人,善良對人,卻得到羞辱式的回報。他們不懂養子張繼保的自私,無情。張繼保認祖歸宗後,他們夫婦認為是自己的不小心,使孩子不願回來:媽媽(張元秀妻)怪佬佬(張元秀)逼讀太嚴得了反效果,兩人成天在那裏檢討,媽媽以淚洗臉,佬佬倔強的辯解,希望媽媽能看開。


2. 《天雷报》張元秀(周信芳飾演)與賀氏(劉斌昆飾演)。

《清風亭》主要有三折:趕子、盼子、認子,富有真實感,其寫實的表現,如親聞其呼吸,每一刻都性命攸關。要有深入體會的好演員,才能演的好。「趕子」張元秀逼子太緊,兒子跑出去,巧遇其生母,不想張繼保逕隨生母就離開撫養他13年的養父母走了。「趕子」比較像個楔子,「盼子」、「認子」則集中表現張元秀老夫婦的感人形象,此二折條通理暢,如一氣呵成,名演員多取這二折做一次演出。戲中老夫婦乍看來像在口角爭執,細看卻是彼此關懷操心。從1750到1950約兩百年間盛演不輟,對演員來講這是表現演技的好劇本,對觀眾而言這是一場深情的經歷,使民德歸厚,社會善良的風氣長長久久在那裏。


3. 譚鑫培的女婿王又宸,很得譚的栽培,王又宸飾演張元秀當受過譚的指點。


譚鑫培擅演此戲。「盼子」中夫妻相互搶白,情緒陷於低潮,媽媽(張元秀妻)嫌在家太悶,佬佬(譚鑫培飾張元秀)趕緊為她開門外出散心:「夫妻開門時,表演被風吹、手打寒噤之狀,其兩演注視,而水袖微動,極為傳神」。又稱:「譚氏之《打姪上墳》、《天雷報》,能使滿園座客,感動至於落淚」。譚鑫培能在極細微處觸動人的神經,所以感人至深。而絕非掛著哭喪的臉濫情膩人。

余叔岩向譚鑫培請教:「認子」中什麼時候扔掉竹棍子?譚答:「張元秀手裏的棍子,不是故意扔出去的,因為他下亭子,看到老旦死在亭下,一驚,不由自主地撒手,棍子就掉在地下了」。可見關鍵在「一驚」這感情的節骨眼上。他又告訴余,「盼子」、「認子」中張元秀已七十近八十的人,但演張元秀「腰腿時時要露出倔強不服老的神氣才合適」。

麒麟童、馬連良也長於此衰派老生戲《清風亭》,在台灣關文蔚(1914-2008)演此戲也很動人。老實說這樣的戲非得有傳承不可,麒、馬都看過譚鑫培的演出受其影饗。關文蔚14歲時受崇鶴年老師影響很大,特別是做工方面,如《清風亭》、《四進士》、《一捧雪》、《十道本》、《打棍出箱》、《南天門》及《失空斬》等也多是譚派系統的戲,那時伶人能學到譚氏的做派,無不視為珍寶。如果悟性不夠,又不肯老實跟老師學,只能說「畫虎不成反類犬」,演的全不是那回事。

關文蔚在八年內曾巡迴八省演過戲,她對表演體會很深:「表情及唱唸不能像背書一樣;一定要絲絲入扣,萬不能鬆懈。把自己演成如同劇中人一般--演不同型的劇中人,就應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身分,應演出不同的氣質」。原則如此,可是要真正掌握住動作的關鍵點,沒實際學過是不可能會的。所以她對崇鶴年老師總是念念不忘。


5. 《清風亭》中馬連良飾張元秀,馬富祿(左)飾賀氏,攝於1924年。

因為《清風亭》、《烏盆計》等出現鬼神,被毛澤東列為禁戲。其實毛本人就是個不孝子,他與父親爭吵,竟將父親推進池塘,然後自己跑去躲起來,不顧父親死活。毛澤東是惡劣如魔鬼的變態狂,1959年毛假意提倡:學習海瑞敢講真話,此時馬連良就找吳晗創作演出「海瑞罷官」,後來竟成江青發動文革的藉口。1963、64毛澤東又搞「兩個批示」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名人、洋人、古人趕出京劇舞台,馬連良是北京京劇團長就趕緊排演《蘆蕩火種》、《杜鵑山》、《南方來信》等「現代戲」。馬連良這麼不敢怠慢,文革時卻首當其衝。1966年12月他被折磨的身心俱疲,最後在排隊買麵(群眾先買,像馬連良這種住「黑屋」的人後買),馬買完麵摔了個跟頭,像《清風亭》張元秀臨死前一樣:先扔拐棍,再扔盛著麵條的碗。《清風亭》這一幕成了共產黨迫害伶人,無法卸責,永遠也抹不去的代號。你說這個共產黨會沒有報應嗎?


4. 關文蔚(右)演《天雷报》,「盼子」這場戲最後,佬佬與媽媽翹首期待能見到張繼保的身段。

傳統《天雷報》的結尾,老夫妻死後,張繼保遭到雷劈。一個雷下來,扒了紅官衣,套上青褶子,甩髮散開的跪著,嘴裏還叼著那200文銅錢。這才符合了《天雷報》的劇名。


7. 雷神臉譜二。

「花部農譚」焦循回憶幼時隨父觀村劇,演《清風亭》,村人其始無不切齒,既而無不大快。鐃鼓既歇,相視肅然,無一人嘻笑:真是報應爽然,一點不假呀!看這齣戲,村人津津樂道,過了一旬才停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