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戰神」白崇禧誕生護中華

人氣 562

【大紀元2012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明、林天慧綜合報道)119年前的今天,1893年3月18日,中華戰神白崇禧將軍誕生於廣西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山尾村。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是中華民國時期新桂系首領之一,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現代傑出軍事戰略家,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抗戰期間,國軍一級上將,現代傑出軍事戰略家,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將軍。(網絡圖片)

白崇禧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 ,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戰場信息,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 「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 「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侵華日軍也尊稱他為「戰神」。

統一廣西智謀高 對手譽之「小諸葛」

白崇禧天資聰慧,五歲開始就讀於私塾,刻苦用功,且聰穎異常,幾乎過目不忘,熟背《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教本,自小奠定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

1907年,白崇禧14歲考入桂林陸軍小學,18歲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漢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連長、營長等職。1923年白崇禧在梧州組織了4000人的廣西討逆軍,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隨後與李宗仁的定桂軍合作,打敗了實力雄厚的舊桂系首領陸榮廷、沈鴻英,廣西全境統一。從此,李白新桂系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叱吒風雲二十多年。

在統一廣西的各個戰役中,白崇禧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足智多謀,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被其對手沈鴻英所部譽為「小諸葛」 。

白崇禧:「只要三民主義與信仰」

1923年1月,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代表廣西竭誠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

臨分別時,孫中山對白崇禧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白崇禧回答說: 「我們不要孫公的物質支援,只要三民主義與信仰而已。」 日後的歷史證明,白崇禧用自己畢生的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了對於三民主義的堅定信仰與忠誠,無愧於中華民族和歷史千秋。

蔣介石親選借來的總參謀長

廣西統一後,白崇禧建議李宗仁跟廣東革命勢力聯合。1926年2月4日,白崇禧在廣州會晤蔣介石。3月,兩廣政治財政軍事統一,李白桂系軍隊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白崇禧任參謀長兼第一旅旅長。

兩廣統一後,廣州革命政府準備北伐統一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親選誠邀白崇禧擔任北伐國軍參謀長。李宗仁因廣西部隊須人指揮,不願「小諸葛」 離開。但是蔣公堅持非要白崇禧,親自向李宗仁表示說只借用白數月,待攻下武漢必定歸還。於是,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後兼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

如要北伐,單靠兩廣的力量並不足夠,必須首先打通湖南這一關。3月25日,國民政府派代表陳銘樞、白崇禧秘密到長沙。白崇禧成功說服唐生智歸附,湖南唐生智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從此粵桂湘三省聯合,為北伐奠定了基礎和條件。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中正就任總司令,白崇禧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總共八個軍,以廣東及廣西為基地,正式開始北伐統一大業 。

北伐揚威 賀勝橋戰役大捷

1926年8月,北伐國軍進攻武昌必經之途的賀勝橋,北洋軍閥吳佩孚親臨督戰,下令「退卻者殺無赦」。北伐軍經過兩戰之後,彈藥匱乏,補給跟不上。將領們紛紛打電話向前線指揮白崇禧請求支援。白崇禧答覆說:「缺乏子彈只有用刺刀趕快衝鋒!革命軍之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敵人,敵人之裝備,便是我們之補給。何況打下武漢,漢陽之兵工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白崇禧的指揮和鼓舞下,張發奎任師長的粵系第四軍、李宗仁第七軍、唐生智第八軍展開白刃戰,連破吳佩孚三道防線,於8月29日獲得賀勝橋戰役大捷,第四軍榮獲「鐵軍」稱號。

大敗孫傳芳 桂系「鋼七軍」揚威

此後,北伐東路軍在浙江受挫敗,何應欽所率黃埔第一軍當時遠在福建作戰,無法立即調入浙江。蔣總司令為此非常焦急,白崇禧挺身而出,表示願赴前線。蔣中正立即任命白崇禧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進攻江西孫傳芳部。

江西南昌之役,北洋軍閥孫傳芳以三倍兵力進行猛烈進攻,蔣介石親自統領的黃埔嫡系被擊敗,九江失守,南昌被圍。白崇禧急率桂系第七軍救援,一舉擊潰孫傳芳先頭部隊兩個師。在雙方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白崇禧出奇制勝,集中兵力攻擊德安, 斷絕南潯線,先收復九江,再解南昌之圍。雙方肉搏三天三夜,最後孫傳芳兩萬餘人被俘,國軍取得北伐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桂系第七軍獲得 「鋼軍」美譽,威震天下。

接著白崇禧揮師向東追擊,掃蕩浙江,斷絕寧滬線交通,收復杭州和上海,並再次擊退孫傳芳反攻,殲滅孫部6萬餘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

白崇禧總督治安上海 捍衛中國主權

1927年2月23日,當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率軍進入杭州時,老百姓簞食壺漿迎接國民革命軍,如有傷患,無不妥善招待。3月22日, 白崇禧率軍開進上海,蔣介石又任命白崇禧兼任上海警備司令。

上海是全國商業、經濟中心,世界各國列強多有租界,黑社會也最活躍,治理相當麻煩困難。過去凡當上海警備司令的人,只要不認真查禁煙賭,就有奸商按月送相當賄賂效敬討好。但是白崇禧負責上海治安期間,不許國軍接受黑錢賄賂,不許軍隊坐霸商船,不許部隊利用商船攜帶私貨。還做了兩項特別規定:第一,嚴禁賭博;第二,不准攜帶便衣。

白崇禧絕不理會黑社會之人物,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等人至龍華求見,白崇禧概不接見。有人對白崇禧說,杜月笙曾捐獻大洋四萬八千元,對革命軍有功。言下之意希望白能予以一官半職。白崇禧回答說:杜月笙捐了四萬八千元,革命軍可以還他五萬元,名氣不可濫假,官職豈可隨便送人。

因白崇禧治安大公無私,公正嚴明,上海商界人士對他十分感激。

在各國列強氣盛的上海灘,白崇禧處處維護中國的主權尊嚴。法國領事於法租界設宴招待,白崇禧向法領事說:「我是中華民國之軍人,必須穿中華民國之軍裝;我平日出入都有衛兵保護,入法租界當如此,如勉強我及我的衛兵遵守租界之規定,我絕不赴宴。」法國領事因此敬佩白崇禧,特許白的衛兵攜帶槍支,除慇勤招待外,還派兵沿途保護白崇禧。

龍潭戰役 ——「指揮能事回天地」

1927年8月,打響了北伐戰爭中最激烈、最具決定意義的龍潭戰役。南京一帶長江北岸盡為北洋軍閥孫傳芳部所陷,孫傳芳統帥11個師10萬眾的「五省聯軍」過長江佔領龍潭,西擾堯化,南京危急。

白崇禧從無錫火速趕到鎮江,因當地通南京有線電話已遭破壞,白崇禧就地取材使用鎮江車站簡陋電話指揮,一人同時身兼通信兵、補給司令和指揮官,六天六夜不休不眠,指揮滬杭線上的第一軍劉峙、顧祝同師星夜西進,與李宗仁的第七軍、第十九軍以及何應欽指揮的第一軍陳誠等3個師猛攻龍潭。

8月30日拂曉,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督率指揮各自部隊向龍潭孫傳芳部10個師約6萬餘人進行反攻,戰鬥極為慘烈。「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戰鬥的慘烈,實為筆墨所難形容。」 是役國軍將孫傳芳部壓縮到長江邊後全部殲滅,俘敵四萬餘人、繳槍三萬枝。

龍潭戰役奠定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也決定了顯赫一時的五省聯帥孫傳芳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光桿司令的轉折點。不少國民黨元老對此役印象猶深,于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行政院長譚延闓親自贈對聯讚頌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

完成北伐第一人

1928年1月5日,南京政府任命白崇禧為西征軍總指揮。白崇禧自武漢赴前方督師程潛部,討伐並平定湖南叛逆唐生智部,唐重歸國軍。4月,國民革命軍將兩湖各軍改為第四集團軍,白崇禧為副司令並前敵總指揮。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漢北伐軍前敵總指揮,5日率軍自漢口北上, 11日即與閻錫山聯袂開進北京,受到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

9月6日,白崇禧率軍在天津誓師,10日佔領唐山,13日佔領灤州,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敗走大連。23日白崇禧將直魯軍繳械,完全肅清關內,25日白崇禧到达昌黎,灤河以東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白崇禧「從廣西鎮南關打到東北山海關」,被譽為「完成北伐的第一人」。蔣中正總司令統帥國民革命軍終於完成了北伐統一中國的大業。

最後,桂系軍官在唐山打著「歡迎最後完成北伐的白總指揮」的橫幅,以極簡陋但極其真誠的儀式,歡迎並期待著總指揮白崇禧凱旋歸來,而白將軍本人並未出現在這張歷史照片中。


桂系軍官在唐山打著「歡迎最後完成北伐的白總指揮」的橫幅,期待著白崇禧凱旋歸來。(網絡圖片)

日後,雖然白崇禧將軍多次在中華危難關頭,扭轉戰場乾坤,但是關於這位中華戰神的歷史照片和影視錄像卻是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模糊不清。由於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白將軍的豐功偉績和在幕後的默默奉獻與犧牲,被淹沒掩蓋於歷史長河和戰場的廢墟殘桓中。然而,歷史事實證明,沒有白崇禧的卓越軍事指揮和謀略以及偉大貢獻,就沒有北伐統一中國和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

中共破壞北伐 四•一二蔣白清黨

當北伐國軍在前線流血犧牲時,中共在全國各地發動土地革命,許多北伐軍將士的家屬被當做土豪劣紳批鬥,甚至殺害,家財被沒收,地痞流氓不勞而獲,在鄉下欺男霸女,社會動盪不寧。

1927年3月21日,周恩來又策動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叛亂。3月22日,北伐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率軍開進上海,蔣介石任命白崇禧兼任上海警備司令。

隨後,蔡元培、李烈鈞等國民黨元老指控「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 和護黨救國案。

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逮捕了躲藏在蘇聯大使館的李大釗等中共黨員,查獲並向外界公佈了一批共產國際秘密文件,證明蘇聯確實全面指揮了中共顛覆中華民國政府的非法活動。

蔣介石等人認為中共在國民黨內部勢力日益膨脹,「黨中有黨」,如不早日剪除今後會更難控制。當時,北伐軍其它各派系對清黨持觀望態度,唯獨白崇禧、李宗仁堅決支持蔣中正清黨。

4月12日,淞滬戒嚴司令白崇禧率軍對上海工會武裝繳械,槍決了其中300多中共武裝暴徒,逮捕500餘人,僅周恩來等少數頭目因共諜事先通風報信而逃脫,給共產組織以毀滅性打擊,從此中共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蘇共立即在莫斯科組織了百萬人的大遊行,抗議所謂的上海「白色恐怖」,在「白」字下面,特地註明是白崇禧。因為蔣中正和白崇禧畢生堅決反共,中共對此恨之入骨,利用中央與桂系之間的矛盾,長期在各種媒體上蓄意污蔑醜化詆毀蔣白兩人。

捨棄個人恩怨 與蔣中正共赴國難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講話,號召全民族堅決抗日到底。國難思良將,求賢若渴的蔣介石於8月2日再次電邀他北伐期間的參謀長白崇禧「共赴國難」。

接獲蔣中正電邀,李宗仁本人及白崇禧的眾幕僚和許多親屬均認為早年蔣桂戰爭舊怨尤在,唯恐南京此行不利。除了夫人馬佩璋讓白崇禧自己決定,其餘眾人皆反對他入京。有人勸白崇禧在西南自保,讓蔣介石好看。然而一貫堅決主張抗日的白崇禧卻深明大義,他說:「抗日是兩廣素來的主張,也是國民一致的要求,於今,抗日時機成熟,正是吾人報效國家之時。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號乃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

蔣中正特別派出自己的水陸兩用座機及駕駛員前來廣西接「小諸葛」。白崇禧義無反顧,8月4日從桂林坐上水上飛機就飛往南京水上機場,與蔣中正共赴國難。第二天,日本報紙就以醒目大標題宣佈:「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淞滬挽救國軍 日寇三月亡華夢碎

白崇禧抵達南京未足10日,8月13日淞滬大戰便爆發。蔣中正命令中國軍隊「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 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倭寇企圖「三月亡華」的嚴重挑戰。

蔣中正親任淞滬戰場最高指揮官,冒著被日軍擊落的危險,多次飛向上海火線督戰,這在所有二戰各國領袖中是絕無僅有的。

蔣中正在淞滬投入了全國兵力的近60%,約70萬國軍,他原本打算速戰速決,將日軍的進攻方向從華北轉移到華中。但是國軍當時僅有陳舊落後的武器裝備,又毫無與日軍交戰經驗,全憑血肉之軀鑄造抗戰長城,英勇抗擊30萬日本陸海空軍的瘋狂進攻達三個月之久。

在淞滬戰場,國軍至少有28位團長以上指揮官(包括10餘位將官)壯烈殉國,85個師拚光,傷亡總計30餘萬人,每小時的死傷動輒以千計,「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10月的一天,僅桂軍廖磊集團軍便戰死6位旅長,上萬桂軍敢死隊隊員大部分壯烈犧牲,白崇禧痛心疾首,連日飲食不進,謀思對策。

會戰期間,白崇禧深入第一線,多次到前線督戰,瞭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知己知彼。他深知敵我力量相差極其懸殊,國軍徒作無謂犧牲並不能取得勝利,曾經4次向蔣中正進諫。如果白崇禧的建議開始就被採納,中國軍隊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多,傷亡也不會那麼慘重。在白崇禧的苦諫下,蔣中正終於在11月9日下令分兩路分別向南京、杭州全線撤退,並責令白崇禧負責整頓部隊,收拾殘局。這樣才保住了尚存的國軍主力不被全殲,為日後奪取抗日持久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淞滬會戰後,侵華日軍稱白崇禧為「戰神」,同時又將他列為日本帝國須消滅的「頭號戰爭罪犯」。11年後,毛澤東將白崇禧列為蔣介石、李宗仁(副總統)、陳誠(人稱小蔣介石)之後的第4號所謂「戰犯」。

白崇禧在淞滬前線視察時,發現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畏戰怕死,經常躲在後方不上前線指揮,便向蔣介石建議,把馮調離了淞滬戰場。

抗戰首場大捷 白崇禧助李宗仁血戰台兒莊

淞滬大戰後,日軍進攻山東,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山東省主席韓復榘不戰而逃,以致津浦路正面大門洞開,大批日軍乘虛而入。白崇禧建議並出奇計助蔣介石逮捕處決了韓復榘,重新確立了「軍令如山」的威嚴,對畏戰逃跑分子敲響了警鐘,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

1938年3月,上海南京已經淪陷,悲觀情緒籠罩全國,一旦山東省徐州的門戶台兒莊失守,整個抗戰全局將不可逆轉。

在此民族危難時刻,蔣介石親臨視察戰火紛飛的第五戰區,並特意留下徐州會戰作戰計劃制定者白崇禧為李宗仁出謀劃策。在白崇禧的建議下,李宗仁命令孫連仲第31師(師長池峰城)死守台兒莊待援,將萬餘日軍誘入重圍之後聚殲。白崇禧除了在幕後策劃部署,還經常親臨前線與各軍師高級將領聯絡溝通,代表蔣委員長鼓舞士氣。在危急關頭,白崇禧冒著濃烈的硝煙,親臨台兒莊戰場調動佈置中央軍重炮部隊和強力火炮抗擊日軍的圍攻。


(點擊觀看歷史記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會戰血戰台兒莊 白崇禧助李宗仁獲大捷

徐州會戰之台兒莊戰役,國軍中央軍和各派系地方軍精誠團結,萬眾一心,血戰三路日軍,終於取得聚殲一萬多凶殘日軍的大捷,嚴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遏制了日軍侵華兇猛勢頭,粉碎了自「盧溝橋事變」以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

捷報傳來,舉國歡騰,各地舉行祝捷會,大本營武漢超過10萬人上街遊行,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兩人的巨幅照片為遊行隊伍開路。

台兒莊之役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遭受的首次大敗,日軍在國際上丟盡顏面,隨即頃巢出動13個精銳師團向徐州逼近,準備進行瘋狂報復。為了保住集結在徐州的60多個師總共60多萬國軍,白崇禧建議李宗仁立即撤退。白崇禧連續幾夜未眠,策劃部署國軍各部隊安全緊急撤退,自己在撤退途中騎在馬上睏得睡著了,結果從馬上摔下,掉落到田地裡。60多萬國軍主力分數路全部安全轉移,而日軍只得到了一座徐州空城。

深謀遠慮 持久戰戰略第一人

「九‧一八」日寇侵華之時,中日兩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相差極其懸殊。國民黨內部許多著名人物,包括汪精衛、孔祥熙、居正、於右任、胡適、蔡元培等人,都主張議和,認為不可對日開戰,戰則必敗,中華必亡。蔣介石在日記中也認為「日本三日可亡我,抗戰是死中求生一線」,他從不認為中國有能力打敗日本,但是蔣中正堅韌不拔,堅持「我寧可戰敗而亡,堅忍不拔,絕不投降」。

面對擁有強大陸海空作戰力量的日軍,制定出真正有效而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抗日整體戰略,顯然對國家存亡、民族安危和抗戰全局生死攸關,至為關鍵。

1938年初,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遷移武漢後不久,白崇禧在全中國率先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旨在把日軍拖入中國廣大內陸的泥淖裡面,拖長日軍的補給線,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發動長期總體戰,削弱敵軍優勢,最終戰勝日軍。此一戰略思想為蔣介石所採納,成為國策和抗日最高戰略方針,對贏得整個抗戰勝利起到了極其關鍵的重大作用。


1938年初,白崇禧上將在全中國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戰戰略思想。(網絡圖片)

中共日後利用投共的李宗仁機要秘書程思遠偽造歷史,稱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是因為受到毛澤東1938年5月發表的《論持久戰》的啟發。但是,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經過多方考證,發表專文說明,中共所稱實為謬論。

楊天石認為,毛的《論持久戰》全文完全沒有談到空間、時間、小勝、大勝之間的關係。而且早在1938年2月7日,蔣介石就已採用白崇禧提出的戰略思想在武昌發表演講說:「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本來戰爭的勝負,就是決定於空間與時間。我們有了敵人一時無法全部佔領的廣大土地,就此空間的條件,已足以制勝侵略的敵人。」「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15,《演講》,第122-123頁。)

楊天石的結論是:白崇禧提出的抗戰持久戰戰略方針先於中共毛澤東,國民黨的「持久戰」思想有自己的獨立來源,跟毛澤東周恩來毫無關係。

崑崙關攻堅戰 桂林保衛戰 日軍甘拜下風

1938年7月,白崇禧代生病的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代司令長官,指揮了抗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武漢保衛戰長達5個多月,從此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末期,蔣介石為了加強重慶外圍實力,增設委員長桂林行營,委任白崇禧為桂林行營主任,指揮第三、第四、第七、第九共四個戰區,負責半個中國的對日作戰。

1939年,日機猛烈轟炸中國各主要城市,災民遍野,連蔣中正的故鄉浙江奉化溪口鎮都被炸得片瓦無存。小諸葛白崇禧上將在衡山軍事會議上分析了中日雙方形勢,提出克敵制勝之道,獲蔣中正採納,成為國軍對日作戰指導方針。

國軍隨即發動兩場轟轟烈烈的冬季攻勢,中日兩軍之最精銳部隊在崑崙關決戰。白崇禧統帥指揮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所部25個師共15萬4千多國軍,包括第5軍杜聿明所部的戴安瀾、邱清泉、鄭洞國等精銳之師,兩度重挫消滅包括日寇「鋼軍」在內的日軍精銳,取得了抗戰以來首場攻堅戰的勝利——崑崙關攻堅戰大捷。

為了奪取威脅崑崙關戰役勝利的險要屏障高峰隘,白崇禧親臨前線佈置進攻,並動員100人的敢死隊向高峰隘日軍正面衝鋒,這些敢死隊員全部壯烈犧牲。

在指揮桂南會戰期間,白崇禧數次親臨炮兵陣地督戰。攻打崑崙關時,他將指揮所推進至濕氣甚大的賓陽白巖村巖洞。數月激烈會戰結束後,白崇禧「風濕病大發,夜不能寢,手不能握拳,非常痛苦」。


(點擊觀看歷史記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23) 白崇禧論克敵制勝 獲蔣中正採納 桂南會戰崑崙關攻堅戰大捷

1944 年,日軍傾舉國之力發動「一號作戰」,大舉入侵中國。10月豫湘桂會戰中的桂柳戰役是整個抗戰期間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為了攻佔戰略要地桂林,日軍共集結了 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白崇禧主動請纓,緊急自重慶趕赴桂林做戰役部署,指揮不足2萬名桂軍及廣西民團在無坦克飛機並缺乏火炮重兵器支援的苦境下,單憑輕兵器擊斃1萬6千名來犯日軍,創造了日軍侵華作戰平均單日最高戰亡兵員數,漓江之水被中日兩軍之血染為紅色。

在日本人的戰史中,桂林保衛戰是日本侵華戰爭中兩次認為中國軍隊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之一,另一次則為白崇禧任總指揮的崑崙關戰役。

此外,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還指導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在長沙的三次會戰。


1944年5月,蔣中正飛抵漢中,與白崇禧(右)、李宗仁商談抗日戰局的發展。(網絡圖片)

八年抗戰,白崇禧以軍委會副參謀總長身份先後兼任軍訓部長、校閱部主任委員、桂林行營主任、海軍整建委員會主任等要職,不僅參與制定了國軍各階段對日作戰計劃,參與策劃指揮多場大型會戰,還為國軍訓練了20萬軍事指揮人員,為贏得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1944年1月1日,國民政府授予他青天白日勳章。

日軍北平投降 白崇禧親臨監督

1945年8月,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經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發動了大型會戰22次,像台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 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20週年的當天,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和美、英、蘇、法等國代表觀禮。景山山頂上軍號長鳴,太-和殿主會場禮炮響起,群眾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1945年10月10日,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歷時14年的中國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結束,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抗戰勝利 白崇禧建議先剿共後裁軍行憲

與國民黨內大多數人物不同,白崇禧對共產黨認識的非常深刻透徹,他認為共產主義是中華民族曠古未有之禍害,必須堅決肅清。白崇禧一生,反共立場始終堅定如一,從不因為中共之盅惑而有過絲毫動搖。

早在1944年,白崇禧就預見到日本投降時,國軍主力遠在大西南的國民政府,面臨著接收北方失土時間上的劣勢,因而力主由美軍代為接收,以防中共搶先;1945年8月,白崇禧又兩次向蔣介石建議由美軍代國民政府從蘇聯手裡接收東北。蔣介石因為顧慮蘇聯而未採納。

1945年,抗戰勝利後,白崇禧便一再強調:「對中共問題,除武力外,別無解決辦法。」 10月,國共簽署雙十協定,國民政府開始整編裁軍,計劃將國軍由400萬裁減到200萬,由陳誠具體負責。李宗仁、白崇禧堅決反對,質疑此舉恐「為匪壯勢」。11月,白崇禧在參加復原整軍會議前,期期認為不可裁軍。他主張先剿共而後整軍裁軍,遂向蔣中正鄭重建議,應乘抗日戰勝餘威,先將中共徹底剿滅,而後行憲,否則將給中共以可乘之機坐大。

戰後急於從事經濟建設和推行民主憲政的蔣中正又未予採納,事後局勢之發展證明白崇禧的預見完全正確。

1946大敗林彪 國共軍事驚天大逆轉

東北在抗戰後的國共內戰中,具有決定彼此生死存亡的重要性。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蘇聯紅軍迅速佔領東北,把日本關東軍的軍火裝備提供給中共。據當時的報告,林彪共軍接受了「槍支十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就在幾個月前,整個八路軍總共只有154門炮。蘇軍把投降的偽滿洲國20萬軍隊交給中共整編,再加上成千上萬新近失業的男子,為生活只好當兵,使得林彪共軍從最初的6萬人轉瞬就發展到30萬,並成為共軍中作戰能力最強的部隊。

林彪是共軍將領中最能戰的「常勝將軍」,號稱東北「黑土地之狐」,率領四野佔領了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毛澤東命令林彪 「不惜任何犧牲」,「死守長春」,「死守四平,寸土必爭」。

1946年4月,國共雙方在東北戰略重鎮吉林省四平開始了第一次主力決戰。原先蔣介石曾下令限東北行營4月2日前攻下四平,可是國軍北上進展遲緩,前後拖延幾近兩月,中間尚有挫敗,蔣介石為此十分焦急。

當戰事持久拉鋸不下,雙方攻守最激烈的時刻,5月17日,蔣介石派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飛赴東北督戰。「小諸葛」一到東北,即召開軍事作戰會議,國軍士氣大振。18日,白崇禧偕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赴前線指揮所督戰,指揮杜屬下孫立人新一軍、廖耀湘新六軍、陳明仁七十一軍分三 路向四平林彪共軍進逼包抄。國軍只用三天時間,於19日便徹底攻克收復四平,將林彪十多萬共軍打得丟盔棄甲,傷亡數萬,林彪化妝成伙夫隨殘兵敗將狼狽逃竄到哈爾濱。

此時林彪共軍奄奄一息,正是徹底殲滅東北共軍的千載難逢良機。白崇禧不顧蔣介石的指示,下令國軍繼續乘勝追擊,自己立即飛返南京,向蔣介石當面解釋,並提出窮追猛打,一舉拿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裡等重要城市,徹底剿滅東北共軍、並乘機揮師殲滅華北聶榮臻共軍的全盤計劃。他還向蔣介石提出,自己希望能繼續留在東北督戰或者乾脆直接指揮戰鬥。蔣介石沒有同意,而是下令白崇禧立即返回南京主持國防部事,不要再管東北戰事。

在此國共雙方生死存亡之關鍵時刻,將被滅頂的中共慌忙乞求和談,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受周恩來所蠱惑,八次上廬山對蔣介石施以高壓,蔣中正被迫宣佈東北停戰。

林彪殘兵敗將因此而得到喘息機會,死灰復燃,從此國共雙方軍事力量驚天大逆轉,最後東北和華北一併淪陷於林彪共軍。此乃白崇禧將軍一生的憾恨。

大別山圍剿劉鄧共軍

1947年7月,被白崇禧稱為「共軍第一悍將」的劉伯承、鄧小平共軍進入大別山圖謀戰略進攻,直接威脅首都南京。蔣中正任命白崇禧兼任國防部九江指揮所主任,國防部長白崇禧立即率包括 「鋼七軍」在內的桂、粵、滇軍在大別山圍剿劉鄧共軍。白崇禧採用的堅壁清野、堡壘戰術,使劉伯承部處境艱難,由12萬人銳減為7萬人,且蕺重盡失,被迫於次年1月撤離大別山地區,向北與陳粟三野靠攏。

徐蚌陰雲 白將軍一生的无奈与艰难決斷

1948年10月,國軍在東北遼沈戰敗已經成為定局。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又將爆發。白崇禧提前4個月便向蔣介石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戰略原則,並建議華中只設一個剿匪總司令部,由他自己統一指揮中原大軍,集中兵力運用攻勢防禦,堅持長期對共軍作戰。蔣介石拒絕了白崇禧的建議,任命劉峙為戰略位置更重要的徐州剿總司令,任命白崇禧為華中剿總司令住守武漢。白崇禧當時便告訴蔣介石說「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此後劉峙奉命在徐州地區把幾十萬國軍精銳擺成一字長蛇陣,結果被60萬共軍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

此時徐蚌大戰一觸即發,前景堪憂,國防部長何應欽和參謀總長顧祝同束手無策,兩人提出須白崇禧出任徐蚌會戰總指揮才行。蔣介石看到敗象凸顯,大勢不妙,於是同意啟用白崇禧統一指揮中原兩大剿總,又重新回到白崇禧4個月之前就提出的「守江必守淮」作戰原則。但此時敗局已定,共軍隨時可能發動淮海戰役,重新調整部署幾十萬國軍已經沒有時間了。白崇禧深感此時連20%的勝算也沒有,他根本指揮調動不了徐州那些平時就驕橫慣了的「天子門生」,萬一蔣介石像過去那樣越俎代庖直接指揮作戰,勢必打亂他原來的軍事部署和計劃。白崇禧在整夜痛苦思考後,認為在徐蚌戰場投入兵力越多越徒增國軍的損失,遂拒絕就任總指揮。他同時認為武漢是戰略要地,也需要足夠力量的軍隊防備共軍突襲,意圖在武漢地區保存一些國軍的有生力量,再尋機會與共軍決戰。

此事後來被一些戰史專家誤解,認為白崇禧蓄意保存實力,但以當時的情況而論,即使諸葛亮在世也已經無力回天,白崇禧若任總指揮也只能冤枉背負戰敗之罪。

白崇禧離開南京返回武漢華中剿總的第6天,60萬陳粟、劉鄧共軍就發起了淮海戰役。由於國防部高級潛伏共諜郭汝瑰和劉斐預先將國軍作戰計劃密報中共,盜用國防部名義引國軍陷入共軍包圍圈,並誤導蔣介石做出錯誤判斷,數次更改作戰命令,最終55萬蔣介石黃埔精銳在淮海被共軍全殲。

49年青樹坪再敗林彪 毛震怒

1949年5月下旬,百萬共軍渡過長江,大舉向江南進攻。8月4日,湖南陳明仁、程潛、唐生智等高級將領在共諜的策反下在長沙叛變投共,導致白崇禧精心策劃部署的湘鄂聯合防線崩潰。

8月中旬,白崇禧統帥指揮桂系「鋼7軍」和46軍主力在湖南青樹坪設伏,將林彪的鍾偉49軍146師誘入包圍圈,幾乎全殲林彪146師,另有1萬3千餘人因暑疫病倒。

代總統李宗仁評價青樹坪戰鬥是「徐蚌會戰以來,國軍所打的唯一勝仗」。青樹坪一戰也是共軍在49年內戰中頭一次遭受此等重創,令毛澤東十分震怒。1949年 9月9日,毛在致林彪、鄧子恢的電報中稱白崇禧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林彪也曾對蘇共《真理報》記者說:「我認為在國民黨軍將領中,白崇禧是最有才幹的。」

最艱難困苦時刻 堅拒毛50萬兵權誘降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許多國軍高級將領見大勢已去,紛紛叛變投共。在共軍攻擊華中、華南前後,毛澤東、周恩來多次派密使企圖策反白崇禧,甚至派人一直追到了廣州、廣西進行策反誘降。毛澤東甚至表示:「只要白健生願意倒戈起義,一切好商量,此公好帶兵,如願起義,可繼續帶兵,建國後可讓他帶五十萬國防軍!」

五十萬兵權,超過共軍一個野戰軍的兵力。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圍殲八十萬蔣介石精銳國軍,中共陳毅粟裕和劉伯承鄧小平兩個野戰軍總兵力也只是六十萬。毛澤 東對白崇禧誘降的這個許諾可謂空前絕後。陳明仁的兵權還是降共前向毛澤東伸手要的,可是白崇禧卻是毛澤東主動自願以五十萬兵 權為條件要他叛蔣降共,可見白崇禧在毛澤東心中之地位。但是白崇禧不為所動,仍然效忠於國民黨和蔣介石,拒絕投共。他對勸降者說:「漢賊不兩立,自古歌頌的只有斷頭將軍,絕無降將軍。」

與蔣再赴國難 與中華民國共存亡

白崇禧將軍一生中最難的決斷莫過於他在1949年國難之時決定去台灣。臨行前,他的多年至交立法委員何遂勸其慎行,並勸其乘機投共。白崇禧回答說:「我自追隨蔣公北伐以來,殆逾二十載,既處遇順境,亦處遇逆境,一生一世歷史第一,我必對歷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計,君勿為此喋喋也。」

英明的白崇禧將軍早已洞察了中共之陰毒邪惡,正告勸降者「漢曹不兩立」,義無反顧,以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的決心,再度捨棄跟蔣中正的個人恩怨,從海南島飛赴台灣。

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日後說:「我父親他其實很清楚自己去台灣的境遇不會很好,但他覺得他這一輩子就是追隨著國民黨,他決定有種願意『與國民黨共存亡’的悲壯。他真的是與中共的軍隊打到『最後一兵一卒’還在為黨國堅持。那時他在海南島就是等著廣西的軍隊撤出來會合。他去台灣時沒有帶一兵一卒。我體味他當時的心境,他的選擇就是為了向歷史交代。」

在1949年最艱難困苦的時刻,有人爭一時,有人對千秋,而白崇禧將軍做出了無愧於歷史千秋、無愧於中華民族的偉大抉擇。

白先勇說:「在我心中父親是英雄人物。我要講他非常愛國。他以國家為前提,有時候他能為這個事情得罪蔣介石。他是以國家大業為重,從北伐、抗戰、一直到國共內戰,他的主張,都看得出來。他一生就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這就是說,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了。我想他一生大節不虧。他的一生,處境都是特別艱難,夾在許多派系、團體之間,能夠到最後保持他的晚節,這個不容易。」

台灣歲月 默默堅忍 無一怨言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乘機抵達台灣。當時美國尚未跟台灣簽訂護衛台灣的防衛協議,台灣前景暗淡不明,風雨飄搖,陷入一片混亂,經濟落後,物質生活貧乏,很多人到台後又悄悄去了美國、日本、泰國或香港等地。而白崇禧到了台後,卻把20多位親屬從香港全部帶到台灣。全家人住在台北松江路127號一幢舊式普通平房中,一直住到1966年白崇禧去世,每逢天下雨,白崇禧夫婦的臥室屋頂都會漏雨。

由於歷史上的複雜原因,加上李宗仁在美國屢屢給蔣中正難堪,最後又不聽白崇禧多年以來的苦心勸告,一意孤行從美國前往北京投共,白崇禧因此在台灣備受冷落甚至難堪,僅得到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閒職。晚年的白崇禧家國之憂和壯志難酬,鬱鬱不得志。

有一些朋友很不理解,但是白崇禧卻回答說:「大陸丟了,我們是現役軍人,負很大罪過,中央不處罰我,自己良心自責。台灣是復興基地,祖國領土就只剩這一點點,希望在這生根發展回去,除此之外,現役軍人死無葬身之處,跑到哪裡去?」

對於在台灣的處境遭遇,白崇禧即使在自己兒子面前也未曾抱怨一句,獨自一人以大善大忍的博大胸懷,默默堅忍承受了一切風霜雨雪和不公。

心向故土 不忘光復中華河山

1965年7月,白崇禧臨去世前一年,此時他已經完全在一切軍政權力之外,甚至屢受難堪和屈辱,但他心中最關心的依然是中華民國的前途,念念不忘光復中華河山,解救大陸同胞。

當時美國跟越南共產黨正打得如火如荼,白崇禧連忙給在香港的新桂系後期第三號人物、前廣西省長黃旭初寫信。他在信中無一言談到自己在台灣的個人得失,無一字談及私人情誼,而是通篇都在分析時局和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他告訴黃說,美國很可能跟中共直接交戰,那時就是台灣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國軍的反攻戰略應該是如何如何……..他在信的結尾處寫道:「弟待罪台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 這就是畢生奉獻於中華民族的白崇禧將軍!

1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將軍在台北猝逝。蔣中正下令給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舉行了隆重公祭,葬禮備極哀榮。蔣中正親筆題詞頒發「軫念勳猷」挽額及「旌忠狀」,並第一個親到景行廳向白崇禧遺體告別,三鞠躬致敬,並獻花致祭。由四位國軍一級上將周至柔、余漢謀、黃鎮球、顧祝同,在白崇禧靈柩上覆蓋中華民國國旗,後被安葬在白家「白榕蔭堂墓園」。

對於白將軍的突然去世,白先勇數年前已經向港台媒體澄清說,他們家族有心臟病史,其父白崇禧是因為年老心臟病突發而逝,當晚飲的酒也只是平日習慣飲的普通酒,不是謠傳的所謂「大補壯陽」藥酒,白病發去世跟蔣中正無關,所謂蔣派特工下毒謀害說不成立。

中華五千年,精忠報國的英雄不乏其人。縱觀白崇禧將軍的一生,赤膽忠心,胸寬如海,不愧為守護中華民族的一代戰神,他也是自三國諸葛亮之後,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獲得「諸葛」美譽的將軍。白崇禧將軍一生,真正實踐奉行了「富貴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其高風亮節當永為世人所讚頌。


(視頻:抗日衛國 中華戰神白崇禧——碧血黃花崗 萬世流芳頌)


(視頻:中華戰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飛揚 永恆不滅英雄的光芒)


(视频:戰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華 梅花千古頌)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歷史今日】1945重慶談判 中共發起內戰
辛灝年紐約演講 中共迫害信仰分裂中國
曹長青:幫助中共「坐大」的五種人
李淨明:抗日拒共 「小諸葛」白崇禧的睿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