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慈舟法師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10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慈舟法師,湖北隨縣梁氏子,生於清光緒三年(紀元一八七七年),圓寂於紀元一九五七年,世壽八十,僧臘四十八齡。在《影塵回憶錄》中,倓虛法師(紀元一八七五至一九六三年)曾描述:「慈老一生專研賢首五教,兼代持律講律。他所到的地方,多提倡持律;他所住持的地方,全注重持律。平素悲心憫人心切,每逢在大座講經,說到一般人放逸犯戒的時候,輒自痛哭流涕,因此感人甚深。」慈舟法師不僅是一位持戒精微,律己謹飭的一代律師,更是近代中國致力於培育僧材、續佛慧命的僧教育家。

師(本文專指慈舟法師,下同)自幼生長於佛教家庭。父梁禮簡,母黃氏,二人俱是虔誠在家佛弟子。師滿一週歲時,父母為其舉行「抓週禮」――擇業試儀式。當時,但見師直取大紅盤內的書本及念珠,不取余物(算盤、量尺、小剪刀、小釘錘等),屢試不爽。有觀禮者歎道:「菩薩世家,自然生出菩薩麟兒!」(其時,雙親方受過菩薩戒)師於六、七歲時,入學啟蒙,不僅勤習儒家經典,更因受父母親學佛的影響,對於佛教妙義,亦用心尋繹。廿五歲時,師以晚清最後一屆秀才的資格,在家鄉開館授徒,教學相長,直至卅四歲出家乃止。

師早歲即有出家潛心向佛的志願,然因未獲父親首肯,奉命成婚,出家之途,幾經波折。待梁老先生辭世後,師徵得母親同意,夫婦同時出家。清宣統二年(紀元一九一零年),師禮湖北隨縣佛垣寺照元和尚為剃度師,法名普海,號慈舟。師與俗家妻子皆宿根深厚,彼此同慕佛法,同修梵行,相似於佛世時之迦葉尊者與俗家妻室妙賢相約出家,修習聖道,皆為古今稱美的佳話!

師自卅四歲出家,至四十二歲(民國七年)在河南信陽首次講經宏法,八年之間,致力於修學,埋首經教,參究禪那;除依止照元老和尚外,先後親炙過揚州元藏老法師、鎮江金山江天寺慈本禪師、華嚴大學月霞老法師等,並朝禮佛教聖地普陀山與九華山。師於信陽講畢《大乘起信論》後,與道友結伴,朝禮五台山,隨後轉往北京聽諦閒法師(紀元一八五八至一九三二年)講《圓覺經》。民國九年春,師四十四歲,於漢陽歸元寺,聽德安老法師講《觀經疏鈔》。總計近十年的真參實學,為師日後興辦僧教育與自行化他的道務,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師創辦僧教育,始於民國九年。這年秋天,應了塵、戒塵兩位法師的請托,協助他們於漢口九蓮寺開辦「華嚴大學」。民國十二年夏,師四十七歲,應杭州靈隱寺之請,開辦「明教學院」,惜因戰事中輟。民國十三年春,於常熟虞山興福寺,開辦「法界學院」。民國十七年秋,應鎮江竹林寺請求,創辦「竹林佛學院」。民國廿二年秋,師五十七歲,遵虛雲老和尚(公元一八四零至一九五九年)囑咐,於福州鼓山,開辦「 法界學院」。民國廿五年,復應大護法禮請,於福州法海寺,再辦「法界學院」(民國廿六年遷往北京)。

師孳孳於興學育材之際,亦不忘住持法城,弘法利生。民國十二年,擔任漢口棲隱寺住持;民國十八年,出任蘇州靈巖山住持;民國廿五年,應邀住持北京淨蓮寺。自四十二歲至八十一歲圓寂前,講經不斷,說法不倦,為法忘軀,至死不渝!

「戒為無上菩提本」――師以嚴淨毗尼為正法住世的基石,化緣所及,無不以振興戒律為首務。師曾開示:「晚學曉得自己根機駑劣,一宗都難修成,就只知道『律宗』 為出家人必須修的。律通諸宗,隨你修哪一宗,都要持戒。律學好了,再選一宗精勤學習,可以增長功德。但是,不能兼學也無過失,惟是學他宗而不肯持戒,這就有過了!」師並且強調「持戒」,「求生淨土」是修行、了生死的不二法門,師自謙雖未具擇法眼,然「自覺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終於歸到淨土」,且以志求西方蓮台 「上品上生」自勉並勵他。

「嚴師出高徒」――師嚴持戒律、一絲不苟的身教,陶鑄多位不失僧格、志潔高尚的弟子。師悲心懇切,愛人以德;弟子一舉一動,若於道有損,師必剴切指陳,不稍寬假,偶或外現金剛怒目相,實則內藏悲懷無限。今謹述一實例,以見師「愛之深,責之切」的婆心苦口。

民國卅七年(紀元一九四八年),師七十二歲,及門弟子懺雲法師(時年卅五歲),隨侍師於福建邵武縣廣福山雙泉寺,結夏安居。某日,寺內有一法師,將往縣城,懺雲法師便拜託他買回一個大西瓜,以供養師父。孰料第二天,師召集所有門徒,疾言厲色,痛斥此事之不當:「古人有言,君子愛人以德。我們是出家僧人,參方辦道,猶恐不及;身居深山窮谷之中,怎可叫人往返幾十里外,去買西瓜?」聞言,懺雲法師知道師父在責備他,便赧然低首,出列於大眾前。師遂指著懺雲法師,當眾喝道:「再說,西瓜又不能充飢,我又非少此不可,你為何要如此奢侈?」嚴苛的教訓,竟持續了好一陣子,才罷休。靜立一旁的懺雲法師,只能默默地向師頂禮懺悔!數日後,師轉復以慈母般溫和的口吻對懺雲法師說:「不是我不願意吃西瓜,實在是價錢太貴了。我們既是出家僧人,便應安貧樂道才是!」後來,懺雲法師繼承乃師風範,為當代戒德莊嚴,道行高超的佛門龍象。

紀元一九五七年黃曆十一月十七日(彌陀聖誕),上午七時,師於大眾助念聲中,蒙佛接引,安詳捨報。荼毗後,獲五色舍利子數千粒,分別供奉於北京西郊青龍橋觀音寺塔,與蘇州靈巖山普同塔。師畢生行願「教弘賢首,律持四分,行歸淨土」。己故李炳南老居士,曾有悼師輓聯一副,為師一生行持的具體反影。其詞曰:「惟陟降於觀音誕辰,乃解脫於彌陀誕辰,且與世尊同光壽;既闡宣乎華嚴經藏,復受持乎淨土經藏,定生極樂續高僧。」(師生於黃曆九月十九日,俗稱觀音出家紀念日)

超倫每效高僧行。願諸佛子,共相勉勵,見賢思齊!

(文據《高僧行誼》)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爭議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為,對於中國之大一統、政制的創建、中國版圖的確立等,起到了關鍵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 老子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裏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國有一句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現在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實它最早是專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上述成語中的“沉魚”,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美女西施。
  • 東方朔的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仍面若童子。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 作了他的姓。東方朔三歲時,對天下任何經書秘文,都過目成誦,還常常用手指著空中自言自語。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丟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打了他一頓。
  • 清明節掃墓活動,來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在黃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的寒食節,禁火時間較長,約一個月,後慢慢減少,至唐宋時期已減為清明前一天。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岳飛對子女教育極為嚴格。他每天對子女們的文武功課抓得很緊,學業完成之後,岳飛還要他們拿著畚箕,扛著鐵鍬,到菜園裡勞動。
  • 武訓(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 提起“張三丰”,人們就會想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尤其是金庸筆下的形象,更是令人盪氣迴腸。但那些描寫大多都是杜撰,真實的張三丰在歷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修煉大成就者,他發揚了中華道家文化,創立了武當派道統和武功,留下了許多傳唱不衰的神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