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海泛舟:莫貪暫時快意,應慮長遠之計!

――陶淵明擬古詩(九首選一)賞析
慧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歎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陶淵明(365—427年),名潛,又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起,十三年間,先後斷斷續續擔任過祭酒、參軍、縣令等職。由於看破官場黑暗,「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晉義熙元年(405年)毅然辭去彭澤令之職,歸隱田園,終老不復出仕。其散文情感真摯,形象豐滿。其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引曾紘語),為古代田園隱逸詩派的開創者。由於詩風迥異流俗,不為當時崇尚駢儷的詩壇重視。唐代以後,始影響越來越大。是古代最傑出的大詩人之一。有(《陶淵明集》)傳世。

《擬古》共九首,此首原列第七。詩中敍述:夜幕降臨,晴空萬里無雲,春風徐吹,送來陣陣溫馨。在這清朗之夜,一位容華美豔的女子,興致勃發,暢飲歡歌,竟至通宵達旦。曲終歌罷,她突然發出長長的歎息,原來此情此景,使她產生萬千感慨:雲間之月,皎潔明亮;綠葉叢中,繁花似錦。這些固然無比美好,但月盈必虧,花開必落,今日雖是花好月圓,不久之後,又會怎麼樣呢?

此詩托興詠懷,抒寫傳統的「美人遲暮之感」,揭示出青春易逝、好景不常、萬物「有盛必有衰」的哲理。但詩人並沒有直接說理,而是通過優美的藝術形象,來闡述詩旨,啟迪讀者,寫得清新流麗,情韻兼勝,為前人讚為「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 (方東樹《昭昧詹言》)。雖曰「擬古」,但又不明言所擬者為何詩,實際上是「用古人格、作自家詩」,與當時盛行的無病呻吟的模擬之作,迥然有別。

正是:

人要活得明明白白,
切莫過得昏昏墨墨;
有的貪圖眼前富貴,
出賣良知心狠手黑。
須知善惡皆有報應,
莫為中共殉葬遭滅;
生命可貴人身難得,
趕快三退莫再遲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歌謠為散見於典籍中的上古逸詩,其辭簡短雋永,自然和韻,而未收於《詩經》。今所見者多錄於郭茂倩《樂府詩集》與清‧沈德潛《古詩源》中
  • 古歌謠仍佔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沈德潛在其〈古詩源序〉中便提到:「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雅之遺意。猶觀海者由(辵+羊)河上之以溯崑崙之源,於詩教未必無少助也。」
  • 延陵季子將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季子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反而徐君已死,季子於是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徐人乃為之歌。
  • 〈越人歌〉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一首翻譯歌。它出現在先秦時的楚國;當時的令尹鄂君子晳有一天「泛舟於新波之中」,聽到划船的越人唱起了這首歌,由於歌詞是越語,鄂君子晳聽不懂,還找了當地人來翻譯成楚語,就是今所載之〈越人歌〉。
  • 這首來自古越的歌謠,文字淺白活潑,細思量則備覺情深義重,含蓄中互道決不為貧富而相忘:「乘車」、「跨馬」代表富貴,而「帶笠」、「擔簦」則言貧賤。
  • 〈擊壤歌〉是我國流傳下來最早的一首民歌,大約源於堯舜時期。反映了古代人民對自由勞動生活的讚美和對最高統治者的輕視。
  • 不管是四十州,還是三十八州,其範圍是何等的寥廓廣大,而這些卻都在「籌邊樓」之下,因此,籌邊樓的不凡氣勢…
  • 明月皎皎,秋桐藹藹,她是獨坐青軒的淑女,也是悵望雙燕的思婦。沒有人知道她一生經歷了什麼,唯有在她留存的詩歌中,勾勒出一道清麗朦朧的身影。
  • 西晉的華麗深宮內,住著一位特殊的皇妃。她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傾國的容貌,反而姿陋無寵,體弱多病。但她憑藉獨一無二的才德,位居眾妃嬪之首,深受宫人禮敬。當三千佳麗湮沒於歷史洪流,人們卻記住了她美好的姓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