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故事——信(一)

杖莫如信:小國外交的智慧

作者:徐牧仁
font print 人氣: 16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釋義: 杖,依憑。杖莫如信指可依憑的莫過於守信。
出處: 《左傳‧襄公八年》:「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杖莫如信」這個成語出自西元前565年、春秋時代中期的一段故事。當時,晉國在少主晉悼公的統治下,改變了六卿擅權的局面,將內政推行得井井有條,在短短的八年之中,九合諸侯,重新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於是,與南方的楚共王對峙,成為晉楚兩強相爭的局面。

這年,鄭國出兵攻打蔡國,俘虜了蔡國的司馬公子燮(?─前553年)。當時鄭國的人都很高興,只有年少的子產(?─公元前522年)不隨聲附和,子產說:「小國沒有文德卻有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萬一楚國為了蔡國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攻打。晉楚兩強交逼之下,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了。」

這時,子產的父親公子發憤怒地說:「你知道什麼?國家出兵的重大命令,是由執政的正卿在處理,小孩子說這些話,是會被殺頭的。」

果然到了冬天,楚國的軍隊就來攻打鄭國。鄭國的大夫們,分成了親晉與親楚的兩派,有的人認為,應該先與楚國求和,以保護國內的人民,日後再跟晉國說明原由,請求原諒。

當時,鄭國執政之一的大夫,子展(?─前544年)說:「小國服事大國的原則,就是誠信。小國不守信,馬上會有兵禍之憂,到時亡國之日就指日可待了。我們與晉國有過五次的會盟,如今背棄了晉國,未來晉國攻打時,即使楚國出兵,怎麼能抵擋住呢?楚國與我們交好是沒有結果的,目的只是希望侵吞鄭國而已呀!」

子展說:「我曾經聽過,能夠倚仗的莫過於『信』,嚴密防守等待楚軍疲乏,並等著晉軍的到來,不也是渡過危難的方式嗎?」

然而子展的意見,最終沒被掌握鄭國政權的公子騑(?─前563年)採納。果然,鄭國接連幾年的外交政策,都徘徊在晉楚之間,卻遭遇了連年的兵禍。

把時間的輪盤轉到了今天,誠實仍是兩國建交時最重要的基礎,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夠互惠共榮,而這點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古人們就已有深切體會了。◇#

(點閱【成語中的故事——信】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你只要回憶一下樑武三代的遭遇就知道了。」
  • 景帝廢掉了太子,竇嬰幾次向景帝諍諫,景帝都不聽,於是竇嬰托病不上朝。
  • (大紀元記者張宇台北報導)台灣油電雙漲,民怨四起,公平會、消保會也大動干戈,隨即展開市場有無壟斷及人為哄抬物價事件。裁制壟斷行為的美國反托拉斯法,於2006年開罰台灣4家疑聯合壟斷市場價格的LED面板大廠,台灣企業方恍然大悟,經商者應首重商道,才不致因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而觸法。
  • 言有忠信然後行, 行要篤敬方可成。 蠻貊之邦尚如此, 州裏之人更曉明
  • 有個專治毒瘡的醫生名叫孟斧,名聞全國
  • 孟嘗君召他回來,「你教我不接受象牙床的意思很好。那麼你現在趾高氣揚,是為了甚麼呢?」
  • 有一天,曹丕召見曹植,讓他在走七步路的時間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要殺了他
  •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故事來自西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時代,講了兩個關係密切,互相依存的國家,如何雙雙走向滅亡的故事,它們滅亡的關鍵就在於一個人性的弱點被敵人攻入了。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 《聽故事的天使》,每天都有好故事。每位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天使,在價值觀不斷變化的時代裡,《聽故事的天使》節目製作群願意為您的孩子撐起一片純淨的天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