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將舉辦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

人氣 5

【大紀元2012年04月17日訊】今年是小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馬思聰百年誕辰,為追念這位中國音樂大師一生在音樂上所作的奉獻,並希望將其豐富的作品廣為流傳,居住在大費城地區馬思聰的親友和音樂愛好者,將於4月22日(星期日)舉行一場「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音樂會舉行所在地West Chester的市長咖米特目前正式宣布:今年4月22日為「馬思聰日」。

馬思聰於1912年出生於廣東海豐,1987年在費城病逝。他不僅以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聞名,而以西方作曲方式、中國地方音樂精隨所譜出的樂曲更是豐富多元。在大時代的驚濤駭浪中,馬思聰人生際遇的起伏也反映在他的創作裡。

1923年,11歲的馬思聰自法國返鄉的大哥手中獲贈一把小提琴後,決定隨兄赴巴黎進修小提琴。他在1929年回到中國,於廣州、南京、香港等城市舉行演奏會。翌年,返回巴黎,專攻作曲。1932年,年方19歲的馬思聰學成返國。當時他一面任教,也不忘巡迴演出,把音樂帶到中國各個角落。抗日戰爭爆發後,馬思聰創作了二十多首抗日歌曲,領導抗戰合唱團在許多場合裡表演,並灌製錄音。這期間他譜出了馳名的「內蒙組曲」,其中的「思鄉曲」更成了馬思聰家喻戶曉的代表作,非但寫盡抗戰時期流離顛沛的人心,及至今日,仍深深撥動海外遊子思鄉之絃。

馬思聰在1945年時曾任「臺灣交響樂團」的指揮,兒子馬如龍就在臺灣出生。但他最終選擇回到大陸,1950年接下第一任「中央音樂學院」的院長和其他音樂組織的要職。他並於1955年和1958年分別擔任第五屆蕭邦鋼琴大賽評委和第一屆柴考夫斯基國際比賽小提琴評委的副主席。但即使以馬思聰的音樂才華、對音樂教育的貢獻和國際聲望,都沒法逃過中共1966年發起的文化大革命爆劫難。紅衛兵的批鬥、羞辱,把他打得頭破血流,逼得馬思聰一家選擇了逃亡的不歸路。最後經香港來美,輾轉到費城定居,這期間他曾七度赴臺灣演出,並汲取作曲靈感。直至1987年因病辭世,並未如願地再回故土演出,當年打動人心的「思鄉曲」成了他旅居費城時寂寥心境的寫照。

馬思聰一生熱愛音樂,在教育上,他培養音樂後進、照顧音樂系學生不遺餘力。他的學生余富華口述「懷念慈父般的恩師─馬思聰」中提到,馬思聰曾像親生父母一樣在他肩骨受傷、眼睛感染時悉心照顧,缺錢時慷慨資助,並殷切叮嚀,不可放棄音樂。冼星海在巴黎求學時也曾受到馬思聰的幫助。馬思聰留給後世最豐富的遺產,則是他的音樂創作。他將中國地方樂風用西方作曲方式表達,成為獨樹一幟的、更接近中國人的音樂。他的曲作多元,包括了小提琴、鋼琴、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芭蕾舞曲、合唱、獨唱等。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馬思聰研討會」所蒐集出版包括CD在內的十冊全集,目前可說是最完整版本。

4月22日在費城地區的這場演出,節目內容有合唱曲「美麗的祖國」(1947)和「家鄉」(1973)、獨唱「唐詩三首」(70年代)、雙小提琴協奏曲(1983)、鋼琴獨奏「漢舞三首」(1950)、小提琴獨奏「高山組曲」(1973)、「搖籃曲」(1935)、「第四迴旋曲」(1983)、「內蒙組曲」(1937)和小提琴齊奏「迴旋曲」(1937)、「跳龍燈」(1952)。演出者有成立已24年的「明德合唱團」,享譽大費城的小提琴家周曉甫,曾為馬思聰學生目前定居新澤西的小提琴家王華翼及數位優秀學生,北卡「杜克大學」音樂系教授顧小梅,畢業於費城克蒂斯音樂學院、目前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進修的小提琴家袁泉,現正於克蒂斯音樂學院進修鋼琴、師從西莫爾‧利浦金的黃若愚,還有來自臺灣、在天普大學研究所進修的女高音張倪綺等。由老、中、青三個年齡層次的音樂家,呈現馬思聰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創作,馬思聰的親友們希望以一場溫馨音樂會追念馬思聰的音樂風采,也盼望這是場啟航音樂會,能推動馬思聰的音樂到更遠的角落。

「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時間:4/22,星期日,晚7點。地點:The Madeline Wing Adler Theatre, West Chester University, 817 South High Street, West Chester , PA 19383。(音樂會為義演,免費入場)

相關新聞
從東方到西方的音樂大師
2024年賓州初選  投票率超低
大費城法輪功學員華埠紀念四二五上訪25周年
拉薩爾大學舉辦全球語言文化意識週 法輪功獲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