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競稻常勝軍 益全香米撑起一片天

人氣: 28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4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益全香米,學名「台農71號」,是台灣市面上常見且熱銷的米種。此米歷經10年的培育研發過程,在民國89年正式問世前夕,研發團隊主持人郭益全卻突然去世;為紀念他的卓越貢獻,當時的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熙煌給予此米「益全香米」的稱號,並由總統陳水扁正式命名,也成為台灣第一支登記命名的優質稻米。

「台灣早就擁有香米品種,但不受重視、沒有市場」,益全香米研發團隊、台中農事所研究員賴明信提到。台灣從吃飽、邁向吃好的過程中,當時從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畢業回國的郭益全,思索如何研發「色、香、味」俱全的稻米培育計畫並開始選育新品種。

民國80年,郭益全選用了來自日本的「絹光」,以及台灣香米「台梗四號」進行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克服病蟲害、提高抗病力,直到89年「台農71號」正式以「益全香米」問世,也確立了第一支台灣香米的歷史地位。

「米飯透亮、有淡淡香味,每年票選十大經典好米,多位飯店行政主廚品評後,凡是以台農71號參賽,都能拿下好成績」,賴明信提到,「甚至在92年競賽中,打敗了日本的越光米。」

收益最高的品種 市場穩定


台中農事所研究員賴明信提到,「益全香米目前產量僅有3萬噸,市佔率不高,但因為採契作方式,在所有種稻收益還是最好,市場非常穩定。」圖為台中農事所益全香米田。(攝影:黃玉燕/大紀元)


「產量低,農民不願意栽種」,賴明信提到,香米怕下重肥,施肥過多,產量反而會減少,為了扭轉台灣農民「一定要下重肥」的耕種習慣,他說,「我們研發一套標準的栽種模式和管理方式,一方面先降低農民對肥料的使用量,接下來是要跟市場結合」,他提到,「當時的所長林俊義就經常找糧商進行推廣,到處去教農民。」

「經過幾年的努力,民國95年,市場上百花齊放,一下子有50多個益全香米的品牌出現」,而其單價幾年下來,每公斤都落在65至130元之間,於是成熟的「台農71號」,以高單價姿態在台灣占據一席之地,也陸續帶動其他香米出現,市場也略見起色了。

賴明信提到,「益全香米最好的時候,種植面積達1萬2千公頃,有10萬噸產量,目前雖僅有3萬噸,市占率不高,但因為採契作方式,在所有種稻收益還是最好,市場非常穩定。」

國家寶貴資產 憂品種技術外流


許多年輕朋友在台南後壁鄉崑濱伯的益全香米田裡下田體驗收割。(攝影:李家翔/大紀元)


「香米的開發,前後進行10年的時間,政府投注的成本超過1億,」賴明信認為,「台灣人民應該要懂得珍惜」,面對技術、種子外流的危機,他強調,「防範不易,目前只能靠國人的自制力,不輕易帶到國外去。」

「雖然聽說海南島或是大陸沿海都有在種,但品質並不好,」賴明信認為,「這其中有技術問題,但這技術能維持多久,還不知道?」他憂心的說,「若要帶到國外去要經過一定的審核。」

「就像日本人對本國農業的保護非常嚴謹,外來米無法以品牌打入市場,就算以散裝方式輸入,也無法進到一般家庭生活。」賴明信指出,「加上日本人喜食冷飯,不愛有香味的米飯,目前日本市場中的香米,也只能在一般的自助餐店流通。」

新品種研發 多角化思維


益全香米每年2次成熟期,圖中呈現11月的稻穀成熟了!(攝影:李家翔/大紀元)


進口香米無法與國產相抗衡,賴明信認為,「益全香米在市場上產量雖不多,但相當具有區隔性,就算放到全世界,一樣具有優勢」、「泰國香米味道濃烈、而日本香米味道又不如台灣本地香米,一旦進入台灣,以市場區隔性,台灣香米的優勢不容易被取代。」

為了突破台灣米目前的困境,賴明信指出,農地休耕面積大,但稻米提供人口需要的總熱量卻只占32%,未來希望朝釀酒與飼料方向,取代進口澱粉類,像是玉米。他說,「目前每年進口玉米就高達500萬噸,還有進口小麥達120萬噸,竟跟國人每年需要的糙米總量120萬噸一樣。」

「每人每年稻米食用量僅48公斤,一週吃不到一公斤,受WTO的衝擊很有限,反而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影響較大」,賴明信認為,未來唯有透過「健康觀念再造、從飲食習慣下手,並配合節能減碳概念,推廣在地消費,才有有效挽回米食失寵的危機。」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