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啟思】

周曉輝:古代皇帝所推崇的「九德」與「十思」

周曉輝

人氣 4529

【大紀元2012年04月03日訊】十七世紀葡萄牙來華的傳教士安文思曾寫過一本介紹中國的著作《中國新史》,在其著作中,清朝的政治體制和皇帝贏得了他真心的讚美。他注意到,中國的帝王都要遵循孔子的教誨,要具有九德,即要自我約束,做臣民的榜樣;尊敬和關懷有學識和德行的人,常和他們交談;友愛家族成員;禮遇非皇室血統的尊貴之人;重視臣屬大臣;愛護百姓;招請各類工匠,促進生產;優待外國使臣等。

安文思提到的「九德」出自《尚書 皋陶謨》。皋陶是上古虞舜時期的官員,與堯、舜、禹並列為上古「四聖」。他主張德政,認為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於民。而民心之安,恰恰取決於君、臣之德。

皋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他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他並提出從政者要具備三、六、九德,卿大夫要具備三德,諸侯要具備六德,天子則要具備九德。

天子要具備的九種德行包括:寬而栗,即寬大為懷,講究原則;柔而立,即處世柔和,但有能力;願而恭,即嚴謹恭敬,但不冷漠;亂而敬,即處亂不驚,做事謹慎;擾而毅,即外表柔順,內心剛強;直而溫,即性情率直,但表現溫和;簡而廉,但不拘小節,簡潔廉正;剛而塞,即外在剛健,內裡充實;疆而義,即為人勇敢,有正義感。

上古五帝時期,天子都能依照九德來要求自己,依照孔子的說法,那時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這當然是天子德化的結果。

夏商(西)周時期,絕大多數天子能以德治世,出現了不少賢德之王。而不遵守九德的殘酷暴虐之王則是導致這些王朝滅亡的主因。這一規律,在中國以後的歷代王朝都在不斷重複上演著。

到了唐朝初年,在九德之外,還出現了「十思」。「十思」源於《貞觀政要》之「君道」,是唐代著名諫臣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中的內容。魏徵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勸諫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

具體而言,「十思」包括:一、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碰到自己所要迫切追求的東西,那就要考慮適可而止,以此來自律。二、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意思是將要做某件事,那就要考慮到有必要時及時停止它,以使民眾安定。三、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意思是時刻不忘高處不勝寒,那就要考慮謙虛做人,從而自我約束。四、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要害怕自滿,那就要有海納百川般廣闊的胸懷和度量。

五、樂磐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意思是遊樂的時候,那就要考慮到以三次狩獵為限度。六、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意思是擔心懈怠的話,那就要考慮有始有終,慎重開始,認真結束。七、慮壟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意思是擔心受到矇蔽,那就要善於虛心聽取部下的意見建議。八、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意思是憂慮讒邪影響,那就要考慮使自己行為端正,以去除自身不良的習性。九、恩所及,則思無因以謬賞。意思是想要給部屬有所恩賜的好處,那就要考慮到不能沒有緣由的亂用獎賞。十、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意思是要對某人有所懲戒,那就要考慮不能莫名發火,並濫用刑罰。

在魏徵看來,唐太宗只要做到這「十思」,並擴大「九德」的修養,就可以安然而治了。古代不少君王,在承受天命後,開始做的好的非常多,但能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慾,傲視他人,其結果就是使臣子們離心離德。

可見,古代皇帝若想在得天下後守住天下,除了重視「九德」外,還要重視「十思」。這兩個崇高理念,在漫長的歷史中,受到了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推崇、重視,以至於規法、倣效。王朝繁榮昌盛、存續時間長者,莫不是有著以此為約束的君王;反之,王朝走向滅亡或存續時間短暫,也都是因為沒有做到這兩點啊。

相關新聞
周曉輝:薄熙來到底有幾宗罪?
周曉輝:周永康會再走險棋嗎?
周曉輝:周永康玩完,胡溫整肅政法委
周曉輝:周永康新聞聯播「露面」為哪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