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廣欽老和尚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3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廣欽老和尚,福建惠安人,俗家本姓黃,生於清光緒十八年(紀元一八九二年)。四歲時,因家貧,被賣給晉江李姓農家為養子,養父母視同己出,愛護有加。因師自幼體弱多病,養父母乃依當時習俗,許願將師送給觀音菩薩,作「契子」(義子)。七歲時,養母信佛茹素。師宿具善根,即自願隨母素食,終身不渝。不幸,養父母分別在師九歲、十一歲時相繼過世;師頓失怙恃,倍嚐生離死別的滋味!師感世事無常,萌出家之念,遂皈依泉州承天寺苦行僧瑞舫法師。爾後,師在親戚的安排下,到南洋謀生;先是替人幫傭,後改任伐木工。某日,因預先料知工人上下山所搭乘的輕便推車將出事,在伐木同伴的慫恿下,師乃束裝返鄉,決志出家修行。

民國十六年(紀元一九二七年),師卅六歲,於泉州承天寺披剃出家,法名照敬,字廣欽。師雖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師的座下,然因瑞舫法師己圓寂,遂由當時承天寺住持轉塵上人代為剃度,並負起實際教化的責任。師於未出家前,即自揣福薄德淺,不堪十方供養;若道業未成,即平白接受信眾供養,恐於福有損、於道有虧。因此,師於在家時,即學習節食、縮衣、減眠,預先為出家苦行作準備。出家後,師即專志苦行,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忍勞耐苦,唯道是念,藉修賤役植福報恩。轉塵上人知師宿根深厚,將來必為佛門龍象,每藉機刻意磨煉,以激勵其心志。

師於承天寺任行堂之職事時,每天為大眾(寺內有六百多位住眾)盛飯添菜,不以為苦。等大眾用齋畢,才從容撿食掉落在桌面或地上的飯粒,以此裹腹,並甘之如飴!又擔任知客師時,若有遠來的高僧大德,即慇勤接待,倒水送茶、施巾備鞋,關照極為週到。其他如搬磚運瓦、砍柴煮飯等種種粗活,一律勇於承擔,歡喜承事!師因不曾受過教育,既不會講經說法,又不擅長唱誦梵唄,自知唯有刻苦律己,勤於服勞,才能上報常住,下化眾生。

師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本領――不倒單,是在責任心的驅動下,練就的功夫。師在承天寺操持賤役、廣修福德多年後,被委派為香燈師(負責大殿的清潔及香、花、燈等供佛事宜),並兼打板醒眾的工作。有一天,師因睡過了頭,延誤了五分鐘才打醒板。師因這次失職,而痛自呵責,心想,寺內有六百人眾共修,依每人錯失五分鐘計算,總共怠慢了三千分鐘。如此嚴重的因果,要如何才能承擔?師於是自請處分,長跪於大殿門口,向大眾一一懺悔。自此以後,為免睡魔誤事,妨礙大眾修行,師乾脆就在大殿佛前打坐,不再回寮睡覺,絲毫不敢有任何大意!由於責任心重,警戒心強,每每一夜內,要警醒好幾回。就是在如此嚴苛的自我淬煉下,師自然而然地成就了「不倒單」的本領。

民國廿二年(紀元一九三三年),師四十二歲,於鼓山精進佛七中,證得「念佛三昧」後,才前往莆田縣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處求戒。具戒回來後,師在轉塵上人允准下,決心往泉州承天寺後的清源山,獨居潛修。師於清源山穴居苦修,前後有十三年之久,由於道行高超,禪定功深,不只有猛虎皈依、猿猴獻果等美事,更曾入定一百廿多天,被弘一大師(公元一八八零年至一九四二年)讚歎為「古來大德亦屬少有」的定境。

「上山苦行為開智慧,下山化眾為行慈悲」,師於獲得深定後,即下山返回承天寺,決定進一步承擔廣度眾生的如來家業。而回寺後,無論他人以何種眼光相待,師「一本忠厚謙謹的態度,和顏悅色地待人」,未曾因自己「與眾不同」而特立獨行。當時,承天寺的監院與香燈師,為考驗師在山上十三年苦修的火候,故意捏造事端,讓大眾誤以為師是偷竊大殿香火錢的內賊。出人意表的是,面對大眾的白眼相向與不屑的默擯,師竟然如沐春風,不以為忤,連一句辯駁的話也沒有;真個是「真金不怕火煉」的修行人!待真相大白後,大眾除了愧疚無故冤枉好人外,對師坦蕩超然的胸襟,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民國卅六年(紀元一九四七年),師五十六歲,由福建廈門乘英輪抵達台灣。在弟子信眾的大力護持下,先後創建了土城承天寺與六龜妙通寺等南北兩大道場。師悲心懇切,度眾不倦,每以「老實念佛」惕勉大眾珍惜今世人身,念佛往生成辦大事,庶幾永脫輪迴之苦,同生極樂淨土。由於師戒德莊嚴,道行功深,上山禮拜求法者,不絕於途;蒙師慈悲度化者不可以數計,誠可謂法化無疆矣!師曾開示弟子說:「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

師的實際修持,周宣德居士曾歸納有如下六項:
一、心想憶念阿彌陀佛。
二、開口說話必利於人。
三、舉止行動,無不在定慧中。
四、持戒嚴謹,遠超凡夫。
五、視名利為空無。
六、度眾鹹令解縛。

據此,我們不難窺知師的不凡成就,系奠基在紮實的日用心行上。古德有云:「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道在日用尋常間,唯有真修實行,分秒不空過,三業清淨的人,才有機緣體道、悟道與證道。「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師印證了法力不思議的境界!

紀元一九八六年正月,師示寂於高雄六龜妙通寺,遺偈曰:「無來也無去,來去無代志。」(「無代志」是閩南語,意指無事)雖然師的報身已去,而其智慧的結晶卻隨著《廣欽老和尚開示錄》的流通,持續在這五濁惡世中,默默發揮心靈導航的作用,如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為迷惘的眾生,帶來光明、希望與溫暖!

(文據《高僧行誼》)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師幼具夙慧,聰慧不群,「非雅正之書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他八歲時,父親陳惠坐於幾側口授《孝經》;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大師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於席側。
  • 梁武帝時(紀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達摩東來,中國始有傳佛心印的禪宗上乘禪法。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至睿宗太極元年,紀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脈單傳,爾後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異,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備多種「特異功能」,不只能準確預知天氣晴雨乾濕的變化,更曾隻身躺臥在雪堆中,卻不見片雪沾其身,見者無不嘖嘖稱奇!
  • 明本禪師雖身為臨濟宗門下高足,然亦傳承宋代以來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禪僧而兼修淨土,並大力弘揚念佛法門。師主張「禪是淨土之禪,淨是禪之淨土」。
  • 憨山大師,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彥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觀音大士,先於夢中見大士攜一童子入門,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爾後產下的男嬰,即未來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師。
  • 紫柏大師誕生前一年,母親曾於夢中得一異人授蒂葉的大仙桃一顆;夢醒後,父母俱聞桃香滿室,母氏更因而懷孕。
  • 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為「永明再來」、也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師。他婆心懇切化導世人「 回頭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懷,隱然可見!
  • 師強調:「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師懇切心語,與聞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後塵。
  • 八指頭陀天性純篤,為十足性情中人,無論對人、對物、對山、對水,率皆出自真心,發乎至情。
  • 金山活佛一向不喜人家探詢他的出身、家世,他認為:「這些都是世俗淺見,佛法中是不計這些的;不問年老年少,但問有道無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