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華盛頓郵報》可以回答新華社的質疑

【大紀元2012年05月02日訊】 4月30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不具名的英文評論,「質問」為何有關薄熙來事件的「謠言」此起彼伏。有意思的是,該評論無意中洩露了這樣一個事實:目前西方主流媒體所報導的新聞很多取自於法輪功學員創辦的大紀元、新唐人等媒體。對此現象,該文質疑道:「西方正規傳統媒體反覆引用一個民間組織的獨家報導,這不是國際新聞史上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嗎?」

筆者當然理解新華社為何發出這樣的質疑,或者說,隱藏在文章背後的某些人並非是出於吃驚的原因,而是因為氣急敗壞,因為無可奈何。自2月王立軍投奔美領館引爆中共高層異動以來,大紀元持續的跟蹤報導和準確的分析不僅吸引了眾多的中國讀者,而且也給霧裡看花的西方媒體、外交官、政要等指明了解讀中國時局的方向。全球主流媒體都在看大紀元已然是個不爭的事實。

而讓新華社不解的西方主流媒體引用「一個民間組織的獨家報導」的原因,恰恰在於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人發現大紀元的諸多報導和分析是真實、準確、可信的。既然如此,又有甚麼理由不採用並為我所用呢?這又有甚麼可以吃驚的呢?

現在沒有人會否認,大紀元早已成為了海外第一大華文媒體,並正隨著對王立軍、薄熙來等敏感事件的報導而達到新的頂峰。而在西方媒體的發展歷史中,也曾有這樣因報導敏感事件而一躍成為知名媒體的例子,比如美國的《華盛頓郵報》。

根據發行量,《華盛頓郵報》目前是美國繼《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之後列第五名的大媒體,但它並非從創辦開始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績。

1877年,斯蒂爾森•哈欽斯創辦了《華盛頓郵報》,當時售價4美分,銷售量為6000份。次年,銷售量超過一萬份,1880年該報成為華盛頓特區首家每日出版的報紙。其後幾經易手,因熱衷於黨派之爭和煽情新聞,發行一落千丈,陷入破產境地,並被公開拍賣。1933年,猶太裔銀行家尤金•梅厄以82.5萬美元購下了《郵報》,從此,這家當時影響並不大的報紙便成為梅厄家族的資產。

梅厄公佈了新的辦報原則,即真實,遵循社會禮儀,雅俗共賞,為公眾服務,為報導真相在必要時準備犧牲自身物質利益,不與任何特殊利益集團結盟。

梅厄的女兒凱瑟琳是家族中唯一對新聞感興趣的人,曾在該報做過編輯。《郵報》逐漸發展成為發行量和聲譽居於美國中等水平的報紙。1963年,在主掌《郵報》大權的丈夫因抑鬱症自殺後,她出馬擔任了老闆,並做出了一些重大決策,如提拔著名記者本•布萊德利擔任《郵報》的總編,並放權讓各級主管、編輯、記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在她的主導下,《郵報》逐漸形成了以追蹤調查為代表的獨樹一幟的風格,並以消息靈通、材料可靠、文章犀利的特點向社會展示著輿論的力量。從此《郵報》走入了輝煌時期,成為美國居於前列的報紙,而讓其達到新的頂峰並震動全美的兩篇報導發生在尼克松當政時期。

1971年,《郵報》記者在《紐約時報》之後搞到了五角大樓有關越戰的「絕密文件」,編輯、記者要求立即登載,但律師們卻反對,因為當時尼克松政府正以此為由將《紐約時報》告上了法庭。凱瑟琳不顧政治風險,拍板照登不誤。尼克松政府遂將《郵報》告到法庭上問罪,結果《郵報》打贏了這場官司,在公眾中的聲望大大提高。

1972年,兩名年輕的《郵報》記者搞到了有關尼克松為首的共和黨在總統大選中做手腳的情況,凱瑟琳再次支持記者,將「水門事件」率先捅了出來,並且不顧尼克松政府的多次威嚇,一追到底,從而引起了美國新聞界對「水門醜聞」的輪番轟炸,最後逼得尼克松下了台。《郵報》以其在追查水門案中的卓越表現與道德勇氣贏得了1973年普利策金獎——公共服務獎。同時,它也獲得了國際威望,許多人認為它是繼《紐約時報》後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2004年,《華盛頓郵報》獲得18項普利策獎。2008年,《郵報》獨攬14個新聞獎項中的6項大獎。

在獲得如此高聲望之際,《郵報》也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效益。1963年,郵報總收入只有840萬美元,旗下子公司只有《新聞週刊》和兩家電視台。到1993年,郵報已發展成為包括報紙、雜誌、電視台、有線電視和教育服務企業在內的龐大新聞集團,總收入達到了14億美元。凱瑟琳也成為美國第一位名列《財富》500強中的女企業家。

《華盛頓郵報》從居於中等水平發展成為頂尖報紙之一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其辦報原則和風格,而這無疑也是今天的大紀元報系所倡導和追求的。大紀元在谷歌公司退出中國大陸、薄王等事件中的報導,業已證明了這一點,這也正是大紀元贏得國際聲望的原因所在。或許,隱藏在新華社這篇社論背後的人們可以從《華盛頓郵報》身上找到自己質疑的答案。

相關新聞
【周曉輝】:周永康舊日講話新登在告訴人們甚麼?
【周曉輝】:曾慶紅為何頻頻製造假消息?
【周曉輝】:胡溫習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
【周曉輝】細說周永康罪行――迫害高智晟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