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茶具演變

古芳子
font print 人氣: 351
【字號】    
   標籤: tags:

茶葉和茶具總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北宋范仲淹:「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這是讚譽宋代點飲末茶時,茶器的優美來烘托新茶的鮮嫩、怡人;茶案上選用一套白如玉的景德瓷茶具,或置上宜興紫砂壺配上明式瓷甌,沖泡香高味醇、泡水細長的上等茗茶,此時才能同時表現茶湯的色澤,山林的芳香和清雅的味韻,大大提升品茶的意境和生活藝術的內涵。

中國茶具製作的材質,自古以來有陶、瓷、玉、石、金、銀、銅、錫、玻璃、漆器等,但從古至今使用最廣泛而深入的還是陶與瓷。綜觀中國歷史上各時期的陶瓷茶具之概況,唐代以前陶製茶具稱做「缶」,缶既來盛茶,亦作為其他飲品之器皿,於茶並無專用。

大約在東漢至晉代,浙江的青瓷窯口已具有相當規模的發展,當時流行雞首流子(壺嘴)的茶壺,此時的北方也相對的發展迅速,大唐時期尚飲餅茶,盛茶湯用茶碗,陸羽《茶經》所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當時流行的茶碗只以青釉與白釉兩類,這些專用精質的青白釉碗,定下了千古華人飲茶的標準形色。

中國陶瓷業的發展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全國形成官窯、哥窯、汝窯、鈞窯、定窯五大名窯,除了青白釉色外,又開創了黑釉、醬釉、玫瑰釉、紫丁釉及多種彩釉,增益了茶具高雅鮮麗、光彩奪目的形制和色彩,也奠定了日後中國茶藝深廣的發展,乃至影響日本茶道、韓國茶禮,日、韓茶具的形制與釉的呈色受到中國深遠的影響。

時至今日,台灣陶藝業者對茶具的努力有目共睹;日韓茶具大都遵循古制,中國大陸經歷文革破四舊的關係,茶具在陶瓷業的發展上,大都只能守成,五大名窯雖有生產,但由於資訊不自由,茶具的製作未能融入現代生活。

本文轉自229期【新紀元週刊】「特別企劃」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6/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清新婉約,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夫婦倆伉儷情深,可謂琴瑟和諧。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嗜茶,精於品茶、烹茶,功於茶史、茶道,甚至對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並留下數十篇詠茶詩文。
  •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 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濟源(今屬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裏貧窮,但盧仝很喜歡讀書,不願入仕為官。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完成《茶經》這本世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後世尊為「茶聖」。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的嗜好除詩之外,就是琴和茶,正如他在《琴茶》詩中所云:「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還有「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白居易《閒臥寄劉同州》) 可見詩人在此暮年之際,茶、酒、老琴依然是與他長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宋人崇尚茶道,故爾茶人輩出。那時的文人雅士大多飲茶講究技巧,追求精緻。其中蔡襄就是一個既長於品茗,又會製作茶葉,而且還給後人留下了有關茶道方面的文獻的「茶人」,是宋代茶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 江西修水縣地處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處,四周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地傑人靈。著名的雙井綠茶產於修水縣雙井村,那裏「綠叢遍山野,戶戶有茶香」,此茶形似鳳爪,銀毫披露;湯色清明,葉底嫩綠;茶香清雅,滋味鮮醇爽潤。雙井綠茶之所以在宋代就名揚天下,還是拜宋代傑出的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所賜。
  • 「小龍團」是北宋蔡襄創製的一種名茶,宋時茶葉製成餅狀,稱茶團,這種茶在茶團上飾有龍鳳圖案,又稱「龍鳳團茶」,有大、小之分,皆為上等貢茶,但是小龍團品質更精,所以尤為珍貴難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