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心創美食

翔龍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家都知道餃子是一道美食,而餃子最初叫作「嬌耳」,是一味中藥「祛寒嬌耳湯」的簡稱。

「祛寒嬌耳湯」是醫聖張仲景所發明。張仲景是東漢南陽人,從小博通群書,他喜歡道術、醫學,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漢靈帝時曾舉孝廉而做長沙太守,所以又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期間,就經常為百姓醫病除疾。當時,當官的人是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如何為他們治療疾病?於是張仲景就想了一個辦法,在黃曆初一和十五兩天,將衙門的大門敞開,不問政事只問疾病。

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黃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人,後來人們就用「坐堂醫生」稱呼大夫,用來紀念張仲景。

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在家鄉白河岸邊的張仲景,他看見沿途很多忍饑受寒的人都凍爛了耳朵。此時,家鄉正流行傷寒,張仲景在治病的同時,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於是,張仲景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捨藥治傷。由於,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這藥就叫做「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裏煮,熟了之後再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後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由於,包好的麵皮樣子像耳朵,且功效又是防止凍爛耳朵,所以張仲景為其取名叫「嬌耳」。張仲景捨藥從冬至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他讓徒弟捨給每個病人一碗含有2個「嬌耳」的湯,人們吃了「嬌耳」湯後渾身發暖,兩耳生熱,不長時間家鄉再也沒有凍傷耳朵的人了。

於是,人們在過年時為紀念張仲景開棚捨藥,治癒病人的爛耳,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把這種食物稱為「餃子」或「餛飩」。

張仲景在長沙任職時常為老百姓看病,因此深受百姓們的愛戴。退休後,長沙的百姓依然每年都會派人到南陽來看望他,並說百姓們在長沙選了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裏安身。

然而,南陽人聽說後也想留下張仲景就與長沙人爭吵起來。為此,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裏好了。」

張仲景壽終、駕鶴西去那日正好是冬至。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捨「祛寒嬌耳湯」的地方時,棺繩忽然斷了。於是,兩地人按照張仲景生前的囑託,就在此地共同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百姓共同為張仲景修了一個很大的墳,並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為人們捨「祛寒嬌耳湯」的,又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為了紀念他,從此人們在冬至這天也要吃餃子,於是就有了那句流傳近1800年的民謠:「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 徽州石雕是傳統「徽州四雕」(石雕、磚雕、木雕和竹雕)之一,在徽州城鄉分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