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盧溝橋事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人氣 1182

【大紀元2012年07月07日訊】(大紀元李洋綜合報導)七七蘆溝橋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戰的歷史。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在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日軍以有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駐守此地的國軍第29軍拒絕。之後日軍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蘆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1937年3月17日,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最後關頭」演說:「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靠近宛平車站,屬河北省宛平縣,始建於金朝(1189年),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平城是捍衛京城的軍事要塞,佔領了這裡就可控制北平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當時駐防在盧溝橋一帶的國軍第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舊部。

事變前對日謀略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逐漸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灣開始,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1894到1895年通過甲午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軍突犯瀋陽,侵佔中國東北三省,並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翌年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企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

當時的國民政府面臨「北有日軍、南有共軍,交相呼應,同時進逼」的危局。各地軍閥亦各自為政,不聽中央調遣,相互衝突,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費盡心機,居中調停。與此同時,中共趁機加緊發展,在湘贛等地建立起多個「中央蘇區」並不斷擴大。

面對日本侵略和中共在贛湘鄂豫皖各省的武裝叛亂顛覆,蔣中正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他認為「赤匪之擾亂,誠為中國民族之根本大患。」

1933年1月,日軍攻破榆關,中共則在江西擴張。蔣中正籌劃應付日軍、共軍呼應夾擊之策,決定「對外積極準備,對內加緊剿共」。他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緊剿共,並密籌對日宣戰與封鎖之準備。同年4月,江西新淦被中共紅軍所攻陷。蔣中正赴江西主持國軍剿共軍事會議,表明長期抗戰方略與決心。為此,蔣中正隨後發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申明「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內匪,則無以禦外侮」。

但1936年西安事變,破壞了蔣中正抗日的戰略部署,使他的「八年剿(共)匪之功,隳於一旦」 ,並導致日本對蔣凝聚了中國的團結而意識到須加快侵略。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進行軍事演習,作侵略華北的作戰演練。

七七盧溝橋事變

當時國軍第29軍在盧溝橋一帶駐紮了一個營的部隊進行防禦,在豐台以南的南苑尚有29軍主力部隊集結,兩支中國軍隊互為犄角之勢,對駐紮在豐台的日軍形成威脅。而日軍企圖佔領盧溝橋及橋東的宛平城,全面掐斷北平的外援,使北平變成一個死城,實現其不戰而勝的目的。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聯隊的一個中隊在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進行軍事演習。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當時駐紮在盧溝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37師219團吉星文部隊的一營拒絕了這一要求。

之後日軍包圍了盧溝橋。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並向宛平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29軍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還擊。從此掀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

爆發全面抗戰

日軍以七七事變為開端,迅速發動了對華全面的侵略戰爭。短短一個月時間,日軍在華北侵略軍兵力已由事變前不到一個師團增加到達8個師團以上,並編成華北方面軍,分路向河北、山西、綏遠、山東展開大規進攻;事變後一個月,日軍又在上海發動海空協同登陸,開始有計劃地對華東進行侵略。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正在廬山主持軍官團訓練的蔣中正密電當時的第29軍軍長宋哲元向石家莊、保定增兵,鞏固北平城防。7月13日又電令宋哲元「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17日,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最後關頭」演說,象徵對日長期抗戰的開始。

「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

蔣中正在演說中一再強調「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認為盧溝橋事變非 「偶然突發」的,而是日本「處心積慮」,所以必須抵抗。同時採取緊急措施,編組第一線戰鬥部隊100個師,預備部隊80個師,後備兵員100萬人。國民政府亦將重要的設施、人力向西南遷移,使西南成為日後抗戰的大後方。

7月31日,蔣中正又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佈「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同年12月17日蔣中正發表《告全國國民書》,表示「中國持久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國之民 心……人人敵□,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里之國土之內國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致敵於死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

早在1935年8月21日,蔣中正在日記中就超前預見日本侵華最終失敗:「(一)對中國思不戰而屈。(二)對華只能威脅分化,製造土匪漢奸,使之擾亂,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國。(三)最後用兵進攻。(四)中國抵抗。(五)受國際干涉引起世界大戰。(六)倭國內亂革命。(七)倭寇失敗當在十年之內。」

之後的歷史事實亦表明與蔣中正預測大概相符。經過八年艱苦奮戰,中華民族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全面勝利。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日軍北平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捍衛中華 戰神白崇禧—— 碧血黃花崗 萬世流芳頌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歷史的血跡: 抗戰期間,國軍堅持敵後游擊戰,毛澤東和中共表面上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抗日,背地裡對日軍游而不擊,破壞抗日,乘民族危難發展壯大中共實力 )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盧溝橋事變70週年 中港台三地紀念
熱線論壇:七七事變七十週年
七七事變是中共華北局劉少奇一手製造的!
七七事變週年 前國軍團長談抗日困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