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 : 星星知我心 我心不識星

唐子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8月31日訊】星星知我心,何意?司馬懿是個人物,東漢和曹魏四代重臣,其史事載入《三國演義》,與蜀國丞相諸葛亮分庭抗禮之際,時常夜觀天象以查人事變化。某日看到一顆星掉落,司馬懿說:孔明(諸葛亮)死了。依據儒家史觀看司馬懿,可謂阻止漢朝第三次統一中國的天意代表(仿當今「黨代表」的稱謂,可稱為「天代表」。可以說孔明死於司馬懿的真心渴望。

司馬懿從其高祖征西將軍司馬鈞起,到他是第五代了,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被曹魏第二代皇帝曹睿升為舞陽侯,司馬氏成為數一數二的大門閥。第七代司馬師先後受封晉公、晉王。第八代司馬炎建立一統中原的晉朝(西晉)。司馬炎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是禮教的護衛者,東漢名儒,文武雙全。就個人德才而言,不如錦囊妙計疊出並神奇無比的諸葛亮。但當諸葛亮要憑個人才華一統中原,有違天意,所以歷史眷顧司馬懿。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抗衡,雖然屢敗,卻因順應創建晉朝的天意而總能絕處逢生命比孔明長。

巴西作家科埃略的小說《煉金術士》裡,一個天代表(老人)對一位人間牧羊少年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老人說的真心並非世人說的人心癡情。中國《牛郎和織女》的神話,講述王母娘娘的小女兒動人心降世與牛郎結婚生子的故事,結局卻是昇天成為兩顆相距遙遠的星星。牛郎和織女的結局是化作天上兩顆軌道不同的星星,真心相愛做夫妻只是一次地球旅行。人回天好比是心升級,人成了天上星。

星星知我心,中華象形文字•形象思維的話語,修德慎言可搭星與人的橋。五四運動後,科學假說疊出。性情中人善意在心,不敢隨便假設,更不敢誹謗;居心不良伺機竭力誣陷。中共搞各種運動逼人表態,用辨析話語說不能辨析的家務似的事,乘機誣蔑人以混淆是非。

看宇宙天象,太陽升降、月亮圓缺都是有一定規律的,地上有相應的艷陽天、月明夜以及人的勞作和對酒當歌等行為。天象促使人行動,例如打雷使人心驚肉跳或掩耳閉目,颳風下雨使人躲在房屋或山洞裡。這樣觀看天、地、人,真心其實是順應天意,比科埃略細微。

東漢末年,漢朝氣數已盡,諸葛亮心知肚明,卻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出隆中,以個人才華和四川的地理優勢,為劉氏家天下在漢獻帝之後出中原而在巴蜀之地續了40年的命。諸葛亮自知逆天行事,雖嘔心瀝血和鞠躬盡瘁也不能夠創下與姜子牙齊名的建國偉業。這就是說,孔明行事是感恩圖報,並非順應天象而動,所以日月星辰未能連成一線幫助他。這就有了《三國演義》這樣一說:諸葛亮欲布八卦陣擊敗司馬懿,鬼使神差魏延滅燈破了八卦陣。

相反,儘管曹操聽聞司馬懿有狼顧模樣(聽人在後面喊,身體不動而能狼似地轉頭向後看)並驗證屬實,還夢到過三匹馬同在一個槽裡進食(暗示司馬氏吃掉曹氏),曾經提醒兒子曹丕要警惕司馬懿以後干預曹氏的「朝政家事」,可曹氏魏國還是落入司馬氏之手,這是命中注定。曹氏強勁在文學和軍事上,曹丕、曹植之後就衰弱不堪,真正顯貴不過三代。司馬懿順應禮教趨勢而動,從高祖到子孫生命都受到召喚,第九代才衰落,故而八代人能夠心想事成。

身為中國人,做男人女人、父母夫妻及兒女,你是否清楚男女、父母、夫妻、兒女之道?你一生可否有過真心的渴望?1990年一部《渴望》電視劇以女工劉慧芳的愛情經歷,揭示大陸中國人即使在大文革10年裡社會動盪、是非顛倒的背景下,依然呈現對人間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此劇轟動全國,感動千萬人。「渴望」成為熱詞。

可誰料想從1992年改革起至今才20年,中國大陸居然被拜金主義全面擊潰,「向前看」變成「向錢看」: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才有錢。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美其名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中國•新社會。眼下中共統治的大陸道德完全崩潰,社會潰敗已至絕境,「心亂•心死」而無可救藥了。中共對此束手無策,在2009年還拍攝《西南剿匪記》,繼續傳播謊言:「中共把土匪由鬼變成了人」。這不僅令人噁心,更顛倒歷史。中華民國的西南貴州,民風淳樸,土匪比當今中共官民更像人。

中共統治下的「我」,基於整人和被整的政治運動經驗,用咒罵和謊言傷人,蠻不講理。英國人洛克的「我」,基於科學經驗,能夠有定義、例證、辨析與綜合的清晰論證。法國人笛卡爾的「我」,基於對傳統觀念質疑審視後的選擇,推理如同幾何證明般沒有情緒的糾結。

我心不識心,何意?有問題最好答,以懷疑後確信的觀點作推論,理性思維展露。斗轉星移,中共政策引領「權貴聯盟先富」。中國人在大陸普遍丟失敬畏天地的心:嚴重缺德,用名利色情等感覺評判一切。三人行必有我師,敬重哪怕只教了一個字的老師,凸顯仁義倫理。黨文化教我們聽人講話不感恩只批判,跟老師也爭鬥,「我是流氓我怕誰」而無恥無畏。

相關新聞
宇宙新發現及其啟示
觀心:「物質場」和天象的關係(三)
諸葛亮子孫三代忠義殉國
漫談古人的觀天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