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注定是一場修煉

人到底該怎樣活著,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甚麼才是真正的標準?(攝影: 明國 / 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從呱呱落地那一刻開始,人就步入了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歷程。古語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生命的最初都是天真的,而後天的家庭、社會環境以及教育情況,就決定了你將形成怎樣的價值觀。現代人常說:甚麼樣的環境,造就甚麼樣的人。

然而,出生在哪個家庭,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宿命。如果你的父母是開朗、樂觀、友善的,那麼潛移默化中,你會形成正面思維,總是用充滿善意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相反,你出生在一個負面思維嚴重或是屢遭不幸的家庭,就會受到悲觀、消沉、戒備、敵對的侵蝕,這些負面的思維像空氣一樣進入你的體內,又像血液一樣溶在你的生命裡,無法改變,無力超脫。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人問精神科醫師:我有許多觀念讓我很痛苦,請問如何改變?醫生說:觀念受環境影響,你可以換個環境試試。那麼,有多少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存環境?當你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卻是最難的,你需要一個方向,需要一個方法,需要有人告訴你該如何改變才能越來越完善,而不是越來越糟糕。

當你的找到這個方法的時候,得以去除後天不良觀念,回歸天真的本性,並不斷昇華,遇到再大的環境壓力都不再改變,堅守善良的本性,那就是一場修煉,如同道家講的「返本歸真」,佛家講的「覺悟、彼岸」。

時常有人問我,你這麼年輕為甚麼煉法輪功?我開始修煉法輪功的時候二十歲,就讀於國內一重點大學,身體健康,精神正常,家庭狀況良好,生活水平中上。而迫害後因堅持修煉被邪黨剝奪學業前程,關進看守所,流落社會底層,受盡冷落歧視。所以也有人問,你煉法輪功到底得到甚麼好處了?

這時我常語塞,不是無話可說,而是說來話長,不知道人們是否能夠理解,這不像得了甚麼病煉功煉好了那麼顯而易見的受益,但是我必須修煉,只有在法輪大法的指引下,才能走出心靈的沼澤。

我自幼生性安靜、平和、善良忍讓,卻一直不被家人看好,他們在中共的連番的運動與洗腦中,形成了一套階級鬥爭、人人戒備自保的觀念,常指責我老實、傻、不會競爭、易吃虧、不會見風使舵,甚至不愛看「新聞聯播」都成了指責我的藉口。所以,為了避免批評、得到認同,只好被動地改變自己,過程迷茫而痛苦。最糟糕的是,他們傳遞給我這樣的理念:人與人之間就是互相利用,你對別人沒用,人家就不會對你好。

所以我從小就不快樂,本性與外來觀念總是不斷的激烈交鋒,這使我自記事起就在思索人生的終極問題了:人到底該怎樣活著,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甚麼才是真正的標準?

直到某一天,我讀到了《轉法輪》,所有疑問都得到了解答,從此,生活變得踏實、似乎每一天的心裏都灑滿陽光。我知道了我的心靈只能在「真、善、忍」的法理中得到改善和昇華,我的人生,注定是一場修煉。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簡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是從中越戰場上下來的一名一等殘廢軍人,這幾年,由於我的身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引起了不少人對我的議論。面對這些議論,我感慨萬千。
  • 二零一一年,正是玉珠處於最低潮的時候。那天,醫生告訴她得的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醫師都束手無策。
  • 我在單位上班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政治筆記都是抄的,抄完之後都不知道抄的是甚麼。
  • 張軍是大陸東北地區某一大型國有企業的一名車間主任,他從一個生活非常消極,業餘時間經常借酒消愁、打麻將的人,變成一個熱情誠實、淡泊名利的人,這之間的巨大變化,在親朋好友、同事之間傳為佳話。
  • 今天上海的客戶來公司參觀。跟以往一樣,晚上總經理會在酒店安排宴席款待客戶。作為接待人員的我,自然是其中的一員。
  • 娜娜年幼時父母離異,父母各自都再婚,誰都不管娜娜。可憐的娜娜與姥姥相依為命。由於缺少家庭的關愛,娜娜很早就接觸社會上的閒雜人等,沾染了惡習,做違法之事,甚至吸毒。她終因詐騙被勞教,那是十年前的事了。
  • 林麗菁有個完整的正常家庭,求學過程順遂,專科畢業後進入公司上班,老闆、同事都很好,工作順利。可她總是覺得人生很乏味,心中似乎總有解不開的萬千愁結。
  • 2011年,油畫家葉上達,以作品《準備》參加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全球華人寫實油畫大賽」,贏得了銀牌的大獎。他也在當年的12月,親自到美國領獎。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央視新聞突然間鋪天蓋地報導有五人在天安門廣場自焚的新聞,並聲稱是法輪功學員所為。從一位職業攝影師的角度,通過這短短幾分鐘的影片,其中運用的鏡頭語言,我可以解讀出許多我熟悉的電影拍攝手法。這是一個所謂的突發事件,卻被央視拍出了電影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