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圍墾13萬畝濕地救財政 引海域嚴重污染憂患

人氣 6

【大紀元2012年09月22日訊】為挽救地方財政,一向多山寡地的溫州大舉向海要地。一項即將上馬取名為「甌飛」的龐大工程,計劃未來8年內,投入約280億元,圍墾出13.3萬畝土地,並欲終能將圍墾面積拓展至約49萬畝。這意味著「甌飛」工程將成為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一項圍墾工程。專家擔憂,歷來被稱之為「海洋之腎」的灘涂濕地的大規模被破壞,恐造成溫州地區岸線的嚴重破壞和海域污染。

據大陸時代週報報導,這項取名為「甌飛」的圍海造地工程並不是溫州第一次向海要地。2007年的溫州圍墾統計年報顯示,從1950-2007年底,全市完成圍墾大小262項,合計面積21.63萬畝。此後,圍墾不斷加大力度推進。

13.3萬畝灘涂濕地圍墾獲批

大陸海洋局海域管理司近日已下發了《關於重新確定溫州市甌飛淤漲型高塗圍墾養殖用海規劃圍海規模的通知》。通知稱,用海總面積應控制在8,866.7公頃(合13.3萬畝)以內。

溫州市發改委一位官員宣稱,這只是「甌飛」工程一期。項目規劃示意圖顯示,「甌飛」工程位於溫州甌江與飛雲江之間的大片灘涂區域。在溫州的規劃中,「甌飛」工程一期圍墾出13.3萬畝土地,加上已圍墾的龍灣二期和丁山三期,總共20餘萬畝;二期項目則有29萬畝。

這項總規模共49萬畝的工程,有望近期獲批。如獲國家海洋局簽發,「甌飛」工程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圍墾項目。溫州將「長」出城區面積的1.64倍。

目前,一道塗有「甌飛工程施工現場注意安全」字樣的堤壩相隔,堤內是已圍成的龍灣二期和丁山三期,而堤外則是仍為濕地灘涂的「甌飛」工程現場。一條土石路延伸向遠處隱見輪廓的隔堤,隔堤是圍墾的第一步,劃出圍墾的疆界。區域內已插上了「海洋科技創新園」、「總部經濟園項目」、「金融中心項目」、「市民中心項目」等標牌,標出了此後地塊的歸屬。

「圍海造地」 挽救地方財政

溫州工業用地的價格堪稱全國之最,最低的每畝六七十萬元,高則每畝100多萬元,通過民間轉讓後,甚至會高達每畝200多萬元。

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認為,圍海造地是解決人地矛盾的一種思路,但這可能也是在溫州整體經濟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採取的某種救市措施。吸引外商或內地資本去溫州發展,同時吸引溫商回流,以此鞏固經濟發展,穩定局面。

上海資深投資專家、常盤桓於溫州商界的林端方懷疑,大規模的供地賣地是否是挽救地方財政的一著妙棋,這實際上是土地財政的一種變形。

而開闢出的土地能否吸引全球及全國客商投資潮?有專家認為,這些地是用金子砸出來的。溫州當然持面向全球的招商姿態,但它地處浙江「死角」,交通不便,外地商人願不願意去,還需要綜合考量。

專家擔憂:造成嚴重的岸線破壞和海域污染

向海要地、挑戰自然的同時,也會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灘涂向有「海洋之腎」美名,天然具有淨化海水之功效,且是不少海洋生物的棲息地。

華東師範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擔憂,圍塗造地,海洋的淨化功能會降低,而開發建設後,上游來水來沙的污染程度又會加強,一升一降之下,生態補償措施肯定要跟上,爭取在新的條件下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圍海造地,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整體規劃,會不會破壞岸線,造成嚴重的海域污染。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認為,對環境的影響,顯然也還存在官方未考慮到的角度。譬如,用吹沙填海的方式墾出的農田是否會太鹹,或將淪為鹽鹼地?如果不能解決土地與海水交換的問題,那過一萬年也會是鹽鹼地。

(責任編輯:肖恩)

相關新聞
海洋污染問題嚴重
中國近岸海域污染擴大  形勢嚴峻
海洋污染擴大 廣東近海成巨大垃圾場 
沿海「死亡區」在全球迅速蔓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