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 靚餅 清風 明月

華人中秋感念上天恩賜 思鄉寄情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在五彩繽紛的秋色中,又到了「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的日子。在月朗風清的中秋,遠在海外的華人不禁湧起「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心緒。飄洋過海,在異國落地生根,雖然每個人經歷背景不同,但華人鄉土情懷絲毫不會改變。無論身在何方,華人都會重視傳統節日。有海外華人表示,中秋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中秋體現古人對美好境界追求

劉仲明是香港移民,移民海外多年,一直保持傳統的過節方式,吃團圓飯兼賞月。他說:「中秋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之所以月餅市場這麼大,就是因為人們利用這個節日來表達親情、友情。年輕人長大了或結婚離家,都會買月餅孝敬長輩;做生意的人會買月餅送給客戶聯絡感情。」

劉仲明表示,8月也正好是收穫的季節,各種農產品上市,到處呈現豐收的景象。皓月當空,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頓飯,一壺茶,再品嚐豐收季節的時令蔬果。「香茶」、「靚餅」、「清風」、「明月」。在這種美好的境界中,感受著上天的恩賜,頓覺天上、人間容為一體,沒有間隔。「把酒問天,人生幾何」。對這種美好境界的追求,正是我們中國人優秀傳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他說,華人家庭一般都很重視過節,特別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對家庭負有責任感。老人懷舊、思鄉;兒女輩需要傳承中華傳統習俗。傳統節日正好能起到多重作用,既加強親情聯繫、慰藉思鄉之情,又能給晚輩做個榜樣,讓傳統節日代代承傳下去。

因父母在香港,中秋節這麼重大的節日沒有陪在父母身邊,劉仲明感到很遺憾。

汪先生一家剛從大陸回來。因為工作原因,無法陪父母過完中秋節。他說,移民海外,儘管生活壓力大,但是傳統節日一定要過。他每年都會邀請朋友一家一起過中秋節,月餅是必備食品,如果天氣好,會選擇在後院燒烤,啤酒、香檳、烤肉、果汁、香茶,再配上帶有濃郁家鄉風味的月餅。聊聊生活和工作,舒緩一下生活壓力。

傳統節日繫親情 承傳文化

李奶奶78歲了,她和老伴跟兒子一家同住,包括親家母、親家公,一共9個住在一起,是個大家庭。平時家裏就很熱鬧,一到過節,氣氛更熱烈。

李奶奶特別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是個大節日,李奶奶提前一星期就開始考慮中秋節的食品,月餅是必備品,再加上各種時鮮水果,飯菜比平時要豐富很多,要做10幾種。

李奶奶說自己很樂意照顧家人。「人生最幸福的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當看到他們圍坐桌子,吃著我做的飯菜,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刻。」

「現在年輕人生活方式跟上一輩不同,凡事簡單省事。如果做長輩的不重視這些傳統節日,他們就會慢慢的忘了。我們做長輩做個樣子給他們看,也是希望將來他們能夠照樣承傳下去。」 李奶奶說。

譚女士在一所中文學校工作,每到中秋節,她的兒子、女兒都會帶著全家回來過節。除了美味佳餚,譚女士還要給孫子、外孫講起中秋節的美麗傳說。她說:「節日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體現,過好傳統節日也是讓孩子們記住自己的傳統,讓他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中秋的團圓特色體現了儒家文化

袁先生是一名學者,多年前從中國移民澳洲。他認為中秋的團圓習 俗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儒家的道德理念,特別是儒教君臣父子的社會倫理。他說,中秋是由來已久的民族節慶,得以保持幾千年,是因為有著深層的中國傳統文化因 素。中秋節的特點是團圓,思親,體現了家庭和諧的重要性。一個家庭中夫唱婦和,子女尊重和孝敬父母,有輩份,講禮儀,家庭就和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 家庭和諧了,社會也就和諧穩定了。進一步看,如果家庭重孝道,講禮儀,那麼一個國家就會重道德,重禮儀,君與臣,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也就能夠理順了, 這就是儒家仁義治國的理念。

袁先生說,中國文化中古人對中秋節的來歷和中秋節慶祝儀式的記載,古代文人借中秋圓月抒發思鄉和思親情懷的佳 作,都加深了中秋的寓意和文化內涵。中秋的圓月象徵了家庭的團圓,親情的溫馨和人倫的和諧。年復一年,中國人在慶中秋時沿襲的喜慶方式和團圓思親形式也起 到了維持家庭倫理和維繫社會人倫關係的的作用。

袁先生指出,文革後,傳統文化被當作四舊,受到嚴重破壞。中秋的形式還在,文化內涵卻已不再 受到人們的重視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秋的月餅和團圓飯被注入濃厚的商業和社交色彩,月餅越做名堂越多,標新立異,以迎合社會送禮賣人情的需要。團圓 飯也經常成了談交易和拉關係的社交手段。現在的人對古人望月生情,思念故鄉和親人已經覺得可笑了:思親還不如思錢,錢才解決一切問題。在對金錢和物質的強 烈追求之下,維繫家庭和社會和諧的倫理已被埋沒了。

袁先生認為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保持了較多的中秋文化內涵,特別是臺灣和香港的華人,在慶中秋時注重的還是家庭的孝道和家庭成員間的和睦。

海外華裔的中國文化根

澳 洲華人歷史文物會主席凱利女士(Daphne Lowe Kelly)是新西蘭出生的華人,父母在上世紀初飄洋過海,從廣東到新西蘭謀生。凱利女士從小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知之有限。但她說, 她的家庭一直保持著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習慣,如新年和中秋節。她的父母並沒有對孩子們講述過中秋的來歷和與中秋有關的神話傳說,但他們知道,中秋是全家團 聚,賞月和吃月餅。

凱利女士的先生是一位美國人,她的家庭是中西合璧的形式。對她來說,中秋節是與朋友相聚,互敘友情的機會。她認為這個形式很重要,因為中秋節的聚會維繫了海外華人的相互聯繫,相互溝通和情感交流,也維繫了海外華人對自身文化和習俗的聯繫,使其保持了中華文化的根。

洪女士和林女士的丈夫都是澳洲西人,但都很尊重中國文化。林女士的先生也 從妻子那裡得知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他覺得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竟有著這麼動人的傳說,很有意思。每到中秋節時,他會主動到華人的商店買月餅回家與妻子分享。 他也把中秋的故事告訴自己的家人,並讓他們也品嚐中國的月餅,讓他們了解中國的習俗和感受中國文化的美好。

洪女士曾將嫦娥奔月和吳剛砍桂花樹的神話傳說講給她的丈夫聽,他聽後很受感動,感覺中國文化中的月亮竟是那樣具有浪漫色彩,那樣的詩情畫意,真是很 美,從而,他理解了為什麽華人對中秋節那麼的認真,原來其中有很深的內涵,並且可以促進家庭的和諧,使家庭有更多的幸福感。

「何事長向別時圓」

琴姐剛來澳洲不久,今年的9月30日是她第一個在國外過的中秋節。她坦承會想念遠在大洋彼岸的家人,特別是他的兒子和丈夫。她憨厚地笑著說,是不容易,長期分離後剛剛相聚不久,就又分離了。不過,我會打電話回家問候家人。中秋節的話題撩起琴姐諸多的回憶。

她已經記不得那段時間每年是怎麼過的中秋節。只是記得她的母親有一手很好的廚藝,過節時就給全家做一桌好吃的,家裏大人小孩圍著飯桌有吃有喝,有說有笑,樂融融的。

兒子小時候的一件事情,琴姐至今記憶猶新。那年兒子上小學四年級,參加學校組織的一週露營軍訓。在送兒子去學校的路上,琴姐囑咐兒子:「聽老師的 話,好好練,不要怕吃苦。不要像女孩子那樣哭鼻子。」兒子點頭答應。一週過去了,琴姐去學校接兒子回家,回家路上,兒子告訴母親,在軍訓營儘管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哭,但還是流淚了,他說,那是中秋節呀,所以我想家了。琴姐內心被觸動了,別看孩子小,中秋的家庭團圓在他心裏的分量還不輕呢。

琴姐在90年代開始修煉法輪功,2002年琴姐再次被抓,並於2003年被非法判刑8年。那年她的兒子才12歲。中秋之時,明月當空,只有父子對坐無言,淚眼相視。

漫長的八年牢獄沒有把琴姐折磨倒,她挺過來了,坦坦蕩蕩走出了監獄的大門。她的丈夫和哥哥一早就在門口等著接她回去。警察和610的人也來了,看到 琴姐顯得理屈詞窮,連連說:「這麼好的人被關八年,都是江澤民不好,都是他幹的。」親家的丈夫沉著臉,都不願搭理他們。她的的哥哥催著她上車:「咱們走 吧,全家都在等著你呢。」於是他們直接去了餐館。琴姐92歲高齡的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都已在那了。闊別8年,沒有人對監獄提一個字,只為琴姐接風,談高興 的事。

儘管這只是普通的一天,卻使琴姐和家人11年多來第一次感受到親人團聚的喜悅和溫暖,熱熱鬧鬧的,就像過節一樣。

琴姐雖然出了監獄,卻還是沒有自由。她的信仰在中國受到禁止,她的行蹤受到監視,無形的壓力憋得她透不過氣來,她不得不選擇離開中國。這個決定太難 了,剛與家人團聚,怎麼能再提分離呢?她思考了很長時間,終於對兒子談了自己的想法。兒子抑制著內心的情感,鼓勵她說:「媽,你走吧,這個機會也不是每個 人都有的。」兒子的善解人意使琴姐的眼眶濕潤了。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加拿大蒙特利爾華人慶中秋
川普封口費案完成陪審團遴選 下週開始庭審
暗警協同 拔槍對峙 洛縣警方逮16名盜竊嫌犯
加州47號法案致惡果 超90萬選民或促成公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