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 2012年中日如果爆發海戰

人氣 33
標籤: , ,

【大紀元2012年09月06日訊】編者按:近期,就中日「釣魚島糾紛」事件,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戰略專家JAMES R. HOLMES發表《外交政策》2012年中日如果爆發海戰(The Sino-Japanese Naval War of 2012)一文,並由「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參考了多版本的同來源編譯版。

「好吧,可能不會發生。不過要是真的發生,誰會贏呢?」本文的結論是日本會以微弱優勢勝出。文章最後稱:希望中共當局和軍方的領導人可以考慮到所有這些。如果他們真的考慮了,以上所討論的所謂「中日2012海戰」將不會發生。

全文轉載如下:

日本會以微弱優勢勝出

惠靈頓公爵(Lord Wellington)曾經這樣形容滑鐵盧的勝利——「你一生中所能見到的最勢均力敵的一次競賽」。惠靈頓公爵的說明也可以用來形容中日的釣魚島/尖閣諸島之戰,或者在東北亞的海域其他地方引起的海戰。這樣的一場戰鬥在2010年之前似乎還遙不可及,那一年,日本的海巡船逮捕了在有糾紛島嶼附近衝撞艦隻的中國漁民。但是,這種戰爭現在看來更有可能發生了。

在八月中旬,日本決定拘捕並遣返中國的保釣活動家後,中方的鷹派將軍羅援不斷喊話,要求派遣一百艘船捍衛釣魚台,東海艦隊也發動兩棲攻擊島嶼演習,中國攻打釣魚台的可能性並非完全不存在。8月20日,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中國媒體《環球時報》在一篇整版社論(點擊閱讀《做好對日鬥爭尖銳升級的準備》)中警告說:「日本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結果可能比他們期望的要糟糕得多。」

這並非只是做做樣子。今年七月,中國東海艦隊在東海海域進行了一場實彈演習,模擬了島嶼遭受兩棲攻擊的情況。中國的領導人很清楚是在考慮極端情況。當反日遊行的示威者們在街上上演砸爛日本車,攻擊壽司店的時候,他們背後可能是有民意支持。那麼如果在太平洋爆發衝突,誰比較可能獲勝呢?中國還是日本?

盡官日本最近給人留下的影響是軍事弱國,但打起海戰來,未必就會輸給中國。雖然「二戰」之後日本的「和平」憲法稱「日本將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但自二戰後,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已經積累了許多卓越的經驗和成果,例如水下作戰。日本的水手因其職業化而聞名。如果指揮官們能巧妙地利用好人力、裝備和地理優勢的話,東京有可能在和中國的海戰中不分伯仲——甚至還可能獲勝。

兩大勁敵過去的海戰為今天的島嶼糾紛埋下了伏筆。在1894-1895年間的中日之戰(譯註:即甲午戰爭)中,由於日本海上艦隊的加入,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地區秩序「在一個下午之間就被顛覆」。由於明治維新的影響,日本帝國的海軍戰艦由進口船身和組件快速組建起來,輕鬆地擊潰了當時被認為是最先進的中國北洋艦隊。1894年九月,日本先進的航海和射擊技術,以及高昂的士氣,令日本贏得了同中國的黃海海戰。雖然現在日本不再是一個崛起的強國,但日本海上自衛隊仍然保持著力爭卓越的傳統。

如果黃海海戰再次發生,日本海軍要如何對抗中國軍隊呢?首先要承認,這是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場景。除非北京打算在外交上孤立東京(聰明的有限戰的實施者會力圖這麼做),抑或東京採取愚蠢的外交政策將自己孤立起來,否則中日間爆發直接戰爭的可能性非常小。如若不然,衝突將可能誘使美國作為「好戰者」站在日本這一邊。戰爭是一場政治行為,美國軍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就曾說過,「政治家指揮軍隊」。但是,如果我們扣除政治的因素,單純嚴格地從軍事角度來觀望中日海戰的前景,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原始數值也會給人誤導

如果單從原始數值上來看,中日間根本不存在甚麼競爭。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48艘「主要的水上戰艦」,用於攻擊敵軍的戰隊。日本海上自衛隊聲稱,水上戰艦包括「直升機驅逐艦」、裝配有最先進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導彈驅逐艦、雷達陣、計算機系統和美國前線戰艦配備的高炮火力控制系統,以及各式各樣的小型驅逐艦、護衛艦和輕巡洋艦。同時,一個中隊的16艘柴電動力潛艇也增強了水平艦隊的作戰能力。

相對之下,中共軍隊擁有73艘主要水上戰艦、84艘導彈巡邏艇和63艘潛艇。中國海軍戰艦的造價更是令日本望塵莫及。中國海軍戰艦在鋼材的絕對重量上就比日本的重得多。

但是,原始數值也會給人誤導。原因有三:首先,軍事家愛德華.魯特瓦克(Edward Luttwak)就曾指出,除非在作戰時得到實際運用,否則武器就像是「黑盒子」一樣。沒有人肯定地知道這些武器是否可以像所宣稱的那樣發揮作用。軍事技術價值真正的檢測者是戰爭,而不是技術規範。要精準地預測出戰艦、飛機和導彈是否會在戰時的警長和混亂中的表現是不可能的。魯特瓦克還補充說,當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對抗一個封閉的社會時,這種意外表現就更有可能出現。開放的社會有一種習慣,公開地討論軍事上的失敗,而封閉的社會更願意讓失利秘而不宣。

魯特瓦克指的是美蘇間的海軍競賽,不過這也適用用現在中日間的軍事競爭。當年,蘇聯的海軍在表面上看起來很威風。但是,在冷戰期間,從粗心的船舶操作到生銹的船體外殼,蘇聯戰艦在公海上的表面顯示出了明顯衰落的徵兆。中國軍隊可能也有所隱藏。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素質以及日本海員的能力,可能將部份或完全抵消中國軍隊在人數上的優勢。

第二,在戰爭中存在著人的變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其著作《1812年戰爭中的海戰》(The Naval War of 1812)中將美國海軍同英國皇家海軍在單船決鬥上的勝利歸功於船舶設計和建造的高品質以及卓越的戰鬥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材料和人的因素。而後者則靠航海和射擊技術,以及將自己與其它海軍區別開來的無數先進特徵來衡量。這些特徵不是靠水手坐在港口拋光武器就能得到來,而是要靠實際的出海經驗累積而成。一直以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在亞洲海域持續高密度地進行單獨或聯合海上軍事活動。而中國軍隊的活動卻相對遲緩。所以,日本擁有人員方面的優勢。中國從2009年開始的亞丁灣抗擊海盜的行動可能可以算是例外,但中國艦隊只進行了短暫的護航或演習,船員們只有很少的時間以實戰方式組合、學習專業技能或形成良好的習慣。日本擁有人的優勢。

第三,僅從戰艦數量上來看問題是具有誤導性的。在東北亞地區,不可能存在單純地戰艦交戰。中日兩國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它們的陸地,包括離島,本身就是永不會沉沒的航空母艦和導彈發射平台。通過適當的武裝和強化,陸地基地就可以成為強大的海上力量的工具。所以,我們應將兩國地面火力的因素納入考量範圍。

日本所在的第一島鏈包裹著亞洲的海岸線,形成了黃海和東海的東部邊界。在對馬海峽(這把日本和韓國分隔開)和台灣之間,超過500英里的中國海岸線內都沒有任何島嶼。包括釣魚島/尖閣諸島在內的大多數島嶼都要近得多。在這些狹窄的水域中,任何可能的戰場都在岸上火力範圍之內。中日兩國軍隊都可以使用戰術飛機將自己的作戰半徑擴大到穿過黃海和東海,進入西太平洋中。雙方都擁有海岸發射的反艦巡航導彈,增強自己的綜合打擊能力。

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不對稱性存在。中國軍隊的常規彈道導彈可以在整個亞洲地區打擊任何一個地面基地,可以在日本戰艦離港或戰機起飛之前就令日本的設備處於危險狀態之中。中國的二炮也被報導擁有反艦彈道導彈,足以在陸地上打擊海上的移動船隻。由於射擊範圍超過900英里,反艦彈道導彈可以打擊中國海域內的任何目標,以及整個日本島的港口,甚至更遠。

從日本的立場看,釣魚島是最難「保衛的領土」。釣魚島位於琉球島鏈的西南角,相對沖繩或日本本島來說更靠近台灣。從遠距離基地「保衛」釣魚島將會非常困難。但是,如果日本在前沿部署88型反艦艇巡航導彈(這是可移動、易攜帶的反艦武器),向周邊小島和琉球島鏈派遣導彈部隊,其地面部隊就可以產生重疊火力,將附近海域轉換成中國航線的禁區。這些力量一旦部署將很難被驅逐,即使中國決定出動火箭和戰鬥機。

任何將海陸空部隊打造成海戰最有力武器的一方將擁有獲勝的好機會。如果日本政府和軍方領導人可以創造性地進行思考、裝配正確的武器、盡最大努力地在空間上排兵遣將,那麼日本就將獲得這個勝利的機會。畢竟,日本不需要打敗中國軍隊就可以在海上贏得一次展現實力的機會,因為日本已經擁有了爭議島嶼的實際控制權,它只需拒絕中國的插手即可。如果東北亞的海洋成為無人區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可以保持的話,那麼政治上的勝利就屬於東京。

日本還有一大優勢,就是可以將兵力集中於國內。而中國海軍不得不在長長的海岸線上分散成三大艦隊。中國的指揮官們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如果他們在與日本對抗時集中大量火力的話,那麼其他利益攸關的地區就顧不上了。比如說,對於北京來說,在東北部海域發生衝突時,南海就可能變成無人值守。

最後,中國的領導人必須要考慮海戰會在多大的程度上打擊他們的海上投射能力。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未來再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強大的海軍。2006年12月,胡錦濤主席命令軍官建設「海軍」來防衛中國的海上生命線——尤其是連接印度洋的石油出口國和中國用戶之間的航線——「隨時隨地」地保衛。這需要很多船。如果在中日衝突中失去了不少戰艦的話,即使獲勝,北京也會認為是在一個下午就從國際大國的巔峰地位滑落了。

希望中共當局和軍方的領導人可以考慮到所有這些。如果他們真的考慮了,以上所討論的所謂「中日2012海戰」將不會發生。

(責任編輯:李平)

相關新聞
中共南海及釣魚島耀武 恐嚇國際勿「趁虛而入」
中共與日本建交40年 摩擦連連前景不樂觀
大陸民間保釣 中共當局阻止 日設專職應對
日本「戰敗日」 中日韓關係面臨新考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