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夏季專題—飲食篇 (五)

夏季養生的利與忌 從飲食談起

人氣: 9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9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安琪綜合報導)夏天又熱又濕,以中醫觀點來看,正是暑邪及濕邪傷害人體之際。中華文化素有「寓醫於食」的觀點,很多食物同時具有美食養身和防治疾病的價值。因此,攝取消暑祛濕食品以防邪氣入侵,是夏季養生的重點。反觀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有時不自覺地和養生原則相違背,藉此提醒讀者哪些夏天飲食行為應當避免。

中國古人的養生觀

針對一年氣候特徵,中國老祖宗有「六氣」之說,也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倘若六氣表現太過與不及,就不是正常氣候,因此產生六種致病因素,稱為「六邪」。

夏季氣候為暑氣和濕氣重,也是暑邪及濕邪趁機作亂時機。據中醫解釋,人體因為無法適應夏日高溫所導致的不舒服,稱為「暑邪致病」。而長夏多雨,由於濕氣重引發的不適現象,是為「濕邪致病」。

中國古人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一致,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正梁中醫診所鄧正梁院長表示,氣候會影響人體氣血運行與代謝,人體若不與四時之氣相應,疾病就會發生;所謂順之則宜,逆之則病。換言之,人在宇宙自然中,必須根據四時氣候變化來調節人體臟氣,讓人與自然統一和諧。

防邪作亂 夏季飲食聖品

中華傳統文化看人體臟腑與氣候對應關係,有「夏主心,長夏主脾」的說法,即所謂「暑氣通於心、濕氣通於脾」。

在中華特有的食療文化中,深信食物的療效遠在藥物之上。在食療的理念中,濕熱的夏季養生首重食用能消暑祛濕的食品。事實上,現代西方醫學同樣有著「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

哪類食物能收消暑袪濕之效以防止邪氣入侵人體?

中國古代對食物分類有「四性」的分法,分別有其各自的保健功效。「四性」又稱「四氣」,即食物具「寒、熱、溫、涼」等四種屬性。它並不依照字面意義解釋,主要是依人體吃了這種食物後,所產生的影響或反應歸納而來。例如,大熱天渾身大汗時吃片西瓜,令人全身沁涼、暑意全消,據此將西瓜列為寒涼性食物。

在古人飲食經驗中,寒涼性食物具清熱、瀉火和解毒功效。所以夏天最好的選擇是能退火的食物,比如瓜類,計有冬瓜、黃瓜、絲瓜、苦瓜和香瓜;另外如茶葉、綠豆、蓮藕、竹筍、茭白筍、蘆筍、金針、海帶、豆腐、空心菜;以及梨、楊桃、椰子、甘蔗等水果,亦可滌熱解暑。

至於合適的袪濕食品,《康健雜誌》第164期刊載中醫師的話說,綠豆、蓮藕和白朮、薏仁、茯苓等中藥材,有利濕效果,對於排解夏季濕熱很有幫助。

此外,人在夏季容易多汗致耗損體液,除了飲水補充體力外,食用水份含量高的瓜果或是進食稀粥也是生津止渴、清暑袪熱的好方法。根據《預防》雜誌網站,一大片西瓜就提供相當於9盎司的水,遠超過1杯水的量。食材搭配方面,中醫推薦適合夏日進食的幾道粥,如「綠豆粥」、「絲瓜粥」和「荷葉粥」等。

「心靜自然涼」安度苦夏

中國自古還有「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構成。五臟配合五行就是「心屬火,脾屬土」。

夏日養生除了宜選涼性飲食外,三國時代嵇康在《養生論》中論述心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鑑於「夏主心」、「心屬火」,在炎熱天氣下,假使心情煩躁,外熱內火夾攻,無異於火上加油,易於誘發疾病。古人強調「心靜自然涼」,就是平時應保持心平氣和,調息靜心,自然會達到養生的效果。

另外,心醫堂中醫診所吳道中醫師撰文說,夏季心氣最易耗損,人易昏沉嗜睡。所以心臟不好的人,在炎夏容易心氣不足,出現心悸、胸悶、多汗、頭暈、倦怠乏力,此時心神的調養特別重要。

他進一步強調,夏天中午是人體心氣正旺之時,午休小睡是簡單易行的調養心氣方法,心臟不好者,更應確實遵行。

食物致病?夏季飲食之忌

話說適當的食物可以治病,2500年前西方醫聖希波克拉提斯強調,吃進不當的食物反而會引起疾病。有鑑於此,夏天飲食需注意的禁忌有以下幾點:

☆忌油膩、燥熱,宜清淡。

為防心火過旺,夏季養生重「清」,除了精神上維持神清氣和,飲食上宜清淡,少吃油炸、燒烤等燥熱食物,以免火上加油。特別是在臺灣,很多現代人喜歡聚在冷氣房內吃火鍋,這樣容易上火,且有違養生原則。還有,除非經醫師評估過的特殊狀況,中醫認為不宜進補以免火氣更大,特別是補過頭會致病。

☆忌過量寒涼瓜果。

針對濕邪致病,中醫解釋,人們在夏天因環境潮濕的影響而致病,稱為「外濕」。而由於天熱貪涼飲冰水或多吃生冷瓜果,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以致內生濕邪,稱為「內濕」。中醫講的「脾胃」包括胃道和消化系統。內濕表現以拉肚子或腹瀉等症狀為主。

古諺有云:「天時雖熱,不可貪涼;瓜果雖美,不可多食。」中國古人講究中庸之道,凡事不可太過或不及。寒涼性瓜果雖能消暑,當適可而止,若大量食用會導致濕邪致病。

☆養生不宜過食冷飲

中國老祖宗講究順應四季變化,調養體內陰陽的養生理念,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維。也就是春夏之時,自然之陽氣生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順時而養,就應該充養並保護體內陽氣。此時,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謂之「春夏養陽」。

《頤身集》曰:「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涼粉、冷粥。」反觀現代人總喜歡把冷飲或冰品視為消暑聖品,尤其在炎熱難捱之際,為圖一時涼快,很容易不自覺地大量飲用。此舉有損傷陽氣著實違背養生原則。

鄧正梁院長進一步說,四時氣候的變化和陰陽消長,影響著人體的陰陽氣血變化。人不可逆天而行,不可違反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應該順時而動,因勢利導,才能有健康的生命活動。人們因天熱而過服冰冷,導致瀉肚身體並感到疲倦,或貪涼受寒從而鼻塞流鼻水,就是沒有做到順時而動,因勢利導。

(責任編輯:畢儒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