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聲錄

大地情懷綠色交響曲

林鴻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近年來,國內外報章雜誌在談論全球氣候異變、土地保育時,皆特別關切綠地沙漠化所引發的沙塵暴,報章中指出人類應重視環境綠化的實踐。筆者便藉數首交響曲,帶領讀者一起進入作曲家建構的自然空間;期望民眾能在反覆聆聽、思索後,更加珍惜自身所處的環境與生態資源。

談到描繪自然景緻的音樂傑作,我馬上想到理察‧史特勞斯的交響詩《阿爾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這首曲目是理察‧史特勞斯在登阿爾卑斯山後所作,他以華麗的管弦樂捕捉森林、瀑布、灌木叢、暴風雨等山林景緻的瞬息萬變;隨著日月星辰的物換星移,一切物象都被賦予永續的活力,聆聽時可感受到多層次的美感與詩意。

英國作曲家巴克斯(Arnold Bax,1883-1953)的交響詩《快樂森林》(The Happy Forest),以細膩的管弦樂手法,再現森林裡的牧羊人舉辦詩歌比賽時的愉悅氣氛。而鮑羅定的交響詩《中亞細亞草原》不斷追逐中亞草原的溫柔,心跳與節奏在此共歡;連綿不絕的東方民謠風,奏出漫長的愜意。

德弗札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記錄著他對土地的深邃情誼,英國管引領的「念故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主題旋律。這一樂章是德弗札克從美國黑人靈歌中得到靈感所作,觸人心坎。

從交響詩《阿爾卑斯交響曲》、《快樂森林》、《中亞細亞草原》到《新世界》交響曲,各國作曲家皆以飽滿的管弦詩歌,吟誦對群山、森林與草原的讚歎,我們甚至能嗅到透過樂曲,在空氣中逸散的芬多精。

不同國家的作曲家,不約而同地以嶄新的編曲,和世人分享他們對身邊土地的愛。當我們沉醉在詩歌時,也應正視自然資源正消耗殆盡的事實。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植被保育與生態永續發展的實踐已迫在眉睫。否則,這些音樂所描繪的地景樣貌,未來都將成為絕響,我們只能在影像紀錄中遙想那已逝去的美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吳麗麗日本東京報導)2012年2月14日下午,日本著名的作曲家山本寬之先生,觀賞了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日本東京國際論壇中心的首場演出後,高興地表示,今天是第一次來看神韻,真是太精采了!
  • 音響展也有主題曲,2012高雄國際Hi-End音響大展明天將登場,名作曲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李和莆以台灣民謠為基底為該展譜曲「如歌的中板」,為展出增色。
  • 「我在台灣看過那麼多表演,我覺得美國神韻藝術團最出色,我大概明年還會再來看。」2012年4月7日晚間,在桃園展演中心再度觀賞神韻晚會後,客家音樂作曲家、桃園愛樂合唱團團長、桃園市東門國小校長湯華英,對於當晚表演的神韻紐約藝術團發出由衷的讚歎。
  • 2012年的5月13日是世界法輪大法日,也是法輪大法洪傳20週年紀念日。5月11日上午,2,000多名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法輪功學員在聯合國總部前的廣場上集體煉功,拉開了系列慶祝活動的序幕。 來自以色列的法輪功學員Ora高興地分享了她修煉法輪功以來的感受 ,並呼籲各界幫助停止對法輪功迫害。
  • 當地時間8月6日,好萊塢著名電影作曲家、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得主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因病在洛杉磯的家中去世,終年68歲。馬文在4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佳作不斷,他是好萊塢史上包攬奧斯卡、艾美獎、托尼獎以及格萊美獎的僅有的三位作曲家之一。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