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樂山

作者: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1147
【字號】    
   標籤: tags: , ,

仁者樂山,這句話人們幾乎都耳熟能詳,溯本求源乃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甚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甚麼關係?」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著。」

孔子說:「高山,生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還有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萬物賴之以生長,百姓賴之以享用。這就是仁者特別喜歡山的原因啊!」

誠如孔子所言,仁者所「樂」之山不僅形體高大,雄偉壯麗,內蘊更是厚德載物,高尚無私。顯然,這山既是天造地設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構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審美之山。自然之山的高大,與仁者人格的高尚,彼此照耀輝映,「通乎天地之間」。仁者仰望大山而不斷攀登,體會山的寬仁與威嚴,做人做事達到更高標。

孔子一次登上曲阜東面的蒙山,舉目一望,頓覺開闊眼界,原來天地竟是這般闊大,過去一直覺得曲阜城外的魯國已經很大了,如今看來竟是這般小之又小,魯國之外還有更大的齊國,齊國之外呢?還有很多的國,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下」了。及至登上高聳九霄的泰山,呀!天外還有天啊。常識中的「天下」也並不大,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大無邊。真是不登山外山,難見天外天啊。

後來,孟子將孔子這種體驗概括為兩句很有名的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歷代仁人常拿這兩句話自勉要像孔子那樣不斷攀登,以不斷開闊眼界,昇華境界,向上,再向上,以達精神之山的峰巔。

登高方能望遠,在這不斷攀登中,人的襟懷也不斷昇華博大。因為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仁者,他一覽天下時,油然想起仁者的心胸就像巍然屹立的泰山,把山的品格與做仁人志士聯繫起來,作為培養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道德行為規範。泰山為五嶽之首,它那闊大雄偉的風姿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聖賢人格品德。

從孔子及其學生們關於「仁」的言論可知:「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仁民愛物」等。孔子認為,品格高尚的人(仁者)一會兒也不能離開自己的本性,堅守本性如山一樣堅定不移,是非分明。

《論語》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說孔子是一位溫文爾雅,莊重安詳,不怒而威的師長。孔子認為,仁者應該像大山一樣巋然不動堅守自己的信仰、信念,淡泊明志,不被物慾所左右,要有「泛愛眾而親仁」的心。

因此他奔波列國弘道以濟世安民,如他在衛國匡地被圍困七日七夜,依然弦歌自若,演習禮樂,匡人於是知道了他是一位推行仁道的聖人,就退兵了。孔子以仁德之舉扭轉了危局,真正做到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在傳統文化中,「山」蘊含著高瞻遠矚的氣魄,有其高、深、博、大之質,一直都是令人尊敬和景仰的。《詩經》中寫道:「嵩高維岳,駿極於天」,形容山的高大、穩固、巍峨。

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飽經嚴寒酷暑,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孕育著廣袤的林海,參天大樹,花卉芳草,鳥獸昆蟲,因為它擁有一個博大而精深的內心世界。

山也是最有操守的,可以連綿而成勢,可以獨立而據峰。它執著挺拔,內含正直,久經滄桑的厚重感,凝聚成青松般的品格,有著仁者的剛毅和傲骨。而仁者也是如此,仁者安於義理,仁慈寬容。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又將孔子這句話加以引申,再頌山的高峻偉岸,萬民敬仰,天賴之而高遠,地賴之而遼敻,志士賴之激揚蹈勵以養奇偉之氣。漢代董仲舒寫了《山川頌》,描寫出面對大山大河,感受到人的渺小,造化的宏偉,成為君子品德的寄託,提出「推恩者,遠之而大」,意思是仁愛之心,推廣得越遠越是偉大。 

山無求於人卻是非常的慷慨與人,陶淵明得此精神,用之以修身,於是成就了特立獨行的田園人品與詩品。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性本愛丘山」,豈只是一種景色描述和一種田園感受呢?他在取法自然,修養品格。(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其一》)

古代的隱士、修道之士,還有不少文人雅士喜歡結廬於名山勝水之間,追求山水之「真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表現出他們高潔的人品和坦誠的胸懷。(王維《山居秋暝》)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生生不已的天地大德,無處不在。天地聖人都要順天地之道而施仁,「明道救世」「止於至善」,所到之處無不普施恩惠。孔子以來的歷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強調「仁」,使「天下歸仁」。而仁者能夠參天地之造化,能夠體山之仁,心懷天下,胸羅萬有,民胞物與,承載萬物,希望萬物都能活潑生長。

因此,宋代程頤在評點孔子這句話時,很有感慨的指出:「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宋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的:「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對仁者品格的詮釋。

仁者樂山,意在胸懷仁愛之心。仁者,就要像山一樣的平靜、沉穩,無所畏懼的傲然屹立,有對真理、信仰的堅不可摧的意志,不為各種世間外在環境所動搖。仁者志存高遠,無論在任何時候,自強不息的盡自己的責任,關愛他人,愛護萬物,向善向上,具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德行。@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了國家安全、人民安居樂業,孫權願意放下身段,不計個人得失。也正因為他立於用心為江東父老考量的基礎上,才能在紛亂的三國時代挺直站立。
  • 古人吃飯一天吃兩餐,吃得少,很少吃肉,符合身體的規律。因貪吃而生病的人,通過節食、素食,恢復了健康,從古到今,都有大量的例子。現代科學從生物學上,做試驗,搞化驗,證明人每天需要補充多少蛋白質、多少維生素。要少食多餐、要一日三餐等等....
  • 中國古典舞簡稱中國舞,奠基於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是一門具有深厚傳統美學的舞蹈藝術。在歷代民間、宮廷、古老戲曲流傳,形成了獨特的「身法」、「身韻」。「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近年來借鑒戲曲、太極、武術動作、毯子功、芭蕾舞等元素,由平面到空中,大大地擴展了表現能力。雖然吸收了諸多外來元素,其「身韻」傳神的特點始終如一。
  • 明崇禎末年,清軍攻陷揚州、南京。學問一流、忠貞愛國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民族危急關頭與父親奔走江東,組織反清義軍……
  • 現代人不妨放空自己,從「有」到「無」,展現更高的智慧。
  • 等二十五年啊,我墓上的柏樹都已長大了。儘管如此,我仍舊會等你…
  • 清代汪道鼎著有《坐花志果果報錄》,其中錄入他的同窗好友蔣一執講述的故事,足見善惡有報,禍福無門之理。
  • 從小到大,母親經常說這樣一句話: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句話,告訴了我們與人相處的一個原則:互敬互讓,知恩圖報。這裡的敬,含義也很廣泛,尊重、友善、包容等意思都有。仔細想來,其根底還是報恩思想,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也。
  • 在講究競爭力與創造力的高科技時代,企業徵人多以「才華」、「能力」,以及「是否懂得掌握人際」、「有企圖心、野心」等為標準。談到用人的標準,許多人也會說:「人不能只看外表,重要的是內在與實力。」莫非「才華」就是「內在與實力」?
  • 誰能拒絕嬰兒的笑容,看著他們笑得一臉純真燦爛,為「思無邪」下了最貼切的註解,而這個看似簡單的註解,孔子卻用了《詩經》的全部內容來闡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