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王陽明(八)

作者﹕劉翰青
font print 人氣: 149
【字號】    
   標籤: tags: ,

「破心中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歲月轉眼就過去了,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那個曾氣勢洶洶,把一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的劉太監,被「八虎」中的另一個太監張永聯合大臣們給告倒了,並且根據善惡有報的原則,被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凌遲處死。而我們的主人翁早結束了龍場的流放生涯,在刑部、吏部、太僕寺(管儀仗的)各個部門轉了一圈,一會南京,一會北京的換了好幾次工作,判過案子,管過人事,做過監考,剿過土匪。

然而這些對於陽明先生來說,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事。他做的大事是刻印了古本《大學》和《朱子晚年定論》,在他看來,社會上功利之風盛行,正是因為國家科考取士和讀書人應試,都可以「將知行截然分做兩件事」,也就是明白一個道理和按照這個理去做事是脫節的,因而出現了一批「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道學」先生,而造成這個局面的思想根源正是朱熹的「知前行後」說。

之前我們已提到,朱熹的理論在宋朝其實是不太受歡迎的,但是,朱元璋把它定為「明帝國考試大綱」,等於用行政權力在強行推廣。於是一套歪理和政權相結合,實質上等於是形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體系,經過若干年後,造成了社會整體道德的敗壞。

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說正是針對朱熹的「知前行後」,對於朱熹學派「誘導」世人向外求理,陽明先生認為那是曲解了古人的本意,因而倡導向內心求。他的這一番舉動雖然是為「吃緊救弊而起」,卻是試圖從根本上改變頹廢的士風和世風。他覺得這是比平匪戡亂意義更大的「破心中賊」的實事,那「破山中賊」的一時之功無法與這永久的事情相比。

宸濠之亂

陽明先生「破心中賊」的成就常常被忽略,容易讓人矚目的倒是他的功業--平定「宸濠之亂」。然而平定「宸濠之亂」的事功不過只是個表面的熱鬧,恐怕是上天要藉此讓人們看到「陽明心學」的實踐價值。

正德十一年(1516年)陽明先生被派去南贛剿匪前,他的好友王思輿就對季本說過:「陽明此行,必立事功。」季本問:「你從哪裏看出來的?」王答道:「吾觸之不動矣。」他觸不動的是陽明先生的心,此時那位「陽明心學」創始人的制心功夫已經相當深厚,為他人生的下一幕戲做足了準備。

我們現當代的中國人,自幼被灌輸的都是所謂「唯物」主義,有人或許不太理解,「觸之不動」的心學修為和功業之間為甚麼會有必然的聯繫。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口渴的人看到半杯水,樂觀的那位會很高興的說:「真不錯,我正覺的渴,那裏就有半杯水可以喝。」悲觀的那個則會說:「真倒霉,我正渴著,那裏卻只有半杯水。」相同的物質條件以不同的心境去看待,往往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說,人們其實是生活在自己心境所反映的外在物質世界裡。因此,「心」就顯的尤為重要,制心的功夫若是達到了「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地,那麼,立下張良韓信般的功業,不過是隨之帶來的 「副產品」罷了。

配合王陽明演這幕戲的第一男配角是寧王朱宸濠。自從明成祖把寧王從遼東搬到南昌,寧王這一支始終心懷不滿,到了朱宸濠這一代乾脆明目張膽的準備造反了,這並不是說朱宸濠光著腳滿世界嚷嚷「我要造反啦」,那不叫明目張膽,而是腦殘。他所做的乃是不惜重金在朝中發展「私黨」,買通正德皇帝身邊的人,他給一個受正德寵幸的演藝圈人士(伶人)--臧賢就送了萬兩黃金還有金絲寶壺。在糖衣炮彈的攻擊下,很多朝臣和太監都倒向寧王,掩飾他要造反的跡象。

在王陽明去南贛之前,那個當初和他同期中舉的--福建按查使胡世寧就給正德上疏,揭發寧王要造反的陰謀,可是正德對他這個遠房叔叔的舉動沒太在意,胡自己反而被朱宸濠收買的朝臣羅織罪名給關了起來。由此,朱宸濠更得勁兒,更囂張了。

有一次,寧王宴請江西官員,在宴會上,朱宸濠露骨的貶損正德,一臉憂國憂民的表情,一個幫腔的在旁邊跟著煽風點火:「世豈無湯、武耶?」意思是正德是夏桀商紂,寧王就是商湯周武,得給正德來個內部革命。王陽明接口道:「湯、武須有伊、呂。」伊尹輔佐商湯,呂望(姜子牙)輔佐周武王,都是文韜武略兼備的高人,這是陽明婉轉的警告寧王,你手底下那幾個半吊子「謀士」不靈。朱宸濠還自我感覺良好的跟了句:「有湯、武就有伊、呂。」

真正讓明廷確認寧王造反的是另一位和王陽明同期中舉的--都御史孫燧。朱宸濠本打算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十五這天,舉「義旗」行大事,因為這一天是全國秋試,大大小小的官僚們都要忙活這個。可是一個「誤會」讓寧王提前造反了。

原來朱宸濠收買那個伶人臧賢的事被正德發現了,「寧叔」把這麼好的東西給了那個演員,卻不給自己,這讓正德覺的有點不對勁兒了,他抄了臧賢的家,並派駙馬去南昌宣旨,意思只是想警告寧王收斂一點,還沒有到殺他這一步。可是寧王的間諜不夠「克格勃」的水平--得不到北京方面的確切消息,只知道駙馬要來宣旨。按照慣例,駙馬來宣旨是要連窩兒端的,因此寧王改變計劃了。

六月十三那天,寧王過生日,大小官員們按禮、按例都得去道賀。恰巧福建有個軍官叛亂,兵部尚書王瓊讓陽明去平亂,他因此躲過了這一劫。當天,朱宸濠詐稱,太后密旨要他起兵監國,要在場官員跟隨他造反,孫燧不肯屈身事賊,被寧王殺害。至此,按照當年科舉考場上,那兩個神秘巨人「三人好作事」的說法--胡世寧揭發寧王奸謀,孫燧為社稷殉難,下面就看王陽明的了。(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 莊姜由於婚後無子,遭到冷落,生活並不快樂。衛莊公後來娶了陳國之女厲媯,再娶了厲姒的妹妹戴媯。衛莊公對莊姜的暴戾冷漠,讓美麗的莊姜在每一個漫漫的長夜裏,寒冷深宮,孤燈長伴。
  • 像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財主不能稱為貴族一樣,「彬彬三代」方可稱為世家,王陽明恰恰出生在這樣一個「精神貴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
  • 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
  • 有連格七天竹子的勁頭,對付「應試教育」自然不在話下,二十一歲這年,王守仁順利中了舉人。他注定一生都要與傳奇相伴,那次鄉試考場,半夜裡來了兩個巨人,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自言自語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後兩人就不見了,看到這一幕的人吃了一驚,卻不明所以。
  •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甚麼好人能呆住的地方,於是,繼王振之後,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台亮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