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斥巨資研究人腦 完全模擬人腦無可能

人氣 505
標籤: , ,

【大紀元2013年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紀曉萌綜合報導)日前,來自歐洲130個研究機構的135名科學家聚集在瑞士,宣佈啟動一個耗資1.6億美元的十年全球人腦研究項目,該項目涉及交叉神經信息學、人腦模擬、高性能計算、醫學信息學、神經形態計算和神經學機器人六大領域。科學家們希望除了能把未來的研究成果應用在新的醫療技術、信息技術和機器人仿真等領域外,還能打開人類大腦的秘密,研製出能模仿人腦的電腦。

對於如此尖端的科研項目,一般民眾很難深入瞭解,但人們則普遍關心科學家是否能開發出具有人腦功能的電腦,以及仿真機器人最終是否能像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樣代替人類。雖然許多科學家對此持樂觀態度,但不論是從科學角度還是從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答案都是否定的。

超級複雜的大腦結構難以複製

人腦約有1,000億神經元及1,000萬億多神經鍵,每個神經元都與數千個神經元交叉相聯,它的作用都相當於一台微型電腦。也就是說,人腦總體運行速度相當於每秒1,000萬億次的電腦功能。那麼要想生產出如此回路複雜的超高速電腦,目前的科學還根本達不到。

此次10年全球人腦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說,要模仿一個完整的大腦的功能,他們將需要大約1億台家用電腦。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坦誠,目前已有的電腦技術不足以模仿人類大腦的所有功能,希望在未來10年內,超級電腦的開發可以提供足夠的處理能力來模擬人類大腦的運作。

最近,日本和德國的研究員通過有史以來最大的人腦神經模擬試驗,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論:採用K超級計算機上的82,944個處理器及1PB內存(每個神經元24字節),1秒鐘之內可以有17.3億神經細胞(連接了10.4兆神經節)的活動。使用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系統,要耗費了40分鐘去模擬1秒的生物時,如果時間與被模擬神經規模成線性比例的話,那麼模擬整個大腦1秒的運作則需耗時2.5天。雖然許多公司已研製出小規模的模擬芯片,但離整體模擬人腦還有許多不可逾越的障礙。

少數科學家的理性對待

雖然許多政府、科研機構及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都對研發出能完全複製人腦的電腦抱有極大熱情和積極樂觀的態度。但仍有一些冷靜的科學家理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美國杜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米格爾‧尼可列利斯(Miguel Nicolelis)在今年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上表示,他不是一個「奇點主義者」(Singularitarian),他認為該人腦研究項目無異於「發燒」。他說:「人腦是不可計算的,沒有工程可以重現它。」「你不可能預測股市的升降,因為它無法計算。(同理)即使你擁有了全世界所有的電腦芯片,你也無法創造意識。」

另一位對該研究項目持懷疑態度的是女科學家艾琳‧麥基爾南(Erin McKiernan),她是墨西哥一所研究院的數學教授及實驗和計算神經學研究員。她正在建立單個神經元的計算機模型。對於現在的人腦研究計劃,她說:「我覺得在10年內完成對人腦的複製是不可能的。」因為建立一個單個神經元模型是一件極端複雜的任務。「對於許多神經元,我們都不瞭解其內部的離子通道的編程數量,它們是如何一起工作而產生電活動的?它們如何在生長或受損時發生改變?在另一個層面,我們對這些細胞之間的連接,或它們如何不停地伸出、縮回或改變自身的強度等方面知之甚少。」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神經科學家克里斯‧伊利亞斯密斯(Chris Eliasmith)也對該項目表示擔憂:「這是個令人印象深刻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項目。有人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建造一個沒有任何用途的東西。」

電腦再發達也只是人腦的外延

如果人類能夠製造出可代替人腦的電腦,那麼人類就能夠製造出有思想、有情感的機器人。但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講,人作為萬物之靈,絕非單純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與整個宇宙運動密不可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人。

一台電腦或一組電腦,不論其擁有多強的運行速度和運算能力,它都是人製造出來的,是靠人給其輸入的程序運作的,其電腦本身永遠不會擁有智慧。計算機「深藍」(Deep Blue)戰勝國際象棋大師的事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96年2月10日~17日,IBM公司開發的計算機「深藍」首次挑戰俄羅斯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арри Кимович Каспаров),但以2:4的比分輸掉比賽。其後研究小組對「深藍」的編程進行改良,於1997年5月再度挑戰卡斯巴羅夫,最終以3.5:2.5戰勝卡斯巴羅夫,成為首個在標準比賽時限內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電腦系統。IBM在比賽後宣佈「深藍」退役,並拒絕了卡斯巴羅夫重賽的要求。

這一典型事件告訴人們,卡斯巴羅夫不是輸給了「深藍」,而是輸給了為「深藍」編程的專家們。

有人說,人和機器的最大區別在於:人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但電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解決問題,卻無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更沒有辦法像人那樣擁有思想、智慧和情感等。

作為人類的一大發明,電腦只能按照事先編製好的程序工作,所以說作為人的製造品,它永遠也無法超越人。否則人就真的要被機器人代替了。

電腦不具備社會學和心理學屬性

作為電腦,它只能在「是」與「不是」之間做出選擇,很難在眾多因素中平衡出最佳選擇。比如,一個人在超市買洗衣粉,面對幾十個品牌、和不同的性能與價格,應該如何對性價比做出判斷?如何選購最適合自己的(質量、性能及價格)洗衣粉?每個人的需求不同,選擇自然也就不同。這點,電腦永遠無法做到。

另有專家指出,電腦與人腦的另一個本質區別在於:電腦永遠無法具有社會屬性,它無法表達複雜的情感,無法進行社交活動,更不可能具備人類所特有的主觀意識和能動性。也就是說電腦永遠無法代替人腦去思維。

心理學家們發現,心理學研究到底就進入了神學。比如,許多潛在心理活動的來源問題、生命輪迴轉生的問題等,最後都涉及到了神學。也就是說,人類的心理活動也好,思維活動也好,各種思想來源也好,似乎都無法從人腦的解剖學上得到答案,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似乎超越了人本身。

對於人腦的作用和人類思維的來源,在修煉界也有其獨特的見解,認為大腦只是一個加工廠,真正的思想來源於高級生命,也就是說人腦只是把接收到的來自高級生命的信息加工整理後表達出來。如果把人腦比作宇宙中最高級的電腦,那麼給人腦編程的就是更高級的生命了。也許有一天人們能製造出很接近人腦結構的計算機,但永遠不可能製作出向大腦發出指令的高級生命。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研究發現左撇子或與一種罕見基因變異相關
新研究揭示睡眠如何清除大腦「垃圾」
金從何而來 史上最亮宇宙爆炸引發新謎團
華為筆電搭載英特爾AI芯片 美議員批管制不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