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觸動 領養孩子也能享有父母的愛

王明
font print 人氣: 17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11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生過小孩的媽媽們都曾有類似的體驗,懷孕時期即能感覺母親與寶寶間的連帶關係。或許是初次聽見胎兒心跳聲音的觸動,也可能是首次超音波圖胎兒呈現在媽媽子宮內的模樣,還有些媽媽是寶寶第一次踢媽媽肚皮的珍貴時刻。但對養父母而言,這種心動的感覺往往來得較遲些。

今日網站(Today.com)報導,縱使是收養的孩子,父母親也肯定擁有這一輩子難以忘懷的體驗,以下是一些有收養經驗的父母親,透過社交媒體分享與寶寶第一次心靈觸動的時刻。

縱使是在夢、照片及電郵中 愛不釋手
惠特尼(Tracy O’Mara Whitney)領養了兩個孩子,她和丈夫說:「打開兩個小孩的電子檔案的那一瞬間,孩子的照片呈現眼前,突然領會了這種神奇的感覺。」惠特尼說,由於之前的領養失敗經驗,她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立即展現母愛。惠特尼形容第一次看見女兒的情景,她說:「不過,當我看見她胖乎乎的娃娃臉,我瞭解到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而領養第二個小孩的時候,惠特尼和丈夫端詳著送來的照片,她說:「她的棕色大眼睛讓我確信了這一點,即使是它是從世界另一端傳過來發黃且過時的照片! 」

另一位領養小孩的媽媽迪克森(Rachelle Dixon),令她感動的時刻竟然是在夢中出現,就在她初次見寶寶的前一晚。「第二天我們真的和寶寶見面,看起來跟夢中的寶寶一模一樣。當下我立即知道,她便是我想要領養的孩子。」

寶寶哭鬧 初抱懷中的觸動
特雷納(Kiersten Lockie Traina)提到,她和女兒妮可麗娜的觸動母性時刻,是在寶寶開始哭鬧,特雷納將她抱起並試著安撫她。「就我把她抱進懷裡,頭靠在我胸前之際,女兒即不再哭鬧並安穩地睡去。就是這種超現實的時刻,使我意識到,40多歲我當了媽媽,而且這個神奇的小孩全然地成為我的女兒。」

對於巴伯(Taylor Casteen Barbour)來說,他們夫妻領養了一個男孩,15年的不孕痛苦終於結束了。巴伯描述與孩子產生連結的那一刻:「我不得不說,這是我首次抱起哭鬧的嬰兒,他就馬上停止哭泣並對我微笑。」

電話鈴聲的期待
1998年12月10日瑪可唐納(Susan Macdonald)家中電話鈴聲響起,這是一通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的電話,一位女士在電話另一端說:「我們考慮由你領養我們的小孩。」瑪可唐納激動地流下淚水。她說,那通電話是兒子邁克的親生母親打來的,「就在那一刻,他變成我的兒子。」

另外,哈特爾(Joleen Hottel)女士的感動時刻是她生日當天,一通臨時打來的電話,當時是佛羅里達州一位女嬰出生前4個星期。她和丈夫在女嬰出生兩天後專程趕往加州,然後帶著他們的女兒回家。哈特爾說,她永遠感激女兒的出生家庭,「我們知道這是無法人為操控的奇蹟。」

首次激動想抱孩子
貝投爾德(Kari Bechtold)則形容兩個領養女兒在產房出生,她形容那一刻著急想抱著她們。她說:「我會永遠珍惜他們生母帶給我們的寶貴時刻。」
而卡本特(Sara Johnson Carpenter)女士說,她是在兒子出生2週左右抱他,第一次有「即時相連」的感覺。 「我的視線無法一刻離開他,有種強大的感觸油然而生。這就是母愛,孩子是否為親生並非重點。」

鄧肯(Tracy Callahan Duncan)也覺得手中抱著女兒的那一刻,體悟到母親與女兒間的連結。她在臉書上寫道:「我對她的愛是不可限量的。我愛她就像是自己親生女兒一般。更令人驚奇的是,常有人說我和她長得很像,即使陌生人也這樣說。我每天都感謝上帝賜予我這項奇蹟! 」

鄧肯在臉書上的評論,獲得女兒親生媽媽的回應。她寫說:「我們是如此幸運,小孩找到了你們,而她看起來的確像你,確實令人驚訝,但卻是事實。其次,我十分感激你如此疼愛她並給了她現在的生活環境。」

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儘管許多養父母輕鬆描述與孩子的初次情感連結,莫澤(Natalie Stobie Moser)則是屬於養父母並未立即產生情感連結的例子。

莫澤承認說:「她不是看孩子第一眼,就喜歡他們的那種人,但我對孩子的愛已隨著時間日漸增長。」

(責任編輯:林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平編譯報導)今年11月12日到12月31日為安省病童活動月,其中選出12名病童大使,其中Milton鎮湯布爾(Liz Turnbull和David Turnbull)夫婦收養的4歲華裔小女孩格蕾絲(Grace Turnbull)尤其引人關注。
  • (大紀元記者楊辰編譯報導)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贏得5.79億美元的兩位中獎者已有一位揭曉,是住在密蘇里州迪爾伯恩(Dearborn)的希爾一家。
  • (大紀元記者陳菲婭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官方數據顯示,在海外領養小孩的澳人需等待超過4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領養程序。
  • (大紀元記者萬平綜合報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13日2萬餘民眾上街遊行,抗議限制美國家庭收養俄國兒童的新法案。俄羅斯內務部出動4,000名軍警,維持現場秩序。參與抗議民眾遠遠高於許多人的預估。
  • 大陸媒體近日報導稱,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兒童送養國,自1992年以來,共計有12萬中國兒童被美國人領養,高峰期間每年有1萬名兒童進入美國。濟南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表示,更多的外國人不會因為孩子的身體、智力缺陷而改變他們收養孩子的初衷。
  • 【大紀元3月2日報導】(中央社莫斯科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德州艾克特郡當局裁定,美國家庭領養的3歲俄羅斯男童庫茲敏(Maxim Kuzmin)在家中死亡案是意外,與養父母無關。俄國外交部今天對此表示關切,認為美方報告不完整。
  • (大紀元記者張君怡編譯報導) 許多人在退休後選擇旅遊渡假、社交、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課程或繼續在感興趣的領域創業等等,總之是要讓自己體會輕鬆、愉悅和沒有負擔的生活。然而近年,一種新的退休生活方式在美國悄然升起,那就是領養孩子。在繼續主動承擔父母的責任的同時,這些老人也改變了自己「空巢」的生存狀態。
  • (大紀元記者Nathalie Dieul加拿大蒙特利爾報導)安‧卡里耶,26歲,出生在中國,7、8歲時被一個魁北克家庭收養。上兩週,安講述了自己被遺棄的童年、和中國的聯繫,以及兩次回到中國尋找認同感的經歷。最終,是中國人,還是魁北克人,安找到答案了嗎?
  • 【大紀元7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協昌加州安那罕27日專電)第3屆台灣孩童領養家庭組織年會,今天在加州安那罕展開。今年共有來自北美洲各地的36個家庭參加,創辦人洛克威表示,希望來自台灣的領養兒童,都能在這裡找到朋友。
  • 【大紀元9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協昌洛杉磯14日專電)波列是1名住在沙加緬度郊區的單親媽媽,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收入逐漸減少,但就在最艱難的時候,她所領養的兩名台灣小孩卻成了她發展事業最重要的關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