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三中全會回到「新權威主義」 ?

林保華

人氣 4

【大紀元2013年11月22日訊】十八屆三中全會果然詭譎。會後先後所公佈的《公報》與《決定》,赫然出現反走勢。也就是說,《公報》很保守,被大罵為官話、套話、廢話,看不出改革的影子;但是《決定》卻充滿改革精神,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內容。可是我們知道,《決定》是根據三中全會內容做出來的,《公報》則是對三中全會基本精神做出的報導,如果這兩個文件是南轅北轍的話,是否意味著這個會議有兩個相互背離的不同精神,而被兩個文件不同的寫手「各取所需」?由於會議本身是黑箱作業,因此在真相最後大白以前,也只能保持它的神秘性了。

不過有一點是所有評論大致上比較一致的,就是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大大加強習近平的權力,營造一個新的「大獨裁者」。

對習近平的「獨裁」,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他是紅二代出身,本身就有崇拜毛澤東的基因,因此他做的一切,就是向毛澤東學習,做一個毛澤東式的獨裁者;另一種認為,由於改革阻力太大,各個重要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都被利益集團盤踞,因此需要一個獨裁者來掃除阻力。到底哪一種看法正確,只有時間來檢驗。

但是即使如同《決定》所說的那樣,有15個領域、60個具體任務,還有超乎人們想像的內容,顯示當局的改革決心。如果這是真的,那麼習近平做獨裁者的目的,就是要推行改革了。這就讓人回想到1980年代六四前的「新權威主義」。

那時由一批傾向改革的知識份子所鼓吹的新權威主義,是因為中共「八老治國」,趙紫陽很難貫徹他的改革意志,尤其鄧小平遊走在左右派之間,對政治改革態度曖昧,所以鼓吹新權威主義,是以「開明專制」為名,要加強趙紫陽的權威來推行改革。

但是這個論調引發鄧小平的不滿,就如早先胡耀邦主張鄧小平早點退休那樣。因此雖然「新權威主義」並非趙紫陽提出的,賬也算到趙紫陽頭上,何況還有一批保守派人物挑撥離間,以致鄧小平以為趙紫陽將取他的位置而代之。所以後來趙紫陽被靠邊與軟禁,實際上就與此有關。

其後江澤民上台,再不提政改,無所謂「開明專制」;胡錦濤也是如此。

如今習近平上台,起先改革聲浪高漲,其後卻是大唱左調,到底是本質暴露,還是「打左燈,向右轉」,眾說紛紜,即使相信三中全會的《決定》是改革信號,也只是經濟改革而已,政治上是否開明,還很難說。在那兩個超級機構還沒有正式開展工作的時候,「專制」是開明,還是保守,又豈能輕易下結論?

三中全會前夕,薄熙來的支持者、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的國際貿易副教授王錚,創立「至憲黨」,是憲法至高無上之意;並且推舉薄熙來為「終身黨主席」。消息在三中全會期間公佈。會議結束後,也未聞這個黨被取締。這是否真正表明中國開放了?連監牢中的大貪官也可以成為黨主席?

如果自由派也成立政黨,是否與毛左成立政黨享有同等待遇?還是「只准左派造反,不許右派翻天」?

11月18日,在中央軍委批准下,召開了「全軍軍事鬥爭後勤準備工作會議」。俗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工作先行以後,是不是就準備「全軍軍事鬥爭」?那就是要打仗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第一個考驗就是打仗嗎?當然,如果真打仗,那麼經濟工作,改革等等,都要靠邊站。這只是要嚇嚇日本與美國嗎?還是做給國內的強硬派看的?不過這種做法實在與改革格格不入,也表明習近平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權威。

無論如何說,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局勢仍然沒有明朗。即使往好的方面發展,也就是「新權威主義」復辟,由習近平取代趙紫陽,但是習近平的政治觀念,還是不如趙紫陽,包括對普世價值的排斥,以及對維權人士的迫害與網絡的封殺。習近平必須有實際行動,才能改變人們的看法。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相關新聞
林保華﹕ 十六屆三中全會雷聲大雨點小
新權貴扶民資銀行 三中全會後金融業洗牌
【陳思敏】三中全會《決定》的問與答
三中全會後官場異動 31省政協主席退出常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