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的撫慰:矛盾對立的世代情結

雪瑞‧孟德森

人氣 13

家事管理是個會引發對立的話題,而且明顯存在著世代差異。這很自然,因為父母與孩子對家事的想法一直有天壤之別。上一代的人總是指責年輕人的生活技能越來越差。「你們這些孩子,連生個火都不會!」我祖母的祖母會這樣說我祖母。而在社會與技術巨幅變動的時代,年輕一代會反過來嘲諷老一輩的人。「妳能想像把線繩留起來,或是用撐架2晾乾窗簾嗎?」我的母親會這樣竊笑。

但每一世代也都犯了同樣錯誤,總以為下一代會乖乖順從自己的經驗與想法。雖然很多我父母輩的人會努力避免這種錯誤,他們知道自己父母的觀念過時,預料自己未來也會有這一天。他們認為,我們這一代的家應該會跟他們完全不同,因此關於家事,就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我們這些孩子。諷刺的是,這種試著表現得很開放,甚至在我們質疑之前就先推翻自己的做法,其實也犯了相同錯誤。父母那一輩的人親身經歷了家事方法與技術的巨大變革,卻沒有料到,我們這一代並沒有相同經歷。雖然一九五五年的住家與一九一五年的住家模樣大不相同,卻跟一九九五年的住家非常相像。這種經驗的延續相當重要,當我察覺到我的家就像我母親的家,會使我對家的感受更為深刻;而當我預期兒子將來會發現他的家就像我們的家時,則會燃起我的希望。

在一九五○年代之前,許多家庭早就已經有了電、自來水與暖氣,至於吸塵器、電冰箱、洗衣機與烘衣機也已是家庭的一般配備。洗碗機雖不普及,卻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家電。 人造纖維、現成肥皂、洗衣劑及亮光劑等,已不算新鮮玩意。各種縫紉女紅是閒暇時好玩的手工藝,不像過去是出於生活所需而不得不做。超級市場供應已經切好、包裝好的麵包,還有拔好毛、切成塊的雞肉。相較於這些改變,更晚近的一些新發明,如手持式吸塵器、微波爐及一些數位家電等,節省勞力或改變居家步調與日常生活的程度,就較不顯著。

其他與家事管理有關的世代問題雖不易察覺,卻可能是情感上的未爆彈。今日社會上許多六、七十歲以上的女性,都是在生活中得不到滿足的家庭主婦,她們教育女兒不要被家庭困住,而是要去追求學位與事業,好實現她們未曾完成的雄心壯志。這些女兒達成了母親的期望,基本上並非壞事,但也種下了不少母女之間的對立與矛盾。有些母親對女兒暗中傳遞的另一個訊息是:「做家事是我僅有的安慰了,如果妳會做家事又能兼顧事業,那就太不公平了。」這也如同她們給丈夫的訊息:「既然你在外面事業有成,那這個家就是我的王國。」不少年輕女性向我透露,她們覺得沮喪,因為有時候似乎是自己的母親刻意阻止她們接觸這些家務,不管女兒多想學,母親就是不讓她們幫忙做菜,不願傳授自己的絕活。很多時候,當這些職場上的女強人想要經營自己的家時,都會覺得相當無能且缺乏自信。就這樣,幾代下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幾乎對家事技巧一無所知,也變得漠不關心。由於祖母與母親不希望她們學習家事,因此她們通常沒學到任何技能,而且持續把「做家事」視為份外之事。有些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也許會因為想要一個美好而有條不紊的家,成功學會並專精於某些實用的家事技巧,但絕大多數的人並非如此。甚至有更多人發覺自己對打理家務這件事充滿矛盾,她們的想法往往是:「我也許懂得打掃或洗衣,但這不是真正的我。」
遺憾的是,傳統女性並非靠打掃清潔、洗衣燒飯來讓家變得溫暖、有活力,這些工作多少可以花錢請人代勞。真正的祕訣是,認同自己的家。當然,這樣的結果不見得都是好的。控制欲強的母親可能會讓家變得窒息,而完美
主義者的家可能是冷冰冰、難以親近的。但是,倘若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情況就十分值得期待。當母親的愛展現在柔軟的沙發墊、乾淨的床鋪、好吃的食物上;當她的記憶力表現在家中永遠充足的食物與生活用品;當她的智慧體現在有條不紊、健康乾淨的居家環境;當她的巧思流露在家中的空氣和光線裡。整間屋子便都是母親驅體的延伸,彰顯她的存在,而她對家人的深深情感,也透過家事具體表現了出來。

我的個人經驗使我深信,要把家打理好,除了具備傳統婦女所展現的那種顧家態度,別無他途。但是大多數男人和女人都不願意藉由做家事及為家人付出心力,來認同自己所創造的家。

他們的態度或許源自成長環境,再受到媒體力量的強化。廣告與電視節目總是貶低家事以及家庭主婦的形象,報章雜誌上的相關討論也不出這套標準模式。作者會坦承自己痛恨家事或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把家事管理欠佳所表現出的幼稚與胡鬧當作笑話,然後列出一堆「省時祕方」。也難怪許多人會把家事想像成無趣、令人洩氣、一成不變、無腦的苦差事,而我無法苟同這一點。(事實上,以我打理家事、當律師、教書以及做過許多高低薪工作的經驗,我可以很篤定地說,對無腦苦差事最有經驗的是律師。)而且我確信,女人這種對待家事的態度其實是不必要的自暴自棄。即使是男人也可以很顧家,即使在外擁有飛黃騰達的事業,回到家仍然可以享受做家事的樂趣。沒有人是優秀或聰明到不能做家事的。

專心打理家事不但不花時間和力氣,反而能幫你省時省力。這是一種引導方針,讓你對所住的地方產生第六感(如同下樓梯時防止你跌倒的行為機制),使你在不知不覺、不費力氣的情況下,維持家庭功能正常運作。這個第六感也會讓你做事更精準、更有效率,幫助你預見並搶先制止小小的居家災難,像是不小心潑灑出東西、忘記補充食物與生活用品等等。這些小災難日積月累下來可能會讓生活變得淒慘。如果缺乏這種第六感,你就會像嬰兒初次跨越樓梯那樣,覺得事事困難而複雜,耗時耗力且疲累不堪。儘管今日家事被冠上惡名,或你在社會上擁有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打理家事仍是多大多數人所遇過最愉悅、最不感到陌生、最重要的工作。過去,做家事是相當費力且繁重的,婦女因為家事操勞而病倒的例子屢見不鮮。但時至今日,舉凡洗衣、清掃及其他種種雜活,都已不再是重度勞力的工作,甚至連醫生也鼓勵人們多做家事,因為證據顯示,做家事有益於體重控制及心血管健康。

從表面上來看,家事似乎是一種徒勞無功、永遠無法完成的苦差事,但事實上,家事比我所能想到的任何工作更能帶來成就感。每一件例行家事在大功告成之際,都會帶來深深的滿足。這些日常工作與生活節奏互相呼應,
你所獲得的滿足,不僅來自於乾淨有序、生氣勃勃的環境,以及平靜安穩、精力充沛的感受,也來自於你明白自己和所關心的人將會享受到這些好處。

做家事也需要具備知識與智慧,這種聰明才智是複雜、需要動腦,而且同時結合理性、直覺與感性的。你的記性必須夠好,才能記住每件事完成的方式、每樣東西的位置、每日例行工作需要用到的物品,以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計畫,因為這會影響家事的進行、家用品的供應、預算,還有帳單。你必須要看得懂保單、合約及保固條款,必須懂得處理預算,並且熟稔家電用品和電腦使用說明書上的各種技術詞彙。一心多用與保持冷靜是必備要件,你需要運用有創意的智慧來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包括省時省錢的有效方法、促進合作的心理與社交手段、提升生理舒適度的做法,以及對例行事務的失敗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進對策。家事管理者要能夠搜尋、評估並且運用與營養學、生物學、化學、烹飪、保健、洗衣、打掃與安全相關的資訊。除了上述種種,持家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這也展現了營造家庭感的智慧。好的家管憑直覺就知道家裡還有哪些事該做,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家會帶給人
什麼樣的感受。另外,我們不該忽略個人風格與個性對家庭的影響。雖然這些因素很複雜,但我們至少可以提醒自己這一點對家事的影響有多深。親切熱情且條理分明的人,通常也會有個運作良好、氣氛愉悅且宜人的家;常常讓自己陷入危機的人,家裡則充滿了驚險與混亂;沒有恆心的人,做起家事來斷斷續續、一曝十寒;缺乏自信的人,則很容易把這種感覺也帶進自己的家。有些人會穿著沾了汙漬的領帶或脫了絲的褲襪,他們的家也很可能有阻塞不通的排水管與亂無章法的居家環境。另一方面,正如有人會為了克服自信心不足而過度重視個人外表,他們也可能為了給自己和他人較好的觀感,把家裡弄得一絲不苟,結果反而讓人感到拘謹。

眾所周知,趕時髦、愛耍酷的人,家裡通常充斥著新潮的家具,卻可能不怎麼舒服。晚餐即使精緻,份量卻少得可憐,因為他們只在意得到你的讚賞,而不管你是否吃飽。 有些人精於掌控,卻常讓人窒息,在他們的家待上五分鐘往往就感到缺氧。他們會問你是否覺得舒服,但你還沒回答,就先丟給你個抱枕,要你試坐新買的椅子,而且通常會一直騷擾你,讓你無法放鬆、思考或說話。跟這種人同住,他們所做的永遠比你所需的還多,他們會在床上堆滿高高的被毯、提供五道菜的早餐,然後讓你有不自在的虧欠感。還有人邋裡邋遢,卻把家裡打理得窗明几淨,有些人則剛好相反。這些居家環境凌亂卻講究個人衛生整潔的人,可能反映幾種不同心態。有些只是被寵壞了,認為所有事情都該有人代勞,也有可能是單身者在表達他/她需要一個伴:「我需要有人照顧我。」或者:「反正自己一個人住用不著這樣大費周章。」當然,還有人只是為了反映出對家事的鄙夷態度。

然而,真正讓做家事冠上惡名的,其實是那些強迫自己做家事的主婦。患有家事強迫症的人會不斷打掃一塵不染的家,她們把鞋子依照顏色排成筆直的一列,為架上的毛巾沒有朝同方向排好而焦慮。但即使耗費極大心神在她們所認知的家事管理上,這樣的家卻通常缺乏親切感。畢竟住在一個過度追求秩序的地方,有誰會覺得舒服?在家事管理上,做得多並不見得就是做得好。對整潔有序的追求不該高過健康、效率與便利的價值。

抱著內疚感做家事是另一種常見典型,幾乎跟家事強迫症一樣普遍。這些人總認為自己應該做更多,或者做得更好。「地板剛掃過?看起來是乾淨多了,但角落還是清得不夠乾淨,而且我還忽略了櫃櫥。」還有,「我應該也要多花點時間在家人身上,並且分擔更多家計。」這樣的人最後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住沒完沒了的家事責任而崩潰,然後憤而撒手不管。

現代社會裡,人們比過去更容易對家事感到不安。三、四十年前,很容易就可看出誰有家事強迫症,因為她們會明顯超出當時人們公認為「尚可」、「良好」或「極佳」的家事標準。她們會在週一洗衣服,熟練的技巧讓她們
洗衣成果非凡,接著便俐落地整燙衣物。床單則是固定在某日上午的某個時間更換。每週吸塵除塵兩次、烘焙一次,每天在家開伙二到三次,然後在固定時間開飯,飯後立即把碗盤清洗完畢。當天若是安息日,晚餐更要準備得比平常豐盛。

但在今日,已經沒有所謂的公認標準,這意味著每個家庭必須自行想像如何打造理想的居家環境,自行決定乾淨舒適的標準。整體而言,這對現代人是有利的,沒有人希望回到過去那個會因為衣服洗不乾淨或水槽裡堆滿髒碗盤而尷尬臉紅的時代。但另一方面,過去採行的標準仍深植於現實生活中。這些標準來自一個認為生活應包含休閒與居家樂趣的社會,並主張透過家事付出心力,便能獲得身心的舒適與平衡。以今日眼光來看,這些標準也提供了當代家事管理所缺乏的重要東西,那就是認為自己應當享有社會所認可的生活水準。在這個標準隨個人主觀而定的社會裡,人們反而漸漸覺得,乾爽的床鋪、可口的三餐等舒適感受,並不是自己應有的權利,或者並不值得為此努力。

唯有了解家事之於我們的心理意義,才能讓我們更自由且明智地決定,到底哪些是值得我們投注心力的重要工作,而哪些不是。本書探索的便是讓做家事變得更有樂趣的各種可能性,而非去規範哪些是大家能夠、應該或必須去接受的。書中會提到各樣家事的「標準」,但這都是為了讀者的健康、幸福及舒適著想所提出的建議,是讀者應享有的權益。我們的目標始終是去挑選、尋找各種模式與習慣,讓家能順利運作,並創造出我們最需要、最珍視的居家享受。@

摘自 《家事的撫慰》 大家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你聽得到嗎?」 當心詐騙電話常用話術
為什麼會掉頭髮? 掉多少算正常?
從失敗中重新思考 開啟思維 找出解決方案
4種常見居家用品 可能威脅你的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