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讚美自己開始

讓孩子的青春在加國飛揚

專家:青少年雖追求獨立 有主見 但仍需家長經濟及精神上支持 重在疏導

崇德慧

人氣 16

【大紀元2013年12月20日訊】讚美是幫助孩子快樂、健康地度過青春期轉變的一個法寶,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作為家長,不僅要讚美孩子,更要學會讚美自己。因為不認可自己的人,也很難得到別人包括孩子的認可。其實,讚美自己的過程,也是審視自己對於教育孩子的方式、心態是否恰當的一個自省、自勵的過程。

人類於青春期的行為特徵表現可以說從古至今皆有之,並不是現代青少年的專利,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的青春期孩子(約13-18歲),前所未有地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危險因素。

家長教育重點宜導不宜堵

展望社區中心(Chimo Commumity Services)移民安頓員葉慧婷女士介紹,研究表明,加拿大青少年面臨的危險因素包括:飆車、抽煙、酗酒、吸毒(容易受吸毒同輩的影響)、涉入危險的性行為而導致染上性病、厭食症(女生居多)以及抑鬱症(部份由於父母有抑鬱症病史,部份由於基因遺傳,部份則由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例如父母離婚、家人去世、失業、搬家、換學校等因素,導致自信心低下,嚴重者甚至會產生自殺念頭)。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危險,健康、快樂地成長?這似乎已成為不少現代家長面臨的嚴峻課題。對此,葉慧婷女士認為,對於正處在努力「找自己」階段的青春期孩子來說,其實家長的影響力相對較弱。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是家長能「說」好或「指責」好的,是靠孩子自己去「發現」、去「找到」好的。這一時期的孩子需要家長付出無限的愛心與耐心去引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於處在這一特殊時期的孩子來說,家長教育的重點在於疏導,而不是堵;不宜以高壓手段強迫孩子就範,因為事實表明這樣反而只會令青少年更加反叛。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去引導、疏導?葉慧婷女士建議:應首先瞭解青春期孩子的行為特徵,明白為甚麼青春期孩子容易涉入危險行為,才好因材施教。總的來講,青春期孩子隨著體內荷爾蒙分泌的劇變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行為方面的突出表現有:追求獨立、自我,有主見;對異性好奇、害怕;性格易衝動,不耐煩;喜歡幻想;分析能力增加;注重外表;精力充沛,好動,愛刺激;希望擴大社交圈子,重視友群支持;在人際關係方面處在追求獨立與維持關係的矛盾當中,較易與家長發生衝突,衝突表現在家務、學業、家長對孩子談話方式的反應、以及家長對孩子安全的擔憂等方方面面(衝突帶給家長的壓力更甚於帶給孩子的壓力);同時,孩子仍繼續需要家長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

助青少年遠離危險 健康成長

掌握了這些特點,家長可更有效地幫助孩子,鼓勵孩子做適合的事情,讓孩子上手更快。譬如,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活動與社區活動,支持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和興趣,調動孩子健康、向上的心態,將孩子的好奇心與追求刺激、追求新鮮事物、追求成功感的特徵正向引導到文學、社會、大自然、音樂、藝術、舞蹈、武術、運動等方面,讓孩子去思考「宇宙為甚麼會有能量」、「為甚麼網絡一分鐘可以去到中國」這類問題,或讓孩子自己去策劃一個新旅程,等等,充分開發孩子的潛能、發現新事物的能力。

基於孩子青春容易受吸毒同輩影響的情況,葉慧婷女士建議,家長可以嚐試從教育孩子接受普世價值觀入手,從正面去引導孩子遠離危險行為。比如與孩子一起讀報,討論社會事件。討論不論對錯,詣在鼓勵孩子開放發表意見。例如對於多倫多市長吸毒事件,如果孩子說吸毒合法,那就不妨讓孩子看看社會主流對此事的反應:市長被強烈要求下台——從中教孩子看清社會接受甚麼、不接受甚麼。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家長不宜緊接著去糾正孩子自身的錯誤,最好是借社會事件從側面去表達甚麼是錯誤的。在孩子初步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家長應與孩子商討並設立家規、以防範孩子涉入危險行為。

告訴孩子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此外,鼓勵孩子找值得交往的、相對固定的朋友。鼓勵孩子回家活動、交友,把朋友帶回家。孩子身邊的益友往往能夠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而不健康的朋輩則會帶來不幸。

葉慧婷女士介紹,對於青春期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性行為,「加拿大健康部」強調應從信息、動機、技能等方面,對青少年進行避孕、愛滋病預防、性取向、性虐待等方面的教育。因為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染上好東西越多就會越變越好,反之,染上不好的東西越多就會越變越不好。而孩子的特點就是好奇,與其讓分辨能力不強的孩子去聽周邊人是是非非的議論(很可能帶有負面信息),不如將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攤開來研究,並且給出正面答案,免得孩子受不良信息影響。

葉慧婷女士認為,青春期孩子迫切需要適應身體的轉變,需要獲得朋輩的接納,還需要從朋輩、師長及家人的反饋中建立自己的形象,雖然漸漸成熟,但仍十分需要家長的指導與接納,需要學習與同性、異性互相尊重地相處,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學會把握與人相處的分寸。出錯也是學習進步的一部份

葉慧婷女士認為,對於一些華人家長來說,學會鼓勵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可有效幫助孩子健康地適應青春期的轉變。這就要求華人家長花心思去瞭解、並且對比中西文化與教育理念的差異,吸取其精華,從而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教育理念。

通常來說,時下亞洲地區包括韓國、中、港、台等地的學校教育,基本上對待每件事都是直接點出學生的錯處,要求學生按批示去改正。例如亞洲老師批改作業,一般都會在錯處打叉、糾正,然後要學生重抄一次。加拿大的做法則很不同,通常是以鼓勵為主,先點出學生的優點,然後說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但一般不會具體點出錯處)。例如批改作文,加拿大老師可能會這樣批字:文字豐富,內容又很有趣。你需要多注意文法。

兩種不同的方式帶出的結果也不相同:亞洲的孩子可能會儘量讓自己跟上老師的思維、努力避免再出錯,但創造力方面卻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而加拿大的孩子則不會想自己做錯了,而是覺得自己有可以改善的空間,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自然也無從擔心「出錯」,因為所謂「出錯」本身正是學習與進步的正常一部份。

要求嚴格的家長更需學會鼓勵

葉慧婷女士認為,對孩子要求越嚴格的家長其實更需要學會鼓勵孩子。因為如果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會令孩子覺得自己一學習就動輒出錯,孩子會覺得自己有這麼多錯,怎麼改啊?會覺得學習是一件超困難的事情,從而失去自信。而善於鼓勵、對孩子要求不過高、包容性強的家長,不會讓孩子感到太大壓力,孩子對學習也會比較有興趣,不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此外,葉慧婷女士建議,家長應避免在並不瞭解孩子意願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卻沒有從孩子的能力、性格、興趣出發去考量,自己的期望是否配合孩子的想法,孩子是否接受。葉慧婷女士指出,通常,家長這種過於主觀的決定會招來孩子兩種不同的反應。一是如果孩子的意願與家長意願吻合,孩子可能會做到100分;但萬一孩子不贊同家長的意願時,他(她)就可能只做到60分——其餘的40分無異於被浪費掉了,即使家長付出了雙倍的愛心與耐心,卻仍然達不到理想與意願,而且中間過程必然充滿了衝突與失望,孩子也會對自己缺乏自信。

體諒的家長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葉慧婷女士提醒,作為明智的家長,不應挑剔孩子也不應要求孩子完美,要明白就算再優秀的孩子也有缺點,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在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對待孩子的缺點,家長應循序漸進引導,不宜急於求成。比如說,假定孩子有10個缺點,家長可先「指出」一個,引導孩子調整好了之後,再「指出」下一個。

家長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向孩子表示信任他們,讓他們自己做決定,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讓孩子學習成長;家長作為孩子的嚮導人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可以與孩子一道商討、制定期待和規定,教他們控制衝動,幫他們渡過遇到的挫折;同時,家長應切忌嘮叨,體諒、隨和的家長是這個時期孩子最大的安慰和精神支柱。

學業方面要看孩子是否己盡力,不宜強求,應留意孩子身體與心智的發展情況——如果學業上對孩子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讓孩子感到難度太大,就會斷了孩子以後學習的興趣;相反,學業上對孩子的要求太低,孩子會覺得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家長應適度重視孩子的學習,儘量出席孩子學校的「學校開放日」(一般安排在新學期開學不久),與孩子的老師見面、交談,瞭解老師的教學要求;平時可跟孩子的老師們通E-mail,瞭解孩子是否按時完成功課,孩子的學習是否達到老師的要求。還可尋求校區移民安頓員(SWISS worker)與學校輔導員(School counselor)的幫助(輔導員掌握孩子的成績單,清楚孩子的心理特徵,懂得帶動孩子。但找輔導員之前最好事先徵求孩子意見)。也可鼓勵孩子自己去找輔導員幫助。

挑選適合的親子溝通時間

此外,教育孩子要講方法,待孩子要有家規和一定的規律。注意不要挑晚上孩子疲勞的時候、或在他們的重要時間裏(比如孩子安排用於上網或打遊戲機的時段)與孩子溝通,適合選擇孩子放學回家準備做功課前的活動時間溝通。對孩子的作息宜預先討論好、計劃好並確定下來,不要臨時做決定,說:「網上聊天時間結束了!」平時(最好從孩子兒童期)注重訓練孩子的性格,教育孩子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男孩子的家長應教孩子控制性行為。對於在經期裡的女孩子,家長要注意多包容一些,不能硬碰。

學會望子成「人」 言傳身教

葉慧婷女士認為,讚美與鼓勵是教育青春期孩子的一個法寶。家長不妨每天都提醒自己找一些值得讚美的事情,發自內心地去讚美自己和讚美孩子。這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要學會讚美自己,因為不認可自己的人,也很難得到別人包括孩子的認可;要學會讚美孩子,儘管所有事情孩子剛開始做時都可能做的不夠好,不過沒關係,作為父母不僅要學會接受現狀,明白凡事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完美,並且仍然要讚美孩子,給孩子一個過程,讓孩子一步步練習慢慢來。要多鼓勵而不要太壓抑孩子,否則會讓能飛的孩子也飛不起來。

同時,家長應學習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引導孩子。遇到問題可以與孩子討論是否合理,但不宜直接訓斥孩子。教育應講究方法,對孩子的要求不宜是望子成龍而是望子成人;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應是家長式的命令態度而應該是平等的、尊重式的;對孩子不宜負面恐嚇而應正面鼓勵;不宜說教而應言傳身教;不宜採取高壓政策去堵而應正面引導。

家長向孩子準確表達感受

葉慧婷女士建議,家長應練習有效的溝通技巧。譬如,當家長需要指正孩子的一個不良習慣時,可以用「我」開頭的表達方式告訴孩子你碰到的難題,以及你覺得這個難題如何,可以形容你看到的情況,告訴孩子當某件事發生時你的感覺「我感到,我很……」,並且對孩子明確解釋你不滿的原因「因為……」,並且清楚地告訴孩子你期望看到的情況「我希望,要是能夠……」。要點是每次只講一件事。例如:「當我回家看到滿屋子亂遭遭時,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覺得我們應該共同承擔家務事。」同時,訓練自己用準確的形容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喜悅、悲傷、憤怒、害怕、迷茫、驚訝、羞恥、強勢、弱勢。

開放式提問題 學會傾聽

提問的技巧也大可講究。葉慧婷女士認為適宜用開放式提問方式——即回答者不能簡單用「是」或「不是」回答的問題,去鼓勵孩子深層次回答問題,在回答中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用「誰」「甚麼」「甚麼時候」「甚麼地方」「為甚麼」開頭。但必須注意的是,在用「為甚麼」提問時請切記不要用否定句——以免將溝通演變為質問。如,忌用:「你為甚麼不洗碗?」

可供參考的開放式問題例句有:「你喜歡課堂上的甚麼?」「誰是做這件事的最佳人選?」「甚麼地方能充分施展你的才能?」「為甚麼你很在意這件事?」「這道作業怎麼這麼讓你傷腦筋?」

儘量避免提封閉式問題,如「玩得開心嗎?」「你喜歡老師嗎?」「你還會再去嗎?」「你見到同學了嗎?」「你回家吃飯嗎?」

學習傾聽的技巧:與孩子交談時,面朝孩子、眼睛望著孩子,注意傾聽,並且移開會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例如:關掉電視、拿走報紙、關上門;點頭、說「對」、鼓勵對方繼續講;用你的話去重複孩子表達的意思,以確保你明白孩子的話;以同理心(換位思考)提出開放式問題。

葉慧婷女士認為,學習讚美及鼓勵孩子非常重要,尤其是亞裔缺乏讚美的習慣,自己都從不讚美自己,所以特別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不僅每天都要感謝孩子所做的事:「我覺得你很棒,因為我看到你……」也要練習讚美自己:「我很棒,因為我是個很有愛心的家長……」因為讚美自己的過程,也是審視自己對於教育孩子的方式、心態是否恰當的一個自省、自勵的過程。◇

責任編輯: 陳沁怡

相關新聞
工卡被拖延可催辦
幫你少走彎路 移民律師談庇護工卡申請
公司所有者、高管 移民美國的明智之選
EB-5 投資移民新規的擱置簽證(「Set Aside Visas」)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