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百衲被傳家 拼布惜福分享愛

人氣: 1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2日電)投入拼布創作和教學已20年的劉秀華,向家庭主婦宣導拼布縫製百衲被傳承給子女的觀念,她說,這是惜福和分享愛的精神。

「以前阿嬤的時代,都是以碎布縫製百衲被傳給晚輩」,劉秀華說,百衲被可說是珍惜資源和慈愛傳統精神的表現,一條被單讓兒子和孫子蓋過,傳承二、三代維繫傳統的家庭緊密親情。

劉秀華原本在新聞界工作,在報社任職期間,觀察到台灣經濟發展起來後,一般民眾的倫理道德和家庭觀念卻逐漸淡薄,以前阿嬤時代家庭的緊密親情關係,因工業進步,慢慢被大量生產的機器取代。

「現在人都只知道花錢買衣服、被單,已經不像阿嬤那樣自己動手縫製」,劉秀華說,現在的社會治安這麼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家庭倫理觀念式微,父母幾乎都是花錢買東西做為關愛子女的表現,子女當然不會孝順,也不會惜福,更不懂得尊重別人和社會規範。

劉秀華經常向家庭主婦溝通,宣導動手拼布製作被單、床單、手提袋等物品的觀念,她說,拼布過程灌注的是媽媽的愛心,製作出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子女可以感受到父母真誠愛護的心意,小孩子在這樣的關愛和環境中成長,要變壞也很難。

「美國的婦女常會製作百衲被,送給即將獨立自主的小孩做為傳家之寶」,劉秀華說,這是一種家庭和愛的傳承,台灣原本也有這樣的傳承習俗,但卻隨著時代進步而逐漸消失。

劉秀華說,拼布起源於遷移到美國的歐洲移民,當時因生活清苦、物資缺乏,婦女捨不得丟棄用剩的布料,所以把碎布收集起來,縫製成為窗簾、被單或裝飾品,後來則是送給出嫁的女兒,而成為家族傳承的傳統象徵。

台灣光復後經濟仍困窘,醫療資源也匱乏,美國基督教門諾教會派醫師到花蓮偏遠地區行醫,拼布也隨著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和還未開發的國家。

「教會工作人員當時把碎布撕成條狀做為繃帶,解決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劉秀華說,拼布可說是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環保理念表現,更是代表著愛不分國界的精神,這樣的人道精神內涵值得台灣人效法。

劉秀華說,拼布的精神層面意涵相當豐富,其中包括不少台灣已經消失的倫理和家庭傳統,希望拼布能為民眾重拾已經式微的這些傳統,導正台灣的社會風氣。

評論